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年龄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2009-02-21李萃
李 萃
二十世纪90年代的二语习得理论形成了二语习得领域百家争鸣的研究特色,其研究趋势表现为用普遍语法和母语迁移综合制约解释二语习得的发展。同时,我们还须考虑学习者的中介语和目标语,比较说不同母语的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同时将横向比较与双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结合起来。我们还应考虑语言学习的环境、语言应用的社会环境、学习者个体差异等因素,以及来自学习者本人的内省数据等。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个体差异重要因素之一。年龄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多年来,年龄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语言学界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心理学家、应用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十分关注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他们用大量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对象研究年龄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但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有时甚至大相径庭,相互矛盾。
关键期假设是欧美研究者们提出的一个相关理论。关键期假设也称临界期假设,其理论基础是大脑模块化理论。所谓关键期,是指在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的学习一门语言。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和Roberts,上世纪60年代,Lenneberg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他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要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即人出生后的10—12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轻松进行。青春期到来之后,多数人的大脑已发生侧化,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难。他把儿童与成年人在语言学习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归因于神经生理现象,认为青春期开始后,学习语言必须花大力气,成年人说外语不可能不带本族语的口音,他们的外语也不可能学得像本族语那样好。
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理论虽然是针对母语,但也被许多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们求证,并推之于外语学习,得出对外语学习的两条预测:一是必须赶在大脑语言功能的侧化完成以前学习外语,尤其是口语;二是过了关键期,语言学习的速度减慢,学习功率降低。支持关键期假设的研究和实验不少。二十世纪60年代末,美国加州圣约翰大学的心理学教授Asher等人研究了在美国的7—19岁的古巴移民的英语发音情况。70年代末,Oyama对11岁之前到达美国的意大利移民的英语口语能力做了调查。Collier在1987年也做过类似的调查,她在美国调查了1548名外国移民和美国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支持了关键期假设。儿童能够在短短数年之内掌握复杂的语言,Chomsky认为儿童之所以有此非凡的表现,是因为大脑中有一个生理的内在语言习得机制,或称普遍语法,在语言习得的生理性这点上,Chomsky的观点与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是一致的。
许多研究者对关键期假设持反对意见。Snow等对临界期假说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她们以不同年龄、母语为英语的荷兰语习得者作为试验对象,对其在自然环境中的语言习得进行纵向研究。研究发现12—15岁的实验对象和成人实验对象,其荷兰语的掌握在最初几个月进步最快,而在学习一年以后,8—10、12—15岁的实验对象荷兰语掌握得最好,3—5岁的儿童在所有的测试中成绩最差。她们的研究结果否认了外语学习临界期的存在,从而提出非临界期假说。她们认为研究结果与下列两个假设相吻合:大脑优势从出生5岁时便确定下来;大脑优势与生俱来了,对于侧化发展的观察仅仅是各种心里测试中儿童使用语言策略倾向不断随年龄而增长的人为结果。神经心理学研究也进一步表明,侧化早在青春期之前就已完成,有的侧化可能在3岁时就已完成。
后来,有的学者又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敏感期的假设。这一理论认为,许多语言技能在发展的某一阶段较别的阶段更容易,而有些语言技能,尽管不太容易,但要到语言临界期过后方能获得。敏感期假设强调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不是只有一个关键期,而是多个关键期,语言的发展是连续的、综合的发展。Lenneberg等也承认第二语言或外语在语言临界期过后也可以获得,只是难度较大。Oyama以意大利出生后移居美国的男性居民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和对Patkowski对67在不同年龄来美国并开始学习英语5年以上的移民情况进行的研究,其研究结果都说明语言习得似乎存在敏感期。
针对外语教学中的年龄问题,国内学者借鉴欧美学者的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外语学习的年龄问题也做出了论述,但又说服力的实证研究还是比较缺乏。我国著名学者桂诗春教授在《心理语言学》一书中指出,笼统地讨论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不容易取得肯定的结果。较为可行的办法是老老实实的研究年龄的差异会对外语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于外语学习,他提出两条意见:一是具备了合适的学习环境。如双语制或外籍教师教学,早一点接触外语的学习者比迟一点接触外语的人从长远看可能略具优势;二是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下,青少年和成年人也能在多数方面和儿童一样学好外语,甚至效率更高些。还有一些学者对年龄因素影响外语习得也做了小结。他们认为,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并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习得的程序;任何年龄开始学习一门外语都有可能获得成功;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较明显的影响习得的速度和效率。在语法、词义和词汇方面,如果学习时间相等,少年比儿童和成年人表现的更为出色;学习时间长短影响习得的成功程度。学习时间的长短对整体交际能力的获得关系极为密切,但起始年龄对将达到的精密程度又起着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在语音方面。但根据观察和有关资料显示,小学就开始学习外语的学生比起后来初中开始学习外语的学生在总体的外语能力方面并无明显的优势。关于学习外语是否越早越好的问题,刘润清认为外语学习的最佳开始年龄并非越早越好,而是大约在九岁左右。因为这时的大脑仍保留着早期的灵活性,并且认知发展已比较成熟,而同时在使用所学语言时不感到拘束。
不同年龄阶段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的环境因素、智力水平、成熟程度、衡量标准等方面极不相同,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困难不少,而且也很难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作为外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年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收到理想的效果,避免千篇一律和生搬硬套。
青春期以前的儿童学习外语的优势是大脑的可塑性最强,在语言才能方面未呈现差异,在习得自然的语音方面占绝对优势。这一时期学习外语可能在大脑中留下痕迹,激发神经功能系统,以后再发展,语言习惯和能力比较容易形成。缺点是他们的长期记忆能力较差,母语与外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容易混乱,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时间花得多。因此他们的外语学习特别需要好的条件,如双语的社会生活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外语作为思维工具、游戏工具和交际工具,或者具有非常好的师资条件及完备的教学设施。
青少年学习外语的优势是:少年的认知能力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其元语言意识较为敏感;模仿力和记忆力极强;少年比儿童更善于利用语言交际策略,理解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强,从而促进语言输入;少年的情感屏障没有成年人高,一般不像成年人那样过于计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情感屏障低有利于内在机制的正常运转;少年和成年人一样,能利用所学的语言规则对语言输出进行监控,而儿童一般缺乏监控语言输出的能力。由于以上方面的原因,少年在学习速度及学习具体语言方面,如词法、句法、听力等,有超过成年人和儿童之处。缺点是比儿童的学习要花更多的精力,要求有更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坚持性;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学习科目太多,易顾此失彼。
成年人的大脑已完全建立起来,思维方式已经完善,元语言意识比儿童强,因而能非常容易地处理复杂的深层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在掌握外语阅读、写作等方面占绝对优势;成年人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充足,知识经验丰富,理解能力及联想记忆能力比较强,成年人在开始学习外语时运用母语和监控知识能使他们在最初阶段比儿童学得快。缺点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事务繁多,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学习的连续性常受到影响;在建立标准的外语发音模式上常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在吸收和运用日常交际言语并使之直接发展为交际能力方面明显比儿童差。
综上所述,年龄无疑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个体因素之一。但由于智力因素、社会生活和环境条件的不同,每个人外语学习的最佳年龄也是因人而异。“外语学习越早越好,年龄大了就学不好了”之类的说法尚无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不同年龄段的人学习外语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国外经验表明,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是越早学习外语越好。第二语言之所以达不到母语水平,原因很多,但年龄不是导致语言学习失败的根本原因。首先,第一语言的干扰是导致发音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对语言其他方面(如语法)的影响可能比较小;其次,学习者对语言的兴趣和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结果;再次,没有语言学习的环境或者由于种种心理原因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得不到丰富的语言刺激。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不认同目标语语言与文化,就会导致退缩行为,避免与目标社会成员交流,造成语言输入匮乏。因此,在关注年龄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关键期因素并不是制约和影响学习的唯一因素,如动机、态度、认知风格、学习策略统一会影响外语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在关键期的前提下。注重发挥学习者自身的积极因素,从实际出发,即重视关键期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夸大关键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