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完颜姓女真遗民探析

2009-02-20任崇岳

中州学刊 2009年1期

任崇岳

摘 要:河南省居住着将近2万名完颜姓女真遗民。金朝灭亡后,完颜姓流徙四方,其中一部分人又辗转回到了中原。汝州的完颜氏自称是兀术之后,鹿邑县的完颜氏系由安徽肥东迁来,许昌县的完颜氏则由鹿邑迁来。郏县、南召的完颜姓,先是在湖北襄阳居官,明初迁入郏县、南召县,并改完颜姓为高姓。这些女真遗民的踪迹在正史中不易寻觅,但碑碣、地方志和谱牒中却可以证实他们的身份。如今他们的大部分已与当地汉族融合了,但还保留着一些当年女真人的古老习俗。

关键词:河南女真遗民;完颜佩;完门外;完颜简;兀术;完颜正叔

中图分类号:K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1—0174—06

一、女真人迁入中原

河南省汝州市、鹿邑县、许昌县、郏县、南召县居住着近2万名完颜姓居民,他们的相貌、衣著、语言、信仰、风俗习惯都与汉人基本相同,只是在某些习俗上稍有差异。但是从碑碣、谱牒、史乘中我们仍可断定,这些人都是地道的女真遗民。

北宋末年,剽悍的女真铁骑牧马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势覆亡了北宋,掳走了徽、钦二帝,从那时起,河南便有了女真人的踪迹。在灭亡北宋的过程中,金朝统治者便开始了向中原移民,移民的方式是迁徙猛安谋克户屯田。大规模迁徙有三次:

第一次是天会十一年(1133)。这年秋天,金太宗迁徙女真国土人散居汉地,在占领了大片汉地后,“恐人见其虚实,遂尽起本国之土人棋布星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连村,屯结而起”①。这次有多少女真人迁往中原,没有详细资料,但从“比屋连村”的情况看,人数一定不少。

第二次是皇统五年(1145)。这年始“创屯田军,凡女真、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授以官田,使其播种,春秋量给衣马。若遇出军,始给其钱米。凡屯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陇之北,皆有之,多至六万人,皆筑垒于村落间”②。这次移民北自燕山,南至淮河,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都有了女真人的踪迹,当然大多数女真人选择了中原。

第三次是贞祐二年(1214)。金宣宗迁南京(今河南开封),“河北军户徙河南者几百万口”③。南迁者是一支非常庞大的队伍。自金太宗天会年间到金末,女真人户迁入中原者络绎不绝,有的学者估计“内迁的女真人,至少要占女真人口总数的一半”④。金世宗不想让猛安谋克与汉人杂处,和大臣完颜思敬商议,“其后遂以猛安自为保聚,其田土与民田犬牙相入者,互易之”,又规定“女真不得改汉姓,学南人衣装,犯者抵罪”。⑤金世宗虽想把女真人禁锢在一定的区域内,免得被汉人所同化,但一纸禁令毕竟阻挡不住民族自然融合的历史潮流。

到了章宗时期,屯田的猛安谋克户与汉人的接触越来越多,下令禁止他们往来已不是明智之举,尚

二、汝州的完颜氏自称是兀术后裔

汝州市有完颜氏居民300余人,其中纸坊乡姚楼行政村完庄村有270余人,刘王店村15人,石庄6人;焦村乡北张村33人;尚庄乡岳庄村14人,均从事农业生产,1993年恢复为满族。

汝州的完颜姓自称是完颜兀术之后,他们的神主牌位上第一位是完颜阿骨打,第二位便是完颜兀术,第三位是完颜正叔。完庄村北300米处有一巨冢,父老相传为金兀术之墓,墓前有石兽、石碑、石柱等,墓碑上镌刻着“金四太子兀术之墓”8个大字。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墓冢几被夷为平地,石兽、石碑亦不知去向,仅余两个石柱,作为这段沧桑历史的见证。石柱也称望柱,乃天子、诸王陵墓的标志物,从很远的地方便可望见,故称望柱。从望柱上可知,墓主定是金代的一位显赫人物。在一完颜姓居民的家里,还有一个镌刻着“完颜氏先茔碑”6个大字的硕大碑盖,也可判断出完颜氏是簪缨之家。

完庄村村北的墓是否是兀术之墓,是断定这支完颜氏遗民是否兀术后裔的依据。因公私史乘、方志、金石志中未见著录,不好遽下结论,但从兀术的生平看,窀穸于此也不无可能。这是因为:第一,史书未见有兀术葬于何处的记载,据《元一统志》,燕京仙露坊玉虚观(今北京市宣武区)建有故太师梁忠武王(即金兀术)祠堂,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八月,道士高守冲立碑,户部主事庞铸撰文。但祠堂并非埋葬之地,金兀术未葬于此。第二,金兀术戎马半生,他掌握着行台尚书与都元帅府的军政大权,驻在汴京,很少回朝,卜葬河南也在情理之中。《金史》载:“行台之制。熙宗天会十五年,罢刘豫,置行台尚书省于汴。天眷元年,以河南地方与宋,遂改燕京枢密为行台尚书省。天眷三年复移置于汴京。”⑦天眷二年(1139)宗盘、挞懒因谋反伏诛,熙宗命宗弼领行台尚书省并兼都元帅,同时下诏:“诸州郡军旅之事决于帅府,民讼钱谷,行台尚书省治之。”⑧行台大权归宗弼掌握。从此,“燕京以南直至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内的军事、行政大权统归兀术一人掌握”⑨。直至皇统七年,已到垂暮之年的兀术请求致仕,熙宗不许,仍命他“领三省事,都元帅,领行台尚书省如故”⑩。可见兀术此时仍在汴京。次年十月,兀术一病不起,驾鹤西去。当时金国首都在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尚未迁入燕京,汴京与上京山水迢递,兀术不可能归葬上京,埋葬河南也就顺理成章了。

兀术为何未葬汴京,而是葬在了汝州完庄?除了汝州林壑优美这一因素外,兀术为表示已征服全国,在完庄村修建了一座占地20余亩,金碧辉煌的北岳行宫,又在登封市大金店镇中街修建了一座南岳庙。北岳行宫在10年前被拆毁,如今只剩下巨大的柱础和3间配殿。南岳庙规模略逊于北岳行宫,如今尚保存于登封市大金店镇小学中,建筑为金代风格,1986年被批准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碑文云:“相传金兀术占领中原,全国五岳已居四岳,惟有南岳尚未达到,为表示要统领全国,随令‘位配南岳而建此庙。”兀术已征服了中原,故建北岳行宫,而南岳衡山在南宋版图之内,不在金国辖区,故建南岳庙以示已统领全国。兀术死后葬于北岳行宫旁,这样,他的墓就在汝州了。

完村的完颜氏系完颜正叔之后,他是土生土长的完村人。新发现的完颜正叔墓碑虽是残碑,但碑文依稀可辨,他在元朝任过中奉大夫、参知政事、行中书省事。碑文云:“公讳正叔,字端卿,姓完颜氏,金之……以中奉大夫、参知政事、行中书省事……真将相才也,寿九十……”立碑时间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四月。正叔活了90岁,几乎与元朝相始终,当是元世祖时人。可惜他官职虽然显赫,《元史》却没有立传,无法查询其生平。正叔在任参知政事、行中书省事后,曾修葺过北岳行宫。《至元壬午十月吉日中奉大夫参知政事行中书省事完颜正叔重修北岳行宫碑之记》中记述修葺经过时说:“汝州距城二十里有北岳行宫,屋老畿压,士农以无庇,神不安灵。予少贱时一经此祠下,见之悚然,祈祷曰:使予有寸进,当撤神宇而新之。自是神之相之,所向无前,王师南征,得以勋名……自岁在辛巳七月,乃捐赀聚工,一新庙像,以报隆施,予亦不负于神矣。”以上两通石碑均庋藏在完庄村内。完颜正叔少贱时即经常在北岳行宫旁行走,足证他就是完庄村人;他幼年时就见到北岳行宫颓圮不堪,可见此宫建立甚早,当在兀术把行台尚书省复迁入汴京之后不久,也即天眷三年前后,这距完颜正叔重修已将近一个半世纪了。正叔因兀术神灵庇佑,随元军征伐南宋,立了功勋,擢升了官职,才重修庙宇,再塑全身,这从另一侧面证明了他就是兀术的裔孙。因无家谱,不知这支完颜氏繁衍了多少代。

三、鹿邑的完颜姓由安徽迁入

金国灭亡之后,那些达官显贵、簪缨世家顿时成了釜底游魂,只得颠沛流离,四散逃亡,天涯海角,卜地而居。据安徽省肥东县《完颜氏家谱》记载,这支完颜姓女真人先是迁往今河南的汝州,后来几经周折,辗转流落在大同府云内州(今山西大同),过起了平民生活。为避免蒙古人的歧视,他们隐族易姓,改女真族为汉族,改复姓完颜为完姓。尽管昔日的荣华富贵已成镜花水月,这一支女真人仍想把过去的辉煌留在记忆里。据《大金国志·金国初兴本末》记载,女真人“其初酋长本新罗人,号完颜氏。完颜,犹汉言王也”。也就是说,完颜氏若译成汉姓,应该姓王,即“王侯”之王。这一支女真人却坚持要姓完,因为在金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完颜姓是女真人最尊贵的姓氏,只有天子及宗室才姓完颜。他们冒着极大风险保存完颜姓氏,无非是要子孙后代记住,他们这一支是天潢贵胄,其他任何姓氏都不能望其项背。

元朝末年,这支完颜氏女真人的首领完佩跋山涉水投到朱元璋麾下,并宣布恢复完颜姓氏,改称完颜佩。他东征西讨,转战江淮,攻城克池,屡立战功,被封为将军。天下底定之后,朱元璋为了恢复江淮一带因遭战争破坏而凋敝不堪的农业经济,在建国的当年便实行军屯,抽调一部分军队屯种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安徽和县)、庐州(今安徽合肥)、凤阳等地,开立屯所。完颜佩就在这时奉命留驻庐州,垦荒屯田,从此入籍肥东(今属安徽),成为当地土著。朱元璋对这位女真将军优宠有加,除赐节略一面,注明完颜佩系女真族外,并恩准修家谱留传后世。可惜的是,完颜氏家族一直视若珙璧的家谱和节略,在“文革”期间惨遭焚毁,道光十一年(1885)、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及1947年所修家谱,也已全部散佚,使人无从得知这一支女真人发展的崖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河南鹿邑县的女真遗民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安徽肥东县迁徙来的,一世祖为完颜必重,他是完颜佩的曾孙。完颜佩生子完颜乔,乔生子潮。完颜潮生三子:必重、必孝、必启。《完氏重修家谱》载:“受吾公字必孝,生于明万历乙未年,年弱冠为国学生……盖公本兄弟三人,长公字必重,未冠时报名袭职,赴都考试。得中后从戎至河南,不知所终。”从这段简短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必重的履历。他生年不详,但既系必孝之兄,必孝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姑且以大3岁计算,可知必重生于万历二十年前后。未冠时报名袭职,可知必重当时不到20岁。所谓袭职云云,当是他父亲是朝廷命官,必重才能以长子的身份承袭父业,朝廷又怕官宦之子是纨袴子弟,因而必须赴京师参加考试以定弃取。姑以18岁计算,可知必重赴北京参加考试当在万历三十八年前后,得中后被分至军中任职,随军来到了鹿邑,时间是当年,至多是次年。据此推断,鹿邑的这支女真遗民是明朝晚期从安徽肥东县迁入的,迄今已有400年历史。所谓完颜必重“不知所终”云云,当是指他在鹿邑致仕后,喜欢这里林壑优美,便卜居不归,又因交通不便,鳞绝雁杳,便与家乡失去了联系,被误认为“不知所终”了。如今鹿邑县的完颜姓居民约有6000人,分布在马铺、涡北、太清宫、贾滩、杨湖口等5个乡镇的12个自然村中,如今已恢复为满族。

鹿邑县的满族仍保留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一是敬狗,二是敬黑乌鸦,三是行满族礼。这和汉族大异其趣,和辽宁的满族完全一致。只是满族人敬重喜鹊,视之为神,并把它当作本民族的图腾。而鹿邑满族把喜鹊换成了黑乌鸦。鹿邑的满族在日常交往中还行“抱拳礼”,下辈向上辈行礼时,右手握拳,左手从左边半抱着右拳,两只大拇指并列平行;上辈向下辈还礼时,两手姿势动作相反。春节时的跪拜礼,跪姿为半跪式,眼正视,头端正。鹿邑汉族的拱手礼与满族抱拳礼有相似之处,但在如何抱拳上则与满族不同。这一细小差异印证了民族融合中既有一致也有不同的有趣现象。

四、许昌的完颜姓由鹿邑迁来

鹿邑县的《完颜氏家谱》记载,完颜必重有三子,长子完颜礼迁往该县马铺镇完颜楼村,三子完颜志迁往该县涡北镇完颜楼村,这两支在鹿邑县境内繁衍。次子完颜平迁往该县马铺镇完颜老家,他有5个儿子,其中的一个迁往许昌县完门外(今许昌县尚集乡完门外村)。笔者最近前往完门外村实地考察,发现两通石碑,虽然风雨剥蚀,有些字已漫漶不清,但大体上仍可辨认。这两通碑均立于清代,安放在该村的完氏祠堂内,如今祠堂已颓圮不存。两通碑的碑文大致可与鹿邑县的《完氏家谱》相印证。鹿邑的完颜姓出于何种原因迁往许昌,家谱没有记载,但鹿邑和许昌的完颜姓父老口碑相传,完颜氏经商到许昌后,喜欢这里是通都大邑,交通方便,便定居于此,未再返回鹿邑。从碑文看,由经商而迁居之说可以成立。第一通碑是功德碑,立于康熙四十年(1701)。碑文如下:“许昌城东北二十里大深村完家庄旧有关帝符神一尊,素居完氏之宅,因亢旱以请雨,凡有祈祷,不旋踵而睿霖立沛。□□□建舍,□究□寓以之□。而完氏父子兄弟几欲创建新庙,而累世未遂。迨……兄弟蒙神默佑,平步入泮,遂继前人之志,改筑于□□□之东,量□□□□而庙貌巍然。而弘江之父完璋犹以为未足以□□神也,输财结社,于符神之上又塑坐神一尊、站神两尊,金□而皇,□□□神明默佑。何以至是?然而人生不可以□□□□,勒诸石以志不朽。会首完璋妻□□、张应召、陈命新、陕西商人罗国器、完太儒、完玠、完会、完道心。”第二通碑是墓碑。碑文如下:“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季春吉旦,皇清显太高祖……行合葬墓。男庠生璋、性、真、玠;孙敬心、道心、正心、会心、弘江……”综合两通碑文,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许昌的完颜氏始迁祖是完颜得职,得职的夫人是钱氏。第二,完颜氏确系经商而迁入许昌的。第一通碑写明会首为完璋,会首当是商会之首,碑文中有一陕西商人罗国器,更证明这通功德碑是商会出钱镌刻的。完璋既为会首,说明他是富甲一方的商人。清代的入泮是指考中秀才,完璋的两个儿子正心、弘江均平步入泮,表明完氏家族是有知识的商人,即人们所说的儒商。第三,完颜家族是清朝初年迁入许昌的。综合两通碑文,可知完璋是完得职长子。从完颜必重至完璋共经历了4世,即完颜必重、完颜平、完得职、完璋。完颜必重在万历三十八年赴鹿邑时为18岁,万历四十年为20岁,也即弱冠之年。古时以20年为一代,由是可知完颜平出生于是年,完得职出生于崇祯五年(1632),他弱冠之年已到了清朝顺治九年(1652),就在这前后,得职迁往许昌,完璋也于此时降生,因此完得职的墓碑才说他是皇清显太高祖。如果这一推测不误,他的儿子完璋在康熙四十年立功德碑时年龄为50岁。只有到了这个年龄,完璋才有可能积累起一定数量的财富,并理所当然地当选为商会会首;也只有到了这个年龄,他才能儿孙绕膝,享尽天伦之乐。功德碑显示,完璋的两个儿子弘江、敬心均已娶妻,弘江当在30岁左右,敬心当在28岁左右。这就是说,完颜姓女真遗民迁入许昌县尚集乡完门外村,距今已有357年的历史。又据完颜得职墓碑,他的裔孙在嘉庆十二年立墓碑时,已繁衍了7世,立碑至今已2个世纪,仍以20年为一代,至今已有17代。若从完颜必重算起,已有20世了。虽然,这些推断都是蠡测,但离事实不会太远。完门外村的完颜姓居民有400余人,风俗习惯与鹿邑的女真遗民相同。

五、郏县、南召的完颜姓由湖北襄阳迁来

河南省南召县、郏县居住着1.2万高姓居民,他们原是一支女真遗民,始祖叫完颜简。据统计,南召县有6240人,分布在该县皇后乡、云阳镇、小店乡、石门乡、太山庙乡、城郊乡、留山镇、南河店镇、白土岗镇、皇路店镇、四棵树乡等地。郏县的女真遗民据1993年修家谱时统计,共5900余人,分布在该县安良镇、城关镇、白庙乡、冢头镇、长桥镇、王集乡、薛店镇、广阔天地乡等地。

南召县皇后乡古鸦路纸坊沟有一通被当地高姓人视为珍宝的明代碑碣,这通碑记载了他们先世的大致情况。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碑上的字已漫漶不清,道光三十年(1850)南召县完颜氏后裔又依原样重新镌刻,如今庋藏于皇后乡竹园村娘娘庙卫生所,由专人保管。碑高97厘米,宽42厘米,厚8厘米。碑文云:“我始祖讳简,世居辽阳义州卫(今辽宁义县),元时曾封金牌万户侯。迄我太祖受命,有我完颜氏始祖母曰白头奶奶、黑头奶奶,生我曾祖曰德仁、曰德原、曰德昌,而葬祖母于是,地名纸坊沟。山水朝拱,族姓蔚立,祖母积至,诚非偶然,故欲睠然不忽慈。不肖孙继编恐世远坟废,失其木本水源,因立此石以志之。后之孝子志于此而事愈加者,予日望之。特志。白黑头奶奶之墓。六世孙生员继编养性仝立。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清明时不肖孙叨进太学轩顿首拜撰。”由于此碑立于明代万历年间,可知文中的“太祖受命”4字是指明太祖朱元璋灭元而奄有天下,“有我完颜氏”5字则明白无误地表明这是一支女真遗民。金朝灭亡后,其中相当一部分女真人无力返回原籍,便流寓河南,后来融入了汉族。由于他们更改了姓氏,如今已无法寻觅他们的踪迹了。也有少数人改换门庭,皈依元朝,为元朝效力,《元史》中就有官拜四川行省参知政事的女真人完颜石柱,其祖父德住在金朝任管军千户,父亲拿住皈依元太祖成吉思汗,后因年老,由石柱袭职。完颜简家族大概也属于这一类。他家世居义州,即今日的辽宁义县。检《金史·地理志》,义州在辽代叫宜州,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天德三年(1151)改名义州,但并不属辽阳府管辖,而是属于大定府管辖。辽阳府属东京路,大定府则属于北京路(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只是到了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才设义州卫,属定辽中卫(即元的辽阳路)管辖,因此碑文中说完颜简世居辽阳义州卫,只能是明代的地理概念。碑文中说完颜简在元代曾封金牌万户侯,按元代官制,在中枢及外路均设万户,诸路万户府根据管辖军队的多少,设上万户府、中万户府、下万户府,有万户一员,副万户一员,官阶为正三品至从四品,子孙可以世袭,但只称万户,不称万户侯。碑文中说完颜简官封万户侯,也不很确切。可以肯定的是,完颜简在元代立过军功,因此才有可能被封为万户。完颜简在《元史》中没有立传,因此很难查明他的身世。但被封为万户,当不是空穴来风,可以凭信。

碑文中的白头奶奶、黑头奶奶两人当系完颜简的妻室,白头奶奶在前,似应为嫡,黑头奶奶在后,似应为庶。按照立碑的一般规矩,白、黑两字应是两位完颜氏始祖母的姓氏,但这里白、黑对应,似又不像,使人联想到金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白头奶奶、黑头奶奶似乎是暗指长白山、黑龙江。

白头奶奶、黑头奶奶生德仁、德原(郏县《高氏家谱》叫德备)、德昌弟兄3人,是一母所生,或是两母所生?碑文和家谱中均没有交代,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支女真人的了解。完颜氏的两位始祖母葬于纸坊沟后,由于这里“山水朝拱”,风水极好,完颜氏后世才能福泽绵绵,“族姓蔚立”,这都是始祖母积德所致,诚非偶然。

清代道光年间重新镌刻的石碑背面,完颜简的16世孙高垣说明了保存万历碑文的艰辛:“凡事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如我高氏始祖母之墓,非前人立石以志之,当明季世,巨贼流寇,家谱毁于兵燹,后人何由识其木本水源乎?但自明迄今,世远年湮,其碑已颠扑而破裂,仅有予祖候选教谕涉园公所钞碑文一纸,不及今重立,恐久而并失其碑文也。爰同族人将兹碑原文重刻贞珉,以承先而启后焉。”幸亏这一通碑文完整无缺,世人才得知这一支女真人的庐山真面目,否则高氏的真实历史就难以稽考了。

以完颜简为首的女真遗民家族为何来河南?前引碑碣中没有记载。南召《高氏(完颜)家志》第二章《族姓渊源》中说:“至正二十七年,明兴元衰,始祖白头奶奶、黑头奶奶为避难,携德仁、德原、德昌三子,从辽阳大凌河流域义州卫进入关内,逃至渤海唐山一带潜居。二祖母携三子辗转迁徙至河南郏县西山门垌村,为图安稳,隐去原姓,并与当地的汉族相融合,此即为本家族高姓来源之由。翌年,为分散以避祸,二始祖奶奶留长子德仁于是,令小儿子德昌回辽寻父(未知后果,人亦未归),率次子德原徙至古鸦路纸坊沟定居。纸坊沟为南召境皇后峪之一村,定居迄今已620年。”完颜简后裔在《南召县高氏(完颜)家族渊源》一文中说:“约在14世纪中叶,明兴元衰,我完颜氏被明朝所追杀,二始祖母携带三子,从襄阳府枣阳北徙避难关内,分别转移到河南郏县门垌村、南召县皇后峪纸坊沟,并改姓为高氏,混入汉族生活中。”这两段文字大体相同,都是说完颜氏家族因受到明朝追杀,为避难才逃入河南。稍有不同的是,前者说这支完颜氏由东北先到唐山,尔后辗转至郏县,再到南召;后者则说是由湖北襄阳府所属的枣阳北上,分别到了郏县、南召。相比之下,还是后者所说比较准确。因为朱元璋崛起于江淮一带,在统一天下时,遇到了完颜德仁等元朝官员的顽强抵抗,在抵抗失败后北上避难,自在情理之中。

《郏县高氏家谱》及所存碑碣也明确指出高氏(完颜)家族是由襄阳府枣阳迁入郏县的。明末崇祯九年的家谱序说:“吾始祖讳德仁,原籍襄阳府枣阳县之崔桥里人。”清康熙三十年的家谱序中说:“我高氏先世为湖广枣阳人。万招公(即完颜简)生三子,长曰德仁,卜居郏县;次曰德备(南召碑文中说次子名德原,应以为准),徙居南召;三曰德昌,随父避居辽东。”清嘉庆五年完颜德仁的第12世孙高三畏也在家谱序中说,其始祖万招生三子,长子迁郏县,次子徙南召,三子德昌“随父归辽,亦不详其郡邑。元明之际,为时无几,意枣阳特寄籍流寓之所耳”。由此看来,完颜氏家族先是因做官由东北到了襄阳,然后由襄阳府枣阳县崔桥里再迁往河南郏县、南召。完颜氏家族为何由东北到了襄阳?如今庋藏于郏县安良镇高楼村的《郏邑高氏文武功名官爵碑记》为清宣统二年(1910)所立,其中说:“第一世德仁,元封忠勇侯,明初迁郏。”这几句话非常关键。由此可知完颜德仁在襄阳做官时已是元朝末年,其父完颜简早已致仕,随德仁在襄阳居住。当时,徐寿辉据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称帝。不久,大将陈友谅弑徐寿辉而称帝,尽有江西、湖广之地。完颜德仁有家不得归,只得暂时卜居襄阳府枣阳县之崔桥里,成了普通百姓。高三畏认为襄阳乃“寄籍流寓之所”,所说甚是。至正二十五年(1365)四月,朱元璋大将常遇春攻克襄阳,五月占领枣阳,完颜简、完颜德仁父子怕遭到明军的迫害,便携妇将雏来到了河南郏县。他们不敢再姓完颜,便指高山为姓,改姓高。完颜简更名为高万招,完颜德仁更名为高德仁。1989年出版的《郏县地名志》云:“相传元朝顺帝时,高万招因战败躲避杀身之祸,携子高德仁等来郏县,隐居高垌。于明洪武年间迁到马楼。除掉马楼地痞马八子后,改村名为高楼。”清代中叶,完颜简的后裔又从高楼迁入高门垌村。此村原名门垌村,因高姓的迁入,才改名为高门垌村。如今高门垌村有高姓20余户,约180人。

白头奶奶、黑头奶奶的墓碑是高氏(完颜)家族最早的墓碑,只写完颜简在元代曾封万户侯,未说他涉足河南。近年编纂的《郏县高氏谱序》中说:“老始祖于元末,由枣阳崔桥里携全家北迁至郏县门垌村隐居,改姓名为高万招。未几,老始祖带第三子德昌回辽。”这一说法为所有完颜氏后裔所认可。这里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是江山易祚,朝代更迭,完颜简就不会到郏县避难,不避难就无须改名为高万招了。类似例子甚多。如元朝覆亡后,蒙古王室的一支逃往河南镇平晁陂,因是王室后裔,便改姓王;逃往河南孟津的一支蒙古人是蒙古四杰之一的木华黎的后裔,改姓李,表示是木华黎的子孙。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怕受迫害才改姓的。

完颜简虽然到过河南郏县,但并非郏县高姓(完颜)始祖,始祖或一世祖是他的长子德仁。明代崇祯九年刊印的河南省《郏县高氏家谱序》中说:“吾始祖讳德仁”;清代康熙三十年的《郏县高氏家谱序》中说:“吾始祖德仁公生三子:盟、盘、监”;嘉庆五年的谱序说:“世传高氏始祖讳德仁”;郏县安良镇高楼村的《郏邑高氏文武功名官爵碑记》说:“第一世德仁,元封忠勇侯。”完颜简之所以未被列为始祖,是因为他未在郏县定居。完颜简离开郏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叶落归根,因为年老体弱,才携带三子德昌回辽。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明朝刚刚定都南京,新政权如何对待元朝官员,还是个未知数,完颜简不能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他除了自己回辽外,还着意安排两位夫人携带次子从郏县迁往南召,免得将来遭难时被一网打尽。从此,南召便有了完颜姓女真遗民,如今螽斯繁衍,已成为一个大家族,传到了26世。

南召、郏县的完颜氏虽在明初已改为高姓,融入了汉族之中,但作为女真遗民,仍有蛛丝马迹可寻。一是楹联。如“承先义州完颜军功扬四海,启后鸭水白黑恩泽绵千秋”;“渤海家声千古振,唐山世德万年招”,横批是“辽阳望族”。二是习俗。岁末腊八粥吃咸的,并用大碗盛饭敬祖,意取碗盐——完颜谐音,以缅怀先祖。每年除夕下午,由晚辈去老坟地背奶奶回家过年,俗称背奶奶。河南省的女真遗民明显分作三支:鹿邑、许昌的完颜姓先祖是完颜佩,而郏县、南召的完颜姓先祖是完颜简,汝州的完颜姓则自称是兀术之后。由于他们在《金史》、《元史》中均未立传,他们是何种关系,不得而知。从现存风俗看,这几支女真遗民小有差别:鹿邑、许昌的完颜姓没有腊八吃咸粥、除夕背奶奶的习俗,郏县、南召的完颜氏也不行满族的“抱拳礼”。汝州的满族也有敬马爱狗之风。如今,这些细微的差别已成为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了。

注释

①②《大金国志》卷八《太宗文烈皇帝六》、卷十二《熙宗孝成皇帝四》,中华书局,1986年。

③⑤⑥⑦⑧⑩《金史》,卷一〇七《高汝砺传》、卷八《世宗本纪下》、卷九《章宗本纪一》、卷五五《百官志一》、卷七七《宗弼传》、卷七七《宗弼传》,中华书局,1975年。

④罗贤佑:《元代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287页。

⑨李锡厚、白滨:《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七卷《辽金西夏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5页。

责任编辑:王 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