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班干部角色认知调查研究
2009-02-23罗雯瑶
罗雯瑶
一、 问题的提出
班干部在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扮演着班级事务的直接管理者、学生团体中的模范带头者、班集体的凝聚团结者、教师的小助手、同学们的服务者、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等多重角色。学生对班干部的角色认知直接影响学生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的角色实践活动,进而关系整个班级的正常运转和学生个体的社会性发展。而现在中小学部分学生对班干部这一角色存在着一些模糊的片面的甚至不正确的认识:一种倾向是把班干部只看成是班级的“管理”者,是高于非班干部一等的“官”等;另一种倾向是把班干部刻板化为成绩优异、性格外向、能力很强的班级中特定的一部分学生。
本研究希望通过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初中生对班干部的真实认知状况,为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学生干部观的教育和改进选拔培养班干部措施,促使班干部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完成班级工作中的任务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二、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偶遇抽样方法,适当考虑选取不同层次的学校,最终抽取北京市六所中学,每所中学在初一至初三各随机抽取一个班,共发放问卷585份,回收有效问卷538份,回收率为92.0%。此外在三所学校(下文以A、B、C指代)抽取11名学生进行访谈。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为主。在综合相关文献和与几位初中生交流的基础上自编了调查问卷《初中生眼中的班干部的调查》。访谈采用结构式和非结构式两种。结构式访谈运用自编访谈提纲。问卷客观题数据录入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主观题录入Excel进行词频统计。访谈记录分类整理。
三、 调查结果及分析
1.对班干部在班级中的地位的认知
(1)对班干部的权力的认知
班干部在开展班级工作时,有时起到替代班主任的作用,必须要转移班主任的一部分权力以便工作顺利进行。同时班干部也可能获得附加的优待。无论是班干部还是非班干部都认可这种隐含权力的存在,但对于权力的范围大小不同人存在不同认识。本研究主要考量了惩罚权、决策权、任务分配权、人员调动权、优先获得荣誉权。结果如下表:
由表可知,大多数学生认可班干部的任务分配权、决策权,不认可班干部的人员调动权、惩罚权、优先获得荣誉权。任务分配是班干部履行职责,发挥其统掌全局、提高班级日常工作运作效率的重要作用的必要条件,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班干部不应该优先获得荣誉,可见公平公正在他们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班干部和其他学生一样首先都是学生,都同等地接受学业、品德各方面的评价。
(2)对班干部的职责的认知
本研究重点调查了学生对班干部作为教师的小助手、班级的自主管理者和同学的服务者三种角色的认知。这三种角色相应的职责分别为协助教师、管理班级、服务同学。这三个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存在相互联系,可能统一在同一活动中。但是学生在认知班干部的职责时可能会偏重于某一方面。在调查中,我们列举了班干部的九项职责,请学生进行重要程度的判断,结果如表所示:
由表可知,学生总体认为班干部最主要的工作是协助教师处理日常工作,管理班级纪律、卫生各种事务,帮助同学解决学习、生活的困难。而从三类职责的划分看,学生认为协助教师是班干部最重要的职责。在访谈中,我们也同样发现这一点。问及班干部主要干什么,A学校一位班长说“管管纪律。刚当上,还没组织什么活动。主要是劝老师,同学惹老师生气了,班干部就去劝老师。”该班的体育委员说“出操的时候整队,有老师在,也没很多要管。”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教师在整个班级组织中仍具有比较强大的控制力量,承担了更多组织活动的责任,而班干部只起着执行作用。班级是一种半自治性的组织,作为非成人组织,班级不得不接受成人社会的代表教师的直接控制。教师基于教育目标和权威意识控制班级组织的运行[1]。教师到底赋予班干部多少民主自主,影响班干部在班级中作用的发挥,影响班干部对自身的定位和非班干部对班干部的期待。
2.对担任班干部优缺点的认知
(1)对当班干部的好处的认知
调查要求学生从六个备选项中限选三项以内。整体显示,锻炼自己、服务同学、展示自己三项是学生认为担任班干部的主要好处,分别占到了86.4%、71.9%、56.4%。看来,“服务同学、锻炼自己”的班干部理念还是比较深入人心,而和老师搞好关系、管其他同学、更多机会得到荣誉的观点则占少数。学生在其他一栏中填写的当班干部的好处还有为班级出力、帮助老师、和同学搞好关系和提高自己等。
(2)对当班干部的缺点的认知
调查要求学生从五个选项中限选三项以内。学生认为当班干部最为头疼的问题是处理人际关系(67.9%)和承担事情的责任(60.9%)。班级事务太多这一缺点也难于忽略。在访谈A学校两名曾经是班干部的学生时,问及他们为何不当了,他们说当班干部太累,放学后要晚回家,搞卫生、布置考场什么的,一有事都是班干部做。C学校一位从未当过班干部的学生表示自己不想当班干部,因为麻烦,爱得罪人。可能这也是很多畏惧当班干部的学生的思想。而在其他一栏中,有几位班干部表示自己得不到同学的理解支持,班级工作不好做。
3.对班干部的特征的认知
班干部首先是一名普通学生,但不仅仅是一名普通学生,往往由于其职务需要具备他自身的一些特点。以下从学习成绩、性格、能力、品质四个方面来对班干部进行描述。
(1)对班干部学习成绩的认知
半数以上学生认为作为班干部成绩至少不能太差。主观题中有20人把学习不好的班干部列为最不喜欢的班干部也说明了这一点。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习好的学生在同学中会自然地树立一种威信,更容易被接受成为班干部。B学校的一名学习委员认为因为他成绩比较好,有威信,所以同学会选他当班干部,而他也认为学习好是班干部最重要的品质。C学校的一名非班干部说班干部首先要学习成绩好,并且在各方面做出表率。学习成绩一直是学生在看待班干部时不会忽视的因素。因为学校班级是一种成就本位的组织,因此学生的学业成就基本上决定着学校对学生个人的“组织态度”和学生在班级组织结构中的角色位置以及其组织资源的占有状况[1]。以往很多研究表明现实中学生的组织地位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往往组织地位高的学生即班干部的成绩要优于普通学生。学生的认知和这种现实是分不开的。
(2)对班干部性格的认知
班干部有更多的机会在众人面前讲话,安排班级工作,管理纪律,与性格的外向与否有一定关系。一般学生认为班干部不能很内向,因为一个太羞涩的班干部很难镇住全班达到管理的目的,甚至有11人最不喜欢内向的班干部。也有学生认为可以分开来看,C学校一名非班干部认为“班干部性格不一定都开朗活泼,要分职务,那些宣传委员、学习委员之类耍笔头子的,性格一般偏内向,但班长、文体委员要偏外向”。
(3)对班干部最重要的能力的认知
班干部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班级管理的效率。在所给选项中,学生认为班干部所最需具备的能力是组织管理能力(83.3%)、与人交往能力(70.2%)、应变能力(54.9%),而创新能力(21.5%)入选率最低。班干部要有能力把同学组织起来,把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维持班级的正常运转。班干部要与教师、其他同学保持紧密的联系,所以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非常重要。在处理事务中不免有特殊情况发生,所以学生也普遍认为班干部要能沉着机智应对突发情况。在六项能力中,学生对创新能力的判定较低,可能班干部大多数时候只是处理一些简单重复的日常工作,并没有很多自主开展活动需要运用创意的机会。
(4)对班干部最重要的品质的认知
班干部作为表率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很多体现在品质上。学生认为班干部最需具备的品质排列如下:以身作则(63.5%)、公平公正(58.5%)、热爱集体(32.1%)、认真负责(30.3%)、乐于助人(30.3%)、尊重理解同学(27.3%)、虚心接受意见(24.4%)、勇于承认错误(20.9%)、有耐心(10.7%)、有毅力(2.3%)。班干部对己以身作则和对人公平公正受到了学生的最大重视。在访谈中学生也表示一个自己都管不好的班干部还来管别人是一定不能令人信服的,而一些班干部认为担当班干部也促使自己更严格要求自己。学生对最不喜欢的班干部的描述中,不公平公正以76人次和不以身作则以56人次均名列前位,再次突出了这一点。
此外,从主观题描述中看出,不认真负责(76次)、自私(52次)、自大骄傲(50次)、自以为是(49次)、不乐于助人(48次)、喜欢打小报告(42次)、不尊重同学(33次),这些都是学生最不喜欢的班干部特征,也一定程度说明了现实中它们典型存在。
4.班干部与非班干部的比较
班干部与非班干部在认知上存在一定差异。经卡方检验,班干部与非班干部对任务分配权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P=0.016)。这表明班干部对自身在班级管理上的作用和可支配的权力有更强烈的认同。通过均值差异检验看出班干部对管理班级、服务同学的职责的重要程度判定上要大(P=0.036和P=0.022)。班干部更强烈地感觉到班干部这一职务在班级中的重要性,与自身的干部经验有关,他们为班级默默的投入要大大超过非班干部,这些辛劳是不可能为非班干部所全部理解的。两者之间的认知差异可能导致班干部与非班干部之间的摩擦,比如班干部认为他有权进行某项安排而非班干部可能认为班干部不具备这种权力,过于专制而不愿服从,又如班干部认为自己足够为人民服务了而非班干部仍把班干部看得高高在上不配合。在调查担任班干部的缺点中,容易得罪人成为比例最高的选项;访谈中几位班干部表示协调与同学关系的工作很难做;主观题中学生对班干部以权压人、不公平公正、自大骄傲、自以为是表示强烈不满:种种表现都说明班干部和非班干部之间还存在一些矛盾。
四、 建议
鉴于学生目前的认知状况,我们建议教师在选拔班干部、指导班干部工作和教育全体学生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民主选拔班干部,在选拔中进行思想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服务同学,锻炼自己”的意识,消除怕得罪人、工作怕担责任等顾虑,纠正学生班干部是个别人的专制的不正确认识,鼓励更多的学生担当班干部,以获得对这一角色的全面认知和实际体验,特别关注平时性格比较内向、怯于参与班级活动的学生,使他们得到锻炼和发展自己的机会,更好地融入集体。但是赋予学生更多担任班干部的机会不意味着班级中“全民皆官”,这样并没有达到原有小群体班干部一样的锻炼效果,同时损害班级管理的效率。
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学生,不以个别的方面决定班干部的选拔,特别是不把班干部职位作为对学习成绩优秀者的奖赏。尊重学生选举班干部的标准如以身作则、公平公正等,在坚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引导他们发现班干部可以有不同的优秀方面,不把班干部当成“完人”或固定为某一种类型的学生。
第二,重视加强培养和合理使用班干部
加强与班干部的交流,不以生硬的命令形式安排任务,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启发他们自己改进工作方式,培养他们承担工作的责任感和敢于面对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帮助班干部协调好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使班干部认识到他们不仅是教师的助手更是同学们的服务者。教师亦不应对班干部提出过分的管理班级的要求,以免造成班干部和非班干部的对立。教师不赋予班干部以特权,避免班干部自身产生优越感,拉开与其他同学的距离。
赋予班干部更多自主权,形成班级中的民主气氛。倾听班干部的意见,接受班干部好的建议,放手让班干部担当班级活动的组织策划者,帮助他们组织全体同学共同决策班级事宜,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