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
2009-02-24李冀飞
李冀飞
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增长、吸收就业人口、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其作用和地位随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而日益突出。但是,中小企业的内控管理不容乐观。大多数中小企业具有规模较小、业务单一、经营灵活、效率较高的优点,相对大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创新优势。由于中小企业是在市场经济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具有很强的生存意识,大多采用了集中一点、寻找空白、特色经营、关键环节突破等经营策略,具备较好的经营弹性。
然而,或许正是这些优势造就了它们的诸多内部控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不高,控制监督与日常管理工作难以明确区分。中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统一,企业组织结构与经济业务简单,通常不设置类似大企业的管理机构,决策机构往往形同虚设,董事长担任“操盘手”等多重角色,甚至支配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与会计知识有限,具备内部控制观念的更是甚少,相比财务会计工作,其更重视营销、产品生产和市场开拓。二是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低,会计核算业务流程相对简单,某些复杂的控制活动可能并不适用。如董事长可能同时负责赊销、采购和设置信用额度等重大交易事项的授权批准,从而无需设置更详细的控制活动。其财务管理也多采用集权管理模式,将财务与会计职能合设;小企业多委托代理记账公司代理记账。由于拥有的雇员较少且一般身兼数职,限制了其职责分离的程度。三是以人工控制为主,信息化程度低,通常不具备正式的持续控制监督活动。中小企业大多采用简单非正式的内部控制制度,删繁就简地执行国家或行业制度和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授权可能存在缺陷,即使存在制度和授权,也常常是非正式的,随意性较大;不制定书面的行为守则,往往通过口头沟通和管理当局的行为示范,强调诚信与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任人唯亲现象严重。董事长的权力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的可能性很大,不按既定的制度和程序行事,所制定的非常有限的内控制度难以得到遵循。四是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常规处理程序得不到完全履行。由于发展前景、工作机会保障不明朗以及社会对其认知度不高等原因,往往难以吸引优秀的财务人才加盟。因此,财务管理问题未引起董事长足够的重视(直到财务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短板时,这一局面方有望转变),会计人员又未得到良好的继续教育,其结果是不少行之有效、理论上完善的财务政策与处理技术,要么不能采用,要么难以完全实施或贯彻始终。五是缺少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少中小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够全面、未能覆盖所有部门和人员、未渗透到各业务领域与操作环节;未建立起常规的票据分管与凭证保管使用制度、未遵循内部牵制原则;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假账真算”、恶意逃避税收现象严重;不设置正规的会计部门和内部审计机构,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人包办现象普遍;防范、发现和纠错能力有限,加之会计人员少且常要按领导意图办事,加大了发生错弊、违法行为的可能性。因而,中小企业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风险较大。
应当说,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资产与利益免受管理层、员工或其他人的违法生为和类似错误引致不利后果的最后屏障。只要有生产经营活动、存在人员分工,内部控制就不可避免。内部控制并非是大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同样甚至更需要健全的内部控制。诚然,中小企业在控制环境、控制要素的设计和执行方面与大企业往往存在显著差异,从而使其内部控制的设置和执行具有独特性。例如,中小企业更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强调适用性和简便易行,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适度从简。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小企业可以忽视内部控制问题。大量的管理实践已证明,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是不少小企业过早夭折的关键原因之一,内部控制不应成为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盲点。特别是,有几点需要中小企业注意:
(1)不应忽视不相容职务相分离、钱账分管、保持充分完整的凭证和记录、限制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等内部控制观念,这些观念已被中外大量企业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放置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2)对采购、生产调度、销售与收款、现金流等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很重要,必须重点关注。
(3)“人员少”不应成为不执行控制程序与控制手续的理由,“强调船小好调头、追求灵活性”也不应是允许“原则或制度底线的破坏者”存在的借口。
(4)正因为人力资源少,更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办公的优势,实现电子商务、网络化管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构建一个局域网、购建一套管理信息系统已非常简便,成本低廉且极易获得。笔者深信,信息化管理绝不仅会给企业带来效率和速度的提升,更具有使企业收获增强灵活性、加强内控力、降低控制风险乘多重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