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棉纺大省看产业现状(连载之一)
2009-02-23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调研组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调研组
2008年11月至12月,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在徐文英会长部署下,专门组织调研队伍,派朱北娜、朱兰芬、王加毅三个副会长带队,分组分路线对我国的棉纺织生产主要省份山东、江苏和河南省等开展了调研工作。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和同企业家的座谈,进一步掌握了纺织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山东、江苏、河南是我国棉纺织大省,纱产量分别居全国的一、二、三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三个省的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占全国总纱产量的60%左右,在我国纱产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变化可谓是行业的晴雨表。
通过本次对各地区的实际调研,调研组看到,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基本上是满负荷生产,几乎没有关车、停台等现象,亦无倒闭关门现象,产品的销售收入与去年基本持平或增加,但是利润却大幅下滑。据了解,小企业、或被称之草根经济的家庭作坊鉴于市场需求下降,有关门停产现象,其中的1/3仍在正常开台,1/3的虽已经关车仍在等待经济回暖。还有1/3的企业已经将设备卖掉。进入2008年9月份后,企业形势严峻,产品价格下滑严重,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通过走访和与企业座谈,调研组了解到,受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普遍感到生存压力增大,资金周转困难,没有利润空间,市场环境恶劣,对行业未来发展持观望态度占一定比例。
问题1:企业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技改投资受制约
可以看出,近34%的企业已明显感到资金紧张、周转困难,而53%资金尚能正常周转的企业也感到压力很大,三个地区被调查企业相比较而言,山东省的企业44%感到资金严重紧张,江苏、河南相对感到资金略微紧张的企业占比较大,河南对此项调查持谨慎态度。调查显示,企业目前最担心的是担心银行只收不贷,企业的资金周转面临巨大挑战,具体分析如下:
企业融资途径单一
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仅有个别企业有少量的民间借贷;国家各银行不看好纺织行业的发展是纺织企业资金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
银行贷款难度加大
尽管近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银行放贷审批条件依然严格,歧视性信贷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纺织企业融资难。
目前,国家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施行了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在落实上还需要一些过程,而且目前各个银行的年度任务基本完成,下放贷款速度慢、力量小,信贷系统对纺织企业在贷款方面的歧视政策,导致纺织企业贷款非常困难,有的甚至无法取得贷款。
受经济形势的影响,银行开始对中小企业和一些运行质量欠佳的企业收贷,这对于那些本来就艰难生存的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如河南许昌地区有企业反映今年还将上年贷款额的近29%收回;此外银行还对一些大企业进行“抗耐压”测试,也就是虽然收贷后可以再放贷,但中间延缓1个月以考察企业资金链的承受能力。
2008年四季度以来,为了增强资金流动性、刺激消费,减轻企业负担,国家先后下调存贷款相关利率,但是,各银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同程度的上浮了贷款基准利率,纺织企业的贷款压力依然存在。
资金回笼困难
受市场影响,绝大多数企业的应收账款成倍增长,且账款回收时间延长,资金周转率降低,企业资金紧张情况更加严峻。
目前,江阴地区大部分纺纱企业受下游市场影响,应收账款都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而河南地区一些供纱、供布企业考虑到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货款支付能力大幅下降,有单不敢接,接单不敢放。据企业反映,原来10-15天的回款期限目前多数已延长至2个月左右,甚至回款期限无望。
尽管企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收账问题,但呆、坏账比例仍在增加。
目前大部分企业以销定产,产成品库存维持在正常水平,但江阴地区的部分企业受产品品种影响,色纺类产品库存较大,占用了部分资金;而河南地区11月份以来产销率普遍下降到80%。许昌地区有企业反映由于市场问题,产品积压严重,应该停产,但考虑到社会稳定的责任问题,向政府申请贴息给企业维持生产,随之而来矛盾的是生产的产品可能还会积压,企业陷入两难境地。
前一阶段,较低的棉价是纺织企业购棉的好时机,由于企业资金普遍紧张,几乎没有企业囤积棉花,只能随用随买。
市场销售形势严峻,制约了企业投资
从调研结果来看,企业对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持徘徊观望态度的居多,多数企业低价销售产品,大部分企业已经低于成本销售库存,这一方面是为了尽可能的减缓资金周转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临近过年,企业希望在节前能及时发放工资和奖金,稳定职工队伍。
基于以上原因,各地区企业再投资侧重点已明显区分:在走访和座谈的20家江苏企业中,只有l家企业有计划投资,绝大多数企业持观望态度,江阴地区的大部分企业则明确表示在形势好转以前不会再投资;山东许多企业则希望在此阶段进行技术改造,但资金问题制约着企业;而河南一些企业仍有大力投资,加强技改的意愿。
问题2: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利润率逼近底线
可以看出,26%的企业利润率为0,正面临着亏损,19%的企业已经开始亏损。实际上,江苏、山东亏损-的企业已经超过了这个平均数。
各项成本上涨是把企业利润吃掉的一项重要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企业利润下滑、获利空间缩小除了销售不畅以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项成本大幅上涨,企业消化承受能力已经到底线。主要有:
原料成本:今年上半年棉花价格一路上涨,7月以后却急转直下,但是棉纺企业基本是存储原棉的生产方式,目前还是消耗高价原棉的过程,这种生产的延时性使得低价原料还没有传递到产品时就已面临下游客户的压价,企业不得不承担了这部分价差损失;更严重的是进口棉花的滑准税政策仍然是压在纺织企业原料成本上的一个沉重负担。
用工成本:由于新劳动法的实施,工人工资平均水平普遍提高15%,加之各项保险合同等费用都增大了企业的用工成本。调查结果显示,所调研的江苏地区工人平均工资1600~1800元/月,山东地区工人平均工资1400~1600元/月,河南地区工人工资为900~1200元/月。江阴、许昌、邹平均有企业反映,2008年有的企业不到一年的时间工人工资上调了3-4次,平均两个多月上调一次,上涨幅度超过25%。
水、电、煤、运成本:今年以来电费上涨幅度较大,今年以来企业用电成本已上升15%~20%左右,且地区间不平衡性显著;而煤价全年波动幅度较大,最高价格几乎是最低价格的2倍,电、汽等价格随着煤价上涨后并不未随煤价下跌而下降,给企业增加了很大的成本负担,其成本的增加又不能同步传递给下游产品,使得棉纺织企业生产压力加大,进一步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此外配件、物料(浆料)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运输成本平均上
涨了10%。
税收成本:被调查的企业普遍反应税收压力较大,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高征低扣”,所有的企业都认为纺织行业进销项税应统一执行17%的税率。
利息成本:调查显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加之今年前三季度的加息政策,利息率平均上调了10%~20%,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利率则平均上调了20%~30%。企业负担了较高的利息成本,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以来企业负担的利息成本平均上涨了32.25%。
问题3: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疲软,企业销售困难
可以看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47%的企业销售收入同比下降,下降幅度最高达30%。山东省销售收入下降的企业已经接近一半。
实际出口价格下跌,外销订单难接
实地调研和座谈的企业大部分以内销或间接出口为主,部分去年外销占一定比例的企业,今年的外销额也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
前三季度,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企业汇兑损失加大。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尤其是人民币兑美元从7.5到6.8的快速升值阶段使纺织企业的产品出口失去了价格优势,把已经成熟的国际市场拱手让给了印度、越南等国家。虽然目前人民币汇率暂时相对稳定,但是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想要重新占有失去的市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受汇率影响,尽管产品的出口价格(美元)略有上升,但实际价格(人民币)却是下降的,过低的价格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不得不减少外销比例。
目前出口市场的显著特点是订单难接,这一方面是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当前的金融风暴,外销市场需求疲软;虽然下半年国家两次缓步上调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并暂停轻纺加工贸易台账保证金“实转”政策,但与当前纺织企业成本大幅上长比,这些政策显得力度太小。
国内市场价格竞争激烈,特色产品销路较好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内销的主要问题有:
从价格来看,市场竞争激烈,甚至出现了个别企业大量低价倾销的现象;间接出口的上游企业受下游出口价低的连锁影响,被迫降价。
从产品来看,纯棉品种竞争较为激烈,混纺产品、色纺纱、色织布等特色产品市场相对较好。
从宏观环境来看,尽管国家宏观支持政策频繁出台,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企业的传递时间过长,企业仍未感到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
问题4:创新力度减缓
调研发现,大多数企业的创新力度不够,或者说是无心创新,维持在原有常规产品上,寄希望于以量和低价回笼资金。新产品的市场小且被接受时间长,而企业的创新投入一般比较大,相比较而言,短期收益肯定不理想。因此被调查的大多数企业表示,在目前资金紧张、形势不好的情况下,维持生存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很难致力于创新。我们发现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尤其是那些注重产品品质的企业不仅能够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销售价格,同时也具有稳定的销售市场。
(本文节选自《中国棉纺织工业协会赴山东、江苏及河南等省份调研棉纺织产业情况的报告》。连载二、三将在后两期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