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插上文体特色的翅膀

2009-02-21

江苏教育 2009年23期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赵国

宋 非

【所用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由来。

2学会阅读剧本,在阅读中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

【设计理念】

翻开这篇课文,我们就一定发现了这是一个剧本,文体与我们平时所学的课文不同。尽管按照文体编写教材的方式已经逐渐淡出语文教学的舞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文体对教学的制约依然存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几乎没有选择教学内容的可能,因为所有的文章,无论是什么文体,统统按照解决生字词、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重点语句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文体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的重新提出,并不意味着要回到按照文体编写教材的老路上去,而是在语文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泛的今天,抓住文体特点进行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地回归语文自身的意义,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佳路径。本文就是教者从剧本的文本特点展开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从“舞台指示”人手,了解时代背景。

出示:时间战国时代。

地点蔺相如的府邸。

人物蔺相如:赵国的上卿。

廉颇:赵国的大将军。

韩勃:蔺相如的门客。

师:读一读这部分内容,结合课前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战国时代,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是战国后期。

(补充资料:“战国七雄”的局势。)

生2:我知道“府邸”的意思,指旧时高级官员的住宅。

生3:我知道“上卿”的意思,指战国时诸侯的高级长官。卿分为上中下三级。

生4:我知道“门客”的意思,指古代寄食于豪门贵族家并为之服务的人,又称“食客”。

生5:我还知道蔺相如原来也是一个门客。

(补充资料: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是个门客。廉、蔺两人开始时地位悬殊,但由于蔺相如获得了两次重大外交斗争的胜利,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七雄”纷争的局面中,外交斗争的作用已经重于军事斗争,“斗智”已经重于“斗力”,“谋”已经重于“勇”。)

生6:我知道蔺相如这个人物,他是赵国的大臣。

(补充“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故事。)

生7:我知道廉颇这个人物,他是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

【设计意图】

从“舞台指示”人手,抓住“府邸”“上卿”等学生不甚了解的词语人手,结合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后期。当时“七雄”并峙,彼此攻城略地,弱肉强食,战祸频繁,民不聊生。“七雄”中秦国最强,强秦力图兼并六国。赵国在“七雄”纷争局面中,为了自身的生存,自然要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廉颇和蔺相如,一武一文,一个是忠于赵惠文王的、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忠于赵惠文王的、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两人自然成了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所发生的大背景,有助于对人物的理解。

二、分幕描写,探究前因后果。

1,默读剧本,哪一幕具体讲了“负荆请罪”的过程?(第二幕)

2,那就读读第二幕,能从文中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吗?

出示: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负荆请罪:负:背的意思。荆:带刺的荆树枝。在我国古代,对罪犯施行的五种刑罚中,有一种叫“杖”,就是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打犯人的背、臀或大腿。请罪:请求惩罚。古人如果认为自己有罪,应该受到惩罚时,就用一束荆条,捆起来背在背上,请求被自己伤害的人惩罚自己,以此作为认罪的标志。

3而此时,是谁背着荆条?从这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4第一幕与第二幕又有什么联系呢,自己读第一幕了解负荆请罪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廉颇、蔺相如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而这篇剧本将原著进行了改编,教学时抓住理解“负荆请罪”,从字面意思到了解故事内容到探究负荆请罪的原因,可引导学生发现这其中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种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三、关注“提示语”,感悟人物形象。

1再读剧本,这一次读引导学生关注:[]内是舞台布景、人物活动情况,()内不仅提示人物的表情、动作,同时也为我们理解人物埋下了伏笔。

2勾画出韩勃的表情变化,气愤——不满——不解——若有所悟……

3师生讨论分析韩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变化。

【设计意图】

写剧本的目的是要用文字去表达一连串的画面。所以你要让看剧本的人见到文字而又能够实时联想到一幅图画,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把握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体验,去假想,去把自己的生活、感情和课文所展示的、你要展示的生活、感情相比照、相联系……因此[]()中的提示语不可忽视。韩勃,这个人物在这篇剧本中应该属于配角,不过紧紧抓住这个配角的情感变化,关注[]()中的提示语,你会发现其恰恰衬托了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的勇气。这就是反衬手法的运用,它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四、品味“对话”,走进人物。

1再读剧本揣摩人物的语言,触摸人物内心深处,走进故事,走进蔺相如、廉颇。问学生: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怎样的廉颇。

2将你看到的蔺相如和廉颇用对联的形式写出来。

上联:

下联:

横批:

师范例:宽容大度礼让廉颇,幡然悔悟负荆请罪。一心为国

学生作品:相如才辩无双善外交,廉颇武功盖世保国家。一代豪杰(严一博)

勇猛杀敌斩秦将,唇枪舌剑斗秦王。威震江山(蔡源浩)

蔺上卿完璧归赵,廉将军请罪负荆。将相和(张博宇)

廉颇负荆来请罪,相如笑迎两相谊。深明大义(刘超)

蔺相如宽容大度,廉将军知错就改。化敌为友(薛天翔)

文有相如斗秦王,武有廉颇保赵主。齐心协力(李天文)

【设计意图】

通过戏剧冲突塑造典型人物,再现社会生活。结构既高度集中又自由灵活。人物台词具有鲜明个性。对话精练,富含潜台词,其重要性犹如人体之血肉对于骨骼,能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通过揣摩人物语言走进人物,在通过编写对联,将自己在故事中习得的感受通过凝练的语言表现出来,这一个来回,这一副副精彩绝妙的对联,展现了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折射出学生们一朵朵智慧的火花。

我们知道,我国现在语文教学实行一纲多本,但无论哪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均汇聚了若干精美文章。这些文章时代不同,体裁不一,这就要求教师绝不能用同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王荣生教授在《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中提出了好课的九级标准,其中第六级(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第七级(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其实都涉及文体特点的问题。因为一堂成功的好课至少应该是教记叙文就是学记叙文,教诗歌就是学诗歌。

如果学生们学会认真分析戏剧的潜台词,那么他们就不会仅仅体会到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他们也会为廉颇顾全大局的精神而折服;如果学生们学会欣赏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他们也许就会沉浸在大声朗诵《满江红》的乐趣之中;如果学生们学会运用想象品味语言制造的意境,他们也许就不会被外界的喧哗惊扰了《夹竹桃》带给我们那奇异的幻想世界……在教学设计中重视文体的特点,适当地将文体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堂中,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到“文学”,而不只是“文章”。

猜你喜欢

廉颇蔺相如赵国
负荆请罪
忠诚老将廉颇晚年“背叛”赵国
将相和
负荆请罪
漫画哲理
一道竞赛题的多种解法
古法奇观
漫画哲理
负荆请罪
真实廉颇:胆小懦弱并非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