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山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

2009-02-21李佩华蔡光泽王安虎曲继鹏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9期
关键词:防治措施症状

李佩华 蔡光泽 潘 韬 王安虎 杨 坪 曲继鹏 彭 徐

摘要针对西南山区马铃薯的重要病害晚疫病从其发病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条件、防治技术进行了阐释,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技术方案。

关键词马铃薯晚病疫;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措施;西南山区

中图分类号S435.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9-0144-02

马铃薯晚病疫是一种侵染性、速发性、毁灭性病害,如不及时防治,一般可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50%以上。

1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田间发病最早症状出现在下部叶片。在叶片上,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褪绿斑点,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界限不明显。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扩展迅速,可扩及叶的大半以及全叶。边缘有一环白色稀疏的霉轮,在叶背或雨后清晨尤为明显。发病严重时,叶片萎蔫下垂,全株变黑呈湿腐状。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呈褐色,叶片背面无白色霉层,病叶脆易破裂,病害扩展缓慢。茎部受害,可形成褐色条斑。潮湿时,病部产生白霉,但较稀疏。受害部位组织坏死、软化甚至崩解,造成病斑以上叶片和茎叶死亡。薯块受害时,形成淡褐色不规则形的小斑点,稍凹陷,病斑下面的薯肉变褐坏死,最后病薯腐烂,也可在存贮期间引起烂窖。

2病原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属卵菌门疫霉属。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需要在水中才能萌发,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的温度为10~13℃。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23℃。相对湿度达到95%~97%时孢子囊才能大量形成。晚疫病菌有许多生理小种,目前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划分,采用一套分别具有R0、R1、R2、R3、R4、R5、R6、R7、R8、R9、 R10和R11的12个标准鉴别寄主进行活体鉴定,目前西南山区晚疫病菌的生理小种组成复杂,几乎全部11个抗病基因全部能够被克服。

3病害循环

西南一季作区,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卵孢子越冬;在双季作薯区,发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下一季的初侵染源。播种前淘汰的病块茎,任意弃置室外,也可能成为初侵染源之一。病菌的孢子囊借助气流进行传播。病薯播种后,多数病芽失去发芽力或出土前腐烂,另一些病芽尚能出土形成病苗(中心病株)。温湿度适宜时,病部产生孢子囊向健株扩展。病菌以幼苗茎基部沿皮层向上发展,形成通向地上部的茎上条斑,病苗与病菌长期共存,温湿度适宜时,病部产生孢子囊,这种病苗成为田间的中心病株(即田间最早出现晚疫病的植株)。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中心病株数量较少,在大田出现率一般不超过0.1%。此外,病薯上产生的病菌,能借助土壤水分的扩散作用而被动地在土壤内移动,还可在病薯与健薯上繁殖。土壤内的病菌可通过起垄、耕地等农业操作传至地表,被风雨传到附近植株下部的叶片上侵染发病。低温高湿条件时,孢子囊吸水后释放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片刻后,便收缩成球形,随即长出芽管。当温度高于15℃时,孢子囊可直接萌发成芽管。从气孔侵入叶片;侵入薯块则通过伤口、皮孔或芽眼;侵染靠近地面的块茎,则主要借助于由雨水渗入土中的孢子囊或游动孢子。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萌发后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围植株。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从伤口、芽眼及皮孔等处侵入块茎形成新病薯,尤以地面下5cm以内为多的薯块受害居多。

4发病条件

4.1气候条件

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西南马铃薯一季作区温度非常适合于该病发生,病害的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湿度,从开始发病到田间枯死,最快不到15d,忽冷忽暖、多露、多雾或阴雨有利于发病,此病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当夜间较冷凉,气温为10℃左右,重雾或有雨,促进菌丝产生大量的孢子囊;白天较温和,16~24℃,伴有高湿,则促进孢子囊迅速萌发、侵入以及菌丝的生长发育,病害极易流行。反之,如雨水少,温度高,病害发生轻。西南一季作区6~7月份的降雨量对病害发生影响很大,雨季早、雨量多的年份,病害发生早而重。

4.2品种抗病性

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发病轻、病害流行慢、受害也较轻。一种是寡基因遗传的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其表现形式为过敏性坏死反应,由R基因所控制,这种抗病性容易利用,但不持久。这种抗病性较易因病原菌突变或有性重组而被克服。另一种类型是非小种专化性的,多基因遗传的部分抗病性或田间抗病性,是持久的、稳定的。因此,应加强马铃薯主产区病原菌生理小种的监测,一直到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合理利用。

4.3耕作与栽培措施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栽培较起垄栽培的地块发病重。密度大或株形大可使小气候湿度增加,也利于发病。施肥与发病有关,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薄、缺氮或黏土等使植株生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适当增施钾肥可减轻发病。

5防治措施

5.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具有多基因的抗病品种或水平抗病性品种,如坝薯10号、凉薯8号、鄂马铃薯3号、鄂马铃薯5号、合作88。

5.2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无病种薯

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相距2.5km以上,以便减少病原菌传播侵染的机会,并严格实行各种防治措施,可在发病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单收、单藏,留种。在播种催芽和切块时应仔细检查,彻底剔除病薯。

5.3加强栽培管理,药剂拌种

可按杀真菌药剂150g+杀晚疫病菌药剂150g+滑石粉2.5kg处理种薯150kg。妥善处理遗弃的薯堆薯块,将收获后分级时剔除的病薯和残薯等深埋或充分沤肥发酵,播种前剔除的病薯也要按相同方法妥善处理。彻底铲除田间及周边遗弃薯块长出的自生马铃薯苗。在马铃薯生长后期高垄大垄栽培,垄宽不能低于60cm,培土高度25~30cm,培土可减少游动孢子囊侵染薯块的机会。在病害大流行年份,适当提早杀秧,2周后再收获薯块,可避免薯块与病株接触机会,降低薯块带菌率。

5.4药剂防治

做好病情测报工作,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喷药保护全田。封锁和消灭中心病株是大田防治的关键。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喷药,尤其是在中心病株的附近。防治晚疫病有效药剂有阿米西达、达科宁、克露、霜脲锰锌、霉多克、银法利等。施药时间一般掌握在植株封垄之前1周左右喷第1次药,共喷3~5次。出苗后,需经常到田间查看,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立即喷洒化学药剂(周边田块也应喷药保护),并清除中心病株带出田外深埋处理。随后的用药次数及时间主要看天气,降雨多的年份一般7d左右喷药1次,雨少的年份可适当加长至10~15d。通常应该在雨前或雨后及时喷药,保护性药剂和治疗性药剂应混合或轮换使用。为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建议几种药剂轮换使用,或将内吸性和保护性制剂混合使用。

6参考文献

[1] 李佩华.马铃薯遮光处理的效应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4):220-227.

[2] 李佩华.赤霉素处理马铃薯整薯休眠效应的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3):34-36.

[3] 李佩华.“凉薯17”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马铃薯,2003(2):120.

[4] 李佩华.四川省马铃薯的主要病害类型及其防治[J].中国马铃薯,2004, 18(5):306-308.

[5] 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防治措施症状
胆结石的症状有哪些日常护理知识需知道
You Must Have A Healthy Diet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原来我们都有病
晕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