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薄太后

2009-02-23曾小霞

文史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吕后不争刘邦

曾小霞

本文的含义。当然不止于介绍一个薄太后。纵观熙熙攘攘的世界,何时何处不存在一个“争”字呢?

在刘邦诸多姬妾中,除势不两立的吕后和戚夫人外,还有一个人物很值得注意,那就是薄太后。

当然,一开始她并不是薄太后,她只是薄姬,在成为薄姬之前,史籍中没有留下有关她名字的任何线索,为方便讲述,我们权且称她为薄氏吧。

薄氏出身并不高贵,是私生女,她的父母不是合法夫妻,而是私自结合的。父亲没什么地位,母亲虽是魏王宗室女,估计地位也不怎么高。在天下叛秦将定未定时,她的母亲魏媪让著名的相面专家许负替她相面,许负预言她将来会生下天子。彼时她正在魏王豹的后宫,魏豹本来与汉结盟要攻打楚的,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非常高兴,便背叛汉,而与楚联合。

可惜的是,魏豹对这则预言作了错误的判断,用今天的话说,他站错了队伍。因为这则预言,他非但没能成为天子,反而身死国灭。

薄姬则因容貌姣好被汉王刘邦选人宫中,也许后宫美貌者太多,她的姿色不足以引起刘邦的特别重视,以至很长时间她都没有得到君王的垂顾。

所幸,年少时,她曾有两个玩得好的朋友,她们约定“先贵无相忘”。大概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每个人都对命运充满了憧憬,没有人认为自己会久居人下,在动荡的时代,命运展示出无数可能。先前陈胜与同耕者相约“苟富贵,毋相忘”,同耕者还嘲笑他,致使陈胜感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待得他一举成名天下知时,人们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与无知,开始明白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可小视。今天这个人还跟自己处在同一地位,没准哪一天他(她)就富贵了,因此趁他(她)微时相约不相忘,也是一种必要。

事实证明那个约定是扭转她生命轨迹的一个契机,她的朋友先后得到了刘邦的宠幸。尽管这两个朋友是以取笑的方式提到她的,而恰恰是这种取笑,激起了刘邦潜意识中少有的悲悯,于是他当天便召薄姬并宠幸了她。

也是命中注定,只此一幸,她就有了身孕,生下代王。而此后,她见高祖的机会称得上微乎其微。

得到恩宠未必是福,不得恩宠未必就不是福。以戚夫人和薄姬两相观照,我们更能明白其中道理。刘邦在世时,戚夫人几乎凌驾吕后之上,可是一旦高祖驾崩,她立刻与其他宠姬沦为阶下囚。更糟糕的是,吕后为泄其愤恨,对她进行了极为残酷的摧残,将她变成人彘,并毒死了她的儿子赵王如意。薄姬则因不得宠幸,被允许出宫,随她儿子代王,被尊为代王太后。

诸吕专权,她和代王静观其变;及至吕后崩,吕氏势力被铲除。大臣们重新议立皇位,因怕吕氏专权局面重演,他们特意考察了王子王孙们的外戚背景,见薄氏仁善,故迎立其子代王为皇帝,是为汉文帝。

薄氏家族由此而显贵,但她并不骄奢,而是适当地给家人以分封、提拔和赏赐,终其一生,薄氏家族封侯者只一人。与之前之后得宠的皇后皇太后们相比,她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低调而保守的。

也许她的一生并无太多的传奇性,既不像吕后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戚夫人那样不得善终。自始至终,她都是低调的,若按王朝的正常更迭来算,她和儿子代王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若没有吕后的专权,没有诸吕的被诛,没有这种种异常的变故,她的一生恐怕是终老宫中,熬过长长的没有宽慰的岁月。

观其一生,人们很容易发现,用《道德经》中那句著名的话来形容她,实在再贴切不过,那句话是这样说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因此,我将她的一生概括为“不争之争”,主观上薄太后是不欲争的,但在客观上却有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因为不争,她反而得到了吕后、戚姬等人处心积虑争取的一切。

猜你喜欢

吕后不争刘邦
张之洞的“三不争”
艾草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不争与争
吕后的精明之败和周勃的糊涂之胜
吕后精明不逊刘邦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不 争
浅议“诸吕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