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9,日本两大文学宗师“复活”

2009-02-20

环球时报 2009-02-20
关键词:太宰松本复活

本报特约记者 戴 铮

编者的话:继去年《蟹工船》借着金融危机神奇“复活”之后,两位在今年同时迎来百年诞辰的文学宗师再度吸引了日本大众回望经典的视线。日本评论界称,与《蟹工船》对当今社会的重大警示一样,人们很容易从太宰治和松本清张的经典作品当中寻找到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2009年或将成为这两大文学宗师的“复活”之年。

以“无赖”精神面对闭塞的时代

太宰治的作品多以个人生活经历为题材,真实与虚构融为一体,成为日本战后最具奇异创作风格、也最受争议的文学大师。1948年6月13日,还不到40岁的太宰治因对人生感到绝望而投水自杀。

太宰治最重要的小说是其遗作《人间失格》,至今累计销量达615.8万册,此书完成,他旋即投水。“人间”这个名词,在日语中与“人”同义,不具“社会”等含义,所以“人间失格”的意思就是“丧失做人资格的人”。作品以手记形式描述了主人公大庭叶藏由病弱走向堕落,肆意放纵与自虐,最终成为一具行尸走肉。书中多处融入作者自身生活经历,弥漫着浓厚的悲剧气氛。

太宰治笔下的主人公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他们与社会格格不入,就像《人间失格》中大庭叶藏所言:“不合法,对我来说有点好玩。说得更明白点,这让我心情大好。世界上所谓的合法,反而都是可怕的。”同时,他们又因无力反抗而厌倦自我,只得以颓废堕落的“无赖”精神来抵制正统的价值观,但是理性思维与非理性行为在不断脱节、拉锯、自责,最终生命在自我沉沦与放逐中跌入毁灭的深渊。

太宰治在《东京八景》中有段话很形象地表明了无赖人的无奈境地:“我是无知骄傲的无赖汉,也是白痴下等狡猾的好色男,伪装天才的欺诈师,过着奢华的生活,一缺钱就扬言自杀,惊吓乡下的亲人。像猫狗一样虐待贤淑的妻子,最后将她赶出。”“无赖派”文学正是以这种自谑的态度来表现战后日本社会与现代人精神和感官世界的双重萎靡,它疏远于主流文学之外,以颓废抵抗社会化,将现代人身陷其中而又难以自拔的堕落描绘得淋漓尽致,由此对战后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评论界指出,太宰文学的魅力在于作品中特有的节奏感,读者在与小说主人公的交流中产生错位,在忘我中身临其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否定太宰文学的势力渐弱,加之近年来,柳美里等芥川文学奖年轻得主对太宰文学情有独钟,更加速了对太宰文学再评价的步伐。诚如日本文艺评论家奥野健男所言:“无论是喜欢太宰治还是讨厌他,是肯定他还是否定他,太宰的作品总拥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宰笔下生动的描绘都会直逼读者的灵魂,让人无法逃脱。”日本媒体认为,即使在今天,以太宰治为代表的“无赖派”文学作品依然能够“拉近”年青的一代。太宰治笔下描写的大多是日本社会的“边缘人”,他的“无赖”精神与时下日本年轻人以局外人的眼光看待世界可谓如出一辙,因而在年轻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眼下,除了日本出版界即将推出的“太宰治图书节”之外,根据他的三部著名作品《斜阳》、《维庸之妻》和《潘朵拉之匣》改编的电影也将轮番上映。在百年诞辰之际迎来的“太宰治热”,究竟反映出怎样的世情?日本每年有3万多人自杀,大量年轻人沦为不上学、不工作的“NEET”一族,“为了活下去,必须堕落”,面对自我闭塞的时代,一些年轻人手中的“利器”或许也只能是“无赖”精神了。▲

作品堪称“国情教科书”

与英年早逝的太宰治不同,大器晚成的松本清张直到40岁后才步入文坛,直到82岁去世前仍笔耕不辍,他的作品量达到了超过1000部的惊人数字。他擅长借用小说揭露种种历史可能,猛烈批判当权者。与此同时,他的推理小说也大力揭发社会种种不公不义现状,引发读者共鸣,让清张成为日本最具人气的畅销作家,引领一时风骚。

松本清张也是日本电影史上被改编作品最多的作家,其中,《零的焦点》、《点与线》与《砂器》最受读者欢迎。2月8日,为纪念松本清张诞辰100周年而重拍的经典影片《零的焦点》公布了演员名单,广末凉子、中谷美纪、木村多江分别饰演片中的3名女主角。日本朝日电视台也将松本清张的另一部代表作《点与线》改编成了电视剧,该剧制片人五十岚文郎表示,松本清张的作品成功地刻画了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其背景又与当下的社会现实有着惊人相似的地方。松本清张之所以在今天再度成为人气作家,与其作品文笔流丽、篇章简短,符合现代生活的节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松本清张在步入文坛之前,曾设计过广告,因而特别擅长吸引别人的眼球,无论是小说的标题还是突然插入的情景描写,都带给读者强烈的冲击力。

日本评论界认为,松本清张向来不满足于传统推理小说的诡计解谜,他在作品中加入了社会写实内容、人类的欲念和犯罪动机分析,从而开创了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之先河。松本清张公开宣称“文学即暴露”,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人们认识了日本社会的本质和人生百态,也使其社会派推理小说成为入木三分的“日本国情教科书”。

松本清张因家境贫寒,13岁即被迫辍学自谋生计,在报社工作时又因没有学历而遭歧视,这些经历造就了日后清张文学深入挖掘人性中嫉妒心与自卑感的鲜明特色。在今天的日本,人们很容易从松本清张的作品当中寻找到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

《朝日新闻》日前以《如果清张健在,会如何描写现在》为题,分析了松本清张何以在当今时代“复活”而备受日本民众的关注。文章指出,松本清张曾倡导“犯罪动机的下部(经济)构造还原论”,并着力描绘形成罪犯人格的贫困与差别化的社会构造。在遭受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贫富差距加大的今天,他的作品具有独到的预见性。从松本清张的小说《砂器》中的主人公和贺英良身上,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前不久因涉嫌诈欺被逮捕的著名音乐家小室哲哉成功背后的空虚。“如果松本清张健在,定会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描绘出当今社会的虚妄性和欺骗性”。▲

猜你喜欢

太宰松本复活
日子
跨媒介传播中的作家形象建构研究
给我盯住他
日子
巨人复活传
巨人复活转
小熊当当找复活蛋
自杀老手“被自杀”
木偶复活记!
抗日战争时的“人鬼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