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国、民同富的财富分配格局
2009-02-23
建立国、民同富的社会财富配置格局,乃是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并实现结构优化的关键所在。
面对经济困境,经济学家毫不犹豫地呼吁政府刺激消费,政府也再三出台这方面的政策。然而,归根到底,在中国,普遍民众之所以不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手里没有钱,那么,从哪里能够弄出钱来,从而增加消费,至少可以鼓舞民众消费的意愿?过去几个月来,经济学家提出了诸多建议。
首先,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多年观察,出版了一本相当有分量的文集:《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裕?》(本期《读书》栏目对此书有介绍)他的结论是,中国长期国富民穷。针对于此,他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办法,其中包括国有资产全民化的计划。按照他的测算,现在国有土地总价值大约50万亿元,央企加上地方11万家国有企业的总资产价值大约29万亿元。这部分资产除给社保基金注入部分产权外,剩下的分别注入中央和地方国民权益基金,所有权益都均分到个人。这样,差不多每个人有6万元国有资产财富。人们将会产生真实的“财富感”,从而产生较强的消费意愿。
就在春节前,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提出类似但规模更小的方案,将属于政府或者国有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平均分发给国民,大约价值每人4000元人民币。大型国有企业(比如银行、铁路、电信、水利和采矿公司)应该尽快上市。尤其是那些拥有采矿权的公司上市时应该包含采矿权,并且地方政府不应该把这些采矿权出让给新的公司。上市后,这些公司可能价值每人1500元人民币。两者相加,每人将有5500元国有股票资产。
最近,很具争议的经济学家张维迎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向国民分配国有财富的建议。但他的建议其实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与上述两位相同,他建议将国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分给老百姓,“给老百姓一只下蛋的母鸡”:第二项,将近2万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拿出一半来分给老百姓。他测算,两项相加一共13万亿元,发到每个人手里是1万元,五口之家将分到5万,“这将有非常大的财富效应”。
可以想象,上述三项建议都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网络民意普遍表示支持,但有些专家和相关人士则搬出一些专业理由表示反对。
温家宝总理2月4日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正在研究“外储内用”的可行性。这说明,专业圈内似乎已经在讨论,外汇储备是否能够直接用于国内投资。当然,这样的设想是十分大胆的。因为,从理论上说,外汇储备并不是中央银行的资产,毋宁说是一笔对全体国民的负债。外汇储备是由中央银行以发行基础货币的方式收购外汇积累而成的。与外汇储备等额的人民币其实已经在中国的经济体系内循环了,过去几年的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外汇占款推动的。再用它来对内投资,中央银行就必须再次发行等额人民币。
很多专家正是据此反对张维迎的建议的。不过,张的建议是,不向国民以现金的形式发放外汇储备,而是政府持有的美国债券分给国民,让国民成为美国债券的持有者。这样,张关于外汇储备的建议就与陈志武、谢国忠等人关于向国民分配土地、股票、矿产产权等国有资产异曲而同工了。所有这些建议都指向一个方向:扭转目前财富在整个社会的畸形配置格局,藏富于民,让国民成为国有资产的真实拥有者。
过去三十年,随着制度转轨,个人的创造力得以释放,中国社会的财富总量有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制度转型存在一个过程,这些财富的配置显著失衡。目前的财富分配格局存在三大失衡:第一,财富在不同群体之间分配失衡,简单地说,就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甚至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第二,贫富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第三,在政府与民众之间,9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显著地高于民众收入增长,政府所占有的财富在整个社会财富总额中的比例持续攀高。
这样的财富配置失衡,不仅带来社会问题,也潜伏着政治风险,即便是从经济角度看,也是不可持续的。当下中国的经济困境,在相当程度上就是此种财富配置失衡所致一个庞大但购买力低下、预期暗淡的中低收入群体,是不可能支持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的。一旦经济陷入衰退,面对着收入低下的民众,刺激消费的政策是难以奏效的。
因此,建立国、民同富的社会财富配置格局,乃是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并实现结构优化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