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2009-02-24刘强
刘 强
作为教师,如何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自我实现,走向成功,是一个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正面批评教育的方法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某些场合却可能引起师生情感的冲突,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有时教师拿出一些包容和机智,因势利导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奇效。英国的伟大数学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之所以迈向数学物理领域,并且取得卓越的成绩,就是和他父亲独具慧眼、因势利导分不开的。一次,麦克斯韦的父亲让年幼的儿子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金菊的花瓶。当父亲看到儿子的答案后,不由地笑起来。原来儿子满纸画的都是几何图形,花瓶是梯形,菊花是大大小小的一簇圆圈,那些大大小小的三角形大概是表示叶子的。就是因为这张卷子,使父亲看到儿子的数学天赋,于是对其因势利导。从此,小麦克斯韦和数学结下不解之缘。
在平日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学生所发生的一些内心的风波,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总结,试图寻找其中的原因,以便能因势利导地化解于无形之中,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启发和帮助,并希望对今后教育教学有所指导和借鉴。
宽容的心态
爱因斯坦说:“善于宽容是教师修养的情感问题,宽容中蕴含的理解、信任、平等,表明教育者对自己和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也浸透了一种于事业,于孩子们的诚挚和热爱。”“宽容”不是纵容,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一种保护。学习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反复和挫折会导致失望和灰心,挫伤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作为教师,当学生遇到困难(包括心理情感的)、出现过错时,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克服困难,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赢得学生的热爱和信任,以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宽容也意味着理解、信任与平等。新的教育理念指出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育不是控制、操纵,必须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格体,平等地对待和理解他们,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发展才是先进的教育模式。有时学生更需要的是疏导和鼓励,如果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恨铁不成钢”式的批评、苛责,可能结果适得其反。
信念的力量
心理学上讲信念是人对某些观念持有坚定的确信感和信任感的意识情感,是人的动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念对一个人相当重要,它会指引人们想与做的方向。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成功之一在于将自己的信心、决心、恒心及成功的坚定信念注入给学生,变成学生自己内心的坚定信念。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一定外力条件下,完全可以凭借坚定的信念而激发顽强的毅力,取得惊人的成绩。
一个学生在进步过程中,决心是前提,信心是支撑,而恒心是关键。下决心很容易,但要持之以恒很困难。而坚定的信念是前进的内在动力。有时候教师缺的不是教育的热情和行动,而是缺少那些能产生真正教育力量的教育信念和行动。给学生鼓励、赏识,当他们在前进的路上出现倦怠、灰心时,运用耐心和爱心扶他们一把,重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充满信心地走向每一天,这不是更大的成就吗?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尽最大努力地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新的教育理念所提倡的。作为教育者,如果不具备教育、赏识与激发受教育者的能力,面对学生能说自己成功吗?教师的激励、唤醒和鼓舞,就是学生希望翅膀下面的风,吹送学生飞上广阔的天空。
发展的眼光
作为教师是不能近视的,作为教育是不能急功近利的。学生个体的复杂性决定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这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耐心与爱心。对于成长中的学生,尤其是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心里往往充满自尊与自卑的矛盾。而就是的看法与评价会使其某方面增强。教师评价学生应该是全面的,应该是面向学生未来的。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才会用心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才能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信心。学生是敏感的,教师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他们都能体会出其中的褒贬。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才能懂得赏识学生。一些后进学生,他们缺的不是批评和责备,而恰恰是鼓励、欣赏与关爱。有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美丽的希望,可是希望却在教师的手中,学生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思想,一份尊重,一份理解,一份欣赏,一份鼓励,都是学生希望的动力。教师期待的眼光,赞许的话语,将会滋养他们的心灵,激发巨大的潜力。当然,教师发自内心的真挚关爱不是盲目的,它应该包含有理性成分,给学生以明确的目标指向。
教育是一件需要关心备至地去触及学生心灵的工作,因而教师应当深刻理解成长中的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信念、鼓励和欣赏。多予学生一份宽容,一份关爱,一份期待,那么学生将在“罗森塔尔效应”中成长为教师所期望成为的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