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考
2009-02-23韩小爱
韩小爱
专业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载体,也是沟通高校与社会的桥梁。专业与就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辅相成。高等学校只有科学设置专业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才能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毕业生的从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大学生择业的过程和社会职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馈于大学生的专业选择,进而促进高等学校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
▲一、高等教育的专业与专业设置
(一)高等教育专业的内涵
专业起源于人类最初对于自然、自我和社会的总体认识,这种总体认识被统称为“哲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知识总量不断增加和分化,逐步产生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各种分支,这就是高等教育专业的雏形。之后,专业逐步成为人类在社会和生产生活中从事的具体业务规范,或根据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专业的内涵是有区别的。多数欧美国家高校所谓的“专业”,是指一系列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的组织形式或课程计划。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沿袭了苏联专业的概念和内涵,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科学分类或生产部门的分工设立的学科门类,反映了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是学校内资源使用与人才产出的实体组织。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加剧,专业的概念将逐步拓展,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性质设置的各类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的构成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等要素。专业培养目标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研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课程体系是社会职业需要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专业活动的内容和结构。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世界高等教育专业发展简况
世界高等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自我发展转向与社会互动发展的过程,反映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趋势。从中世纪的大学到12世纪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布局处于简单、自发的状态,最初只有文学、神学、医学、法学等。12世纪至16世纪初,由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神学的地位淡化,人的地位不断提升,哲学、文学、商学得到发展。18世纪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的繁荣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带来工学、农学的蓬勃发展。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之后,在采煤、冶金等许多部门,也陆续有了机器生产。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经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20世纪下半叶,知识经济和高新科技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经济学、管理学、军事学成为发展的主体,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核工业技术等得到长足发展,高等教育逐步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专业则在与社会、经济、人之间互动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分化、综合及复合交叉等多样化发展态势。
美国的专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和专业认证上。美国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是2002年4月修订的,包括研究生专业、本科专业、专科专业、职业技术专业等,分为三个级别:一级代表关系密切的一群学科,我们称之为学科群,共有38个,其中主要适用于学术型学位教育的13个,主要适用于应用型和专业学位教育的13个,主要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12个;二级代表专业内容与培养目标类似的一组专业,我们称之为学科,与我国的一级学科相似,共有362个;三级代表一个独立的专业,相当于我国的二级学科。美国的专业设置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自主权。本科生的专业划分比较粗,第一年、第二年甚至第三年都不分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条件在文理科中自由选择课程,到了第三年或第四年才确定一个专业。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出现于20世纪初,最早在医学领域实施,而后在法学、工程技术和药学等专业相继开展。认证结果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美国社会对一所高校的地位和信誉的评价,最基本的依据就是该高校或专业是否得到特定认证机构的认证。
德国高等教育主要强调社会评价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专业设置的特点非常明显。一是具有健全的高校专业设置社会评价机制。规定所有高校的学科专业都要接受社会中介组织的动态评估认证,每五年一次。二是专业结构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如德国大学的法律、医学、师范教育等专业没有实行学位制度,学生是否通过统一的国家考试,是他们能否完成大学学业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能否顺利谋求对口职业的先决条件。三是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双元制”是享誉全球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校内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典范。学生在接受完9年普及教育后,75%以上进入“双元制”学院学习培训。这种模式为德国培育了大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三)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的专业设置始于1952年。当时,沿用苏联时期的专业设置模式,全国高校共设本科专业215种。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和机密专业目录》,共设专业510种。这是我国第一次统一制定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国家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为以后制定专业目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共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本科专业调整工作。第一次从1982年开始,国家先后组织了文、理、工、农林、医药各科类本科专业目录的全面修订,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专业设置混乱的局面,加强薄弱专业和新兴、边缘学科专业,适度拓宽专业口径,修订工作历时5年,专业种数由510种调整为671种。第二次于1989年开始,主要是解决专业归并和总体优化问题,形成体系完整、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通过修订,专业种数调整为504种,并于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第三次从1997年开始,主要是改变过去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于1998年7月顺利完成,专业种数由504种压缩调整为249种,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中,大的科类结构及专业目录均参照本科教育的有关规定执行。为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这个目录所列的专业分为19个专业大类,突出了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了学科分类的原则,体现了职业性和学科性的结合,并兼顾了与本科目录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