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009-02-24张自国
张自国
数学对于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好处。根据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它可以引导一个人的思维进行多元地发散,从多种角度对数学的概念、公式、图象等进行演绎、推理和论证。这些高深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无疑会成为负担。那么如何避免呢?笔者认为培养小学生在数学中的表达能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让学生“多说”,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事,还必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征。例如,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教学往往从教他们“认识数”开始。怎样使这些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有趣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抓住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多说”就可以了。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中就一改以往教材的编写特点,设计了一节教学准备课“上学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看着书上的情景图,学生很容易就说出“有6名同学在踢足球”“有4名同学在和老师问好”“有2名同学在给小花浇水”等许多句与数字有关的话。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表扬他们说得真棒。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用已经知道的数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使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与数学有紧密的联系。
让学生“敢说”,了解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事例一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材的第36页有这样一道练习题,题目:看图编一道乘法应用题(旁边用3个衣架挂了3件同样的衣服,并且在1件衣服下面还写着“5个扣”)。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看图,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回答。第1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有3件衣服,每件衣服有5个扣,3件衣服一共有几个扣?算式:5×3=15(个)。”笔者像以往一样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答案,可是当时确实有几个学生这样说:“有3件衣服,每件衣服有1个口袋,3件衣服一共有几个口袋?算式:1×3=3(个)。”“有3件衣服,每件衣服用1个衣架,3件衣服一共用几个衣架?算式:1×3=3(个)。”笔者发现学生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他们的思维打破教材的局限,他们的回答表明:学生会认识事物,而且方法是多样的,思维是活跃的,不需要任何成人的烙印。
事例二经过前面这件事,笔者开始有意注意学生的回答,希望能从中捕捉到他们思维的火花,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更加严谨。有一道题:教师用绳子做了6根跳绳,每根长2米,()?(说出缺少的问题,再算出来。)一般的答案应该是:老师用绳子做了6根跳绳,每根长2米,6根跳绳一共长几米?学生的答案除了这种还有:老师用绳子做了6根跳绳,每根长2米,5根跳绳一共长几米?4根呢?3根呢?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教师的一句表扬,一个眼神,一个小礼物,都会激起孩子智慧的火花。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培养学生在数中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从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入手。
让学生“会写”,做到语言和思维的一致性
应用题的教学在小学数学中是一个难点,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为将来的学习打基础,在刚开始涉及“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尝试让学生写解答计划。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开始真的很难,但是后来发现他们的做题思路越来越清晰。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四册的第18页有一道例题: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笔者一边听学生说解答计划一边在黑板上板书:1)还剩多少张?30-11=19(张);2)还剩多少张?19-9=10(张)。笔者写完以后,全班学生直喊:“老师,写错了,第一步解答计划怎么和第二步解答计划一样呢?”于是笔者让几名学生起来订正。学生说:“虽然这两步解答计划好像都是在求还剩多少张纸,但是它们的意义不同,所以不能写成一样的。”后来的练习和考试中遇到类似的题目,学生有了上次的经验,很少做错,渐渐做到了思维和言语的一致性。
总之,培养小学生在数学上的表达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它一定是一件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开发区王快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