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站等
2009-02-23
影像站
改革开放30年服饰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服装服饰也大为改观。从保暖、灰蓝色主调,到追求个性、色彩斑斓,时尚、潮流已成为今天服装界的关键词。
食色站
王羲之与胡饼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南方和北方,上至宫廷宴会,下至庶民百姓的日常饮食都少不了饼,当时传播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饼”。胡饼原产于西亚、中亚,是由发酵的麦面烤制而成的又薄又松的面包,有时还撒上些芝麻。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这种烤制面包的方法被引进并做了改良,变成个小皮薄有馅的圆形饼,叫“胡饼”。因东汉灵帝爱吃,胡饼不久就成为京师洛阳城中餐桌上的常客,进而在全国流行开来。其制作方法同今天的烧饼的制法相似,放在炉中烤制而成,专门烤制胡饼的炉子叫“胡饼炉”。十六国后赵的统治者石勒禁止臣民说“胡”字,于是胡饼改称为“搏炉”,后来石虎又改名为“麻饼”。
关于胡饼,还有一个王羲之袒腹卧床吃胡饼而被太尉选中女婿的有趣故事。东晋初期太尉郗鉴的爱女妙龄待嫁,知道丞相王导的几个儿子个个才貌俱佳,于是派一个门客到王导家中觅婿。王导的几个儿子听说太尉派人前来选婿都精心打扮一番,有的还显得有些拘谨。在东厢房里,门客看到靠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神情自若地大吃胡饼,对太尉选婿一事不当回事。门客把王府的见闻告之太尉,太尉当即选中袒腹卧床吃胡饼的王羲之为婿。这也是“东床快婿”的由来。
(杨艳丽撰稿)
唐代的“探春宴”
“探春宴”的参加者多是官宦及富豪之家的年轻妇女。
据《开元天宝遗事·探春》记载,该宴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后的“立春”与“雨水”二节气之间举行。这时正是冰消雪融、万物复苏之际,达官贵人家的女子们相约做伴,由家人用马车载帐幕、餐具、酒器及食品等,到郊外游宴。首先踏青散步游玩,呼吸清新的空气,沐浴和煦的春风,欣赏刚刚发芽的春草、杨柳,观赏秀丽的山水,使严冬以来蛰居闺房的郁闷心情为之一爽;然后选择合适的地点,搭起帐幕,摆设酒肴,一面行令品春(在唐代,“春”含有二重意义:一是指一般意义的春季;二是指酒。故称饮酒为“饮春”,称品尝美酒为“品春”),一面围绕“春”字进行猜谜语、讲故事,作诗联句,尽情抒发她们对春的追求和祝愿,直至日暮带醉而归。
(孔润常撰稿)
财经站
古代的一两银子现在值多少钱
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924—1848元。
(安长军荐)
永乐年间,北京房租价多少
在明朝,北京房子可分成三类。一类叫“大房”,盖在北安门、宣武门、海子桥、钟鼓楼附近,共有443间;一类叫“小房”,盖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附近,共有329间;还有一类叫“中房”,盖在西直门内,共有29间。当时说的“大房”、“小房”和“中房”,指的显然是豪华程度。
当时北京的房租每3月交1回租金。第一等“大房”,每间交租45贯宝钞,外加90文铜钱;第二等“中房”,每间交租31贯宝钞,外加62文铜钱;“小房”每间30贯宝钞,外加60文铜钱。
永乐初年,每80贯宝钞折合1000文铜钱,1贯宝钞相当于铜钱12.5文,所以上述租金标准可以换一种说法来表述,即:“大房”每间交租652.5文,“中房”每间交租449.5文,“小房”每间交租435文。
又因为房租是每3个月一交,所以3类房子的月租分别是:“大房”每间218文,“中房”每间150文,“小房”每间145文。
永乐5年,大米1石需要宝钞30贯,即铜钱375文。明时1石有107公升,装满大米约160斤,按大陆现在的米价,买这么1石需要300元左右。所以不太严格的讲,永乐初年的375文相当于现在的300元,每文铜钱折合人民币0.8元。
通过粮价折算我们可以知道,在永乐初年,北京“大房”每间月租174元,“中房”每间月租120元,“小房”每问月租116元。
(安长军荐)
人事站
优孟衣冠
楚国国相孙叔敖帮助楚庄王治理国事,颇有政绩,楚庄王十分推重他。可是他逝世后,楚庄王却忘了他的功劳,对于他遗族的生活也不予照顾。优孟穿戴着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其神态,往楚庄王前祝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要求他再作国相。
优孟说:“楚国的国相千万做不得,像孙叔敖那样,尽心竭力为楚国效劳,楚王因此称霸,死后他儿子却靠打柴糊口。”
楚庄王这才发觉他原来不是孙叔敖。优孟脱下孙叔敖的衣裳唱了一支歌:“贪官污吏多么荣耀,子孙不愁穷,有的是民脂和民膏;公而忘私就糟糕,你先看——楚国令尹孙叔敖,苦了一生,身后萧条;子孙尤其苦,没着没落没依靠;劝你不必做清官,还是贪官污吏好!”
楚庄王大为感动,孙叔敖的儿子因此得到封赠。
拿破仑三世的妻子
1840年,拿破仑三世在法国称帝后,与西班牙伯爵的女儿于金尼喜结良缘。拿破仑三世的内阁顾问认为她只是个伯爵女儿,不配当皇后,但拿破仑三世却辩道:“她的优雅、她的青春美貌、她的诱惑使我充满了神圣的幸福。”
婚后的于金尼出于嫉妒和怀疑,把身为一国之主的丈夫视为已有。她担心丈夫移情别恋,不许拿破仑三世独处,经常强行进入他的书房,喋喋不休、无理取闹。她漠视拿破仑
三世的命令,不许丈夫有个人的隐私。她还经常擅闯会议室,干扰拿破仑三世商议国事,放肆至极。社交酒宴上,如果见到拿破仑三世与别的妇人交往,她甚至可以当场发难,哭泣、谩骂、恫吓,完全丧失了一位堂堂“国母”应有的礼仪。
拿破仑三世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常常息事宁人,百般忍让。这位可怜的法国皇帝纵然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安静养神的角落,他开始在夜间偷偷出宫,找能吐露心声的美女为伴。高坐在皇后宝座上的绝色美女于金尼只得无奈地哭泣:“我最害怕的事终于降临了!”
可她似乎还不明白,浇熄爱情之火的人就是她自己。
(麻连飞荐)
奇趣站
资中文庙,孔子不能坐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明嘉靖八年,敕封为“至圣先师”。中国各地皆有文庙,庙内的孔子塑像都是坐着的,受到众士子的尊崇。
独一无二的站像在四川资中文庙,该文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那时的塑像就是站着的,后来被毁。文革后,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重塑了一个降尊纡贵、彬彬有礼的布衣站像,高三米八,比山东曲阜的还高六十五厘米。孔子曾学乐于苌弘,苌弘是资中人,在老师的故乡,孔子当然没有坐的份了。
资中文庙还保存着嘉靖年间制作的孑L子神位,当年嘉靖皇帝诏令各地文庙制作尺寸统一的孔子神位,要求高度为二尺三寸七分,资中人不遵圣旨,高度居然做到了八尺八寸六分!
(张大龙撰)
另类皇帝第二职业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精于书画词赋的不在少数,也有一些另类的,对一些在古代很“低贱”的职业,偏偏情有独钟。
汉灵帝刘宏和南朝宋少帝刘义府,穿着商人衣服,在皇宫中设市场,亲自沽卖。南朝齐废帝萧宝卷奢侈腐靡,被杀时仅18岁。他年少时不读书,以捕鼠为乐,继位后不仅在皇宫后苑设立交易市场,还特地设立一套市场管理机构,以潘贵妃任总管,自己充任管理人员。卖猪肉根本不需要秤,皇帝用手一掂,就能准确报出斤两。
北朝齐后主高纬喜欢当乞丐,他在后宫设立了贫困村,自己亲自穿上破衣烂衬当乞丐,沿街乞讨,寻求刺激,以打发无聊而空虚的时光。
唐玄宗李隆基很痴迷戏曲,将梨园辟为戏曲表演的场所,自己经常粉墨登场。从此,“梨园”便成为戏曲界的代称,唐玄宗还被戏曲界奉为祖师爷。
(张大龙荐)
本源站
唐宋官员出门坐轿不符史实
当下反映唐宋时期的一些影视剧中。常常出现官员出门坐轿的情景。殊不知这种交通工具当时是限制很严的。
唐和北宋的官员一般不许坐轿。唐初,宰相出门一律乘马,只有贵族妇女才可以乘轿。但唐武宗又规定:只允许三品以上的宰相、三公、尚书令以及退仕(退休)和患病者,才可乘轿,其余不论尊卑,一律不准,而且坐轿者还必须自己出钱雇请。
北宋时期,士大夫认为乘轿是“以人代畜”,有伤风化,所以都不乘轿。宋哲宗绍圣二年“禁京师人士舆轿”,只有司马光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哲宗念他年事已高,批准他乘轿上朝,但司马光还一再辞谢,不敢接受。
南宋高宗赵构南渡以后,因为江南多雨,道路泞滑险阻,才允许朝官乘轿,但还规定祭祀时骑马,上朝时乘轿。从此,轿子才开始在官场中使用起来。但到明初,对乘轿仍有种种限制,规定“国朝文武大臣皆乘马,自景泰以后,例许用轿。勋戚一品,惟年老宠优者方敢陈请,其他则不允许”。但在交通不便的南方山区,它还是一种使用较多的代步工具。明中后期以后,轿子才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重要代步工具。
(马玉风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