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09-02-24张新欣王爱萍
张新欣 王爱萍
面对新的课标,面对新的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新的评价体系,教师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异同,吃透语文教材的特点,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在科技进步,新知识层出不穷的变革时代,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文化科学知识,以终身学习的理念来严格要求自己,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重新构建自己的素质结构。教师要遵循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教师在教学实施前,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如果目标定得过高或任意扩展而偏离学生的实际,往往会降低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
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笔者根据高中阶段的3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设置3个目标:1)学习并积累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并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及倾向;3)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力所能及的鉴赏、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反馈,发现前两个目标基本上能达到,但第3个目标,却只有1/4的学生能达到。第3个教学目标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显然超出教学要求,于是就要及时进行调整:1)知识目标:学习并积累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2)情感目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3)技能目标:初步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技巧。通过“反思—调整”,教学目标基本上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师基本上是采用问题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的,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随机应变地补充一些问题,实际上就是“满堂问”。经过反思,就会发现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满堂灌”是异体同质的。1)这些问题不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生发出来的问题,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2)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这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着力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变教师问为学生问。首先,营造良好的氛围。如公开备课资料,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鼓励质疑权威,提倡师生、生生合作等。其次,提供对话空间。课前和课堂上要给学生阅读文本留足时间,课堂上要给学生提问搭建平台,课后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质量进行反思。再次,运用多元化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深或浅、或难或易,教师都视提问者本身的情况而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对优秀学生尽可能客观评价,对后进学生则多采用肯定评价,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当然这些做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反思—调整”,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步完善。
对“反思性教学”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改进措施后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若发现又出现了新问题,则应谨慎地追问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他的改进措施。
语文“反思性教学”的有效运用,还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由于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教学活动丰富且复杂,加上其知识、观念、动机、情绪、情感等个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反思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如在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时,针对文中的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即失去了双臂反而使得维纳斯更加秀丽迷人的观点,就要诱导学生去讨论、思考:如果完好无损呢?难道断臂所形成的残缺美比完整美更美好吗?学生讨论,甚至辩论,见仁见智。教师、学生反思调整、平等交流后理解深化了,学生认为正是由于双臂的残缺才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每个欣赏者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为维纳斯创造一双秀美的玉臂。残缺生发了无穷无尽的想象,有形的和无形的结合到了一起,虚实相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