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西口

2009-02-24王争平

南方人物周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渡口码头南海

王争平

近代中国历史上经历了“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三大移民事件。这三大移民事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华夏民族为了改变生活及命运离乡背井、勇闯他乡的豪迈气魄以及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

“走西口”可分为战争史、苦难史及发迹史三个阶段,战争史为“走西口”创建了骨架,苦难史为“走西口”增添了血肉,而发迹史却为“走西口”注入了灵魂。

“西口”一说是指山西西部长城诸关,但也有认为专指打虎关的。最初的西口位于山西、内蒙古交界处的右玉县,实际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其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明朝中后期时,由于山西的土地资源很少,但人口太多,远远超过土地承受能力,传统的农耕经济难以维系,必须另谋生计。而山西的商业很发达,背靠中原发达地区,是中原物资输往内蒙等西北部地区的必经之路和重要集散地。明朝与蒙古隆庆和议后便允许通商,这为走西口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于是,大量山西人西出长城到西北经商或从事其他营生,因为塞外凶险,土匪也很多,能不能活着再回老家也是个问题。即使发了大财,还能不能相认旧爱也值得怀疑。此次“西行”就好比“赌搏”——将带来命运的大转变,故就叫“走西口”。

一直走了300多年。从明代的中期开始,截止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出现在明末清初,那时候走西口的数量是最大的。“走西口”既为贫苦民众抗争命运、艰难创业的生存历史,是一段段苦难与艰辛、血汗与泪水交织而成的回忆,也是清代一次由内地向塞外的大移民活动,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 。

晋陕先辈们走西口必经之路“大漠”、“黄河”、“古长城”、“关口”,记录了多少迫于生计而背井离乡的沉重步伐。而包头东河区在“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旱码头”的辉煌、“晋商”的发迹史,“晋、陕、蒙宗教文化”的共通性和民俗、民风的共融性。

东河区位于大青山南麓、黄河北岸、土默川西部河区,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素以“水旱码头”、“塞外通衢”著称,昔日曾是包头西部地区的皮毛、粮食、药材集散地。重走西口路唯感“震撼”,震撼于“水旱码头”鼎盛时期的繁华,震撼于老包头东河区城内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似乎看到了南海水域东西近2公里2000多艘商船和木筏的壮观及陆路运输的繁忙。从城内商人们交易的忙碌,更加体会到了晋、陕先辈们为了生存及创业不畏艰险的胆识和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与黄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黄河河道上的渡口有上百个,而黄河上最大的渡口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市南海公园。因黄河自然改道甩出了480公顷的水面,形成了美丽湖泊,1985年这里建立了南海公园,曾经的南海公园是个古渡口,这个人称“二里半码头”最辉煌的时候,每天停靠船只多达2000多艘,最大船只载重达36吨。由于旱路的四通八达,老包头东河区自然而然成为了黄河上最大的水旱码头,为“走西口”的商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站在建于万历年间的护城楼上,环绕着河曲的黄河尽收眼底,像一条银色的飘带蜿蜒在脚下,对面就是那走西口的方向,也是古代敌军入侵的方向,当年的守城战士,就是在这里守护着第一道防线。现在的护城楼周围已居住了不少人家,当年充满战火硝烟的地方变成了炊烟袅袅的人间福地。

西口古渡,最使人产生联想的地方,最使人多情的地方,也最使人伤感怀旧的地方,然而,走西口者以“铁了心肠不回头”的坚定信念,克服了一个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留传下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故事,铸造了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走西口精神。(实习生李敏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渡口码头南海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南海明珠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北海北、南海南
汉江渡口——两代艄公的“价值观”
每一个彷徨的人生渡口,唯有自渡
渡口
南海的虎斑贝
前往码头
在码头上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