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09-02-24常玉祥
常玉祥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也就是说数学教师都应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认真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低年级学生刚入学,对什么都感到新鲜,但对学习很陌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主动持久的观察、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调动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愿思考问题,不敢发表意见,则数学思维训练难于进行。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将亲身体验与生活中认知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在活动探究中发挥创造性,进行自主的建构。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教师不作示范,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人人动手、动脑,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
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发生“飞跃”或“质变”。具体地说,10岁~11岁学生开始能逐步分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能初步掌握比较科学的定义,能领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独立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分析,并进行间接的推理。因此,这一阶段正是发展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如,认知1、2、3,4、5等数字,认知加、减、乘、除运算的含义等,都是通过操作、直观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学生在抽象、概括时,往往只注意到或概括出事物的直观形象和外部特征。如,在一年级教学圆柱的认识,有的学生说它的形状是“直上直下的,像个大柱子,圆乎乎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能离开直观,理解一些抽象的数概念,概括出简单的计算法则。
知情交融,促进思维发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师生间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教学是在知识线和情感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氛围、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可以激发创新意识,热情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能充分调动和有效地组织智力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后,可以出现算式3×4,让学生用小圆片摆出这个算式表示的是几个几。另外,如果有些差生对抽象、概括出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不易理解,还要再回到具体的事例中去以帮助理解。
语言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地判断、推理,从而掌握基础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错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试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结果,还要说出算法,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出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结果,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学生懂得算理,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印象深刻,还发展了思维能力。
合作交流,促进思维发展
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等,从中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为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题或选择题。
总之,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教师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时要有长期的打算,要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贯穿始终。
(作者单位:宁夏海原县树台乡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