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民消费模式演变与消费金融发展策略

2009-02-19

银行家 2009年1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金融

刘 勇

作为零售银行业务中的重头戏,消费金融在国际先进银行经营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份量。近年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及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消费金融也成为了国内各银行追逐的焦点。我们有必要关注未来我国居民消费模式将朝什么方向演进,外部环境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将带给消费金融哪些机遇和挑战,以及该如何以对。

我国居民消费模式演变趋势及对消费金融的影响

居民消费模式演变决定着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方向。当前及未来阶段,我国居民在消费理念、规模、结构、区域、方式等方面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将带给消费金融极为实质和长远的影响。

主动负债消费理念逐渐普及,社会需求潜能将获得更大释放,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由此进入持续扩张通道。

即便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居民仍在较长时期保持着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这是由我国当时社会经济的整体状况决定的。这一理念在市场层面的转换,是以1992年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面世为标志,借贷消费开始成为广大居民新的选择。从1997年到2007年十年间,我国仅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就增长了135倍,社会长期压抑的消费需求获得了巨大释放。不难判断,主动负债消费的模式在我国未来几年将会更加普及,尤其是随着投资工具的丰富和投资技能的增长,更多消费者会愿意主动利用银行提供的信用工具,来实现自身多重需求的扩张。一旦主动负债消费理念走向主流,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信贷需求很可能又是暴增式的。

“低消费、高储蓄”格局在未来几年还将延续,这有利于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稳定和资产负债结构优化,但消费金融的创新动能受到抑制。

高储蓄、高投资成就了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但居民消费率(居民最终消费/GDP)却在近30年不断走低(见图1)。进一步判断发现,居民消费率下降的趋势还将延续数年,但幅度会有所减弱。进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钱纳里所言的拐点将可能出现。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低消费、高储蓄”格局在未来若干年的延续,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持续的高储蓄构成了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在我国存贷利差仍将明显高于外围的情况下,这无疑为银行信贷扩张和利润创造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高储蓄有利于核心存款的稳定,进而利于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使得期限结构错配的风险大大降低。但另一方面,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将削弱消费环节创造的交易机会,零售中间业务的增长潜力难以更快释放出来,基于居民消费行为的各种金融产品、服务及技术的创新动能都可能受到抑制。

居民服务性消费占比将稳步攀升,其中金融保险类消费增长有望加快,商业银行中高端客户的消费倾向上移特征将更加明显。

重实物性消费、轻服务性消费也是我国传统消费模式的重要特征,但可喜的是,这一局面一直处于改观状态。1978~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7.50%下降到了36.3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从67.70%下降到了43.10%(见图2)。从更为直观的服务性消费占比来看,1990~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从19.15%逐年攀升至37.72%(见图3)。

恩格尔系数下降和服务性消费上升都带来一个重要结果,即居民消费倾向上移。这在商业银行中高端客户中也会有所反映。富人群体对一般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倾向很低,而对高端类的消费倾向则不断提高,先行实现由生存型、发展型向享受型需求的迁移。借助银行渠道,这些客户群体将在高端消费领域创造更多的交易机会。同时,他们对价格变化又极不敏感,甚至存在着“价高也买”、“越高越买”的心理。无论是对于消费供应商还是参与其中的商业银行来说,这一趋势贡献的业务及利润会越来越多。

投资性消费热潮将不时出现,持续周期和波动影响的预判难度加大,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投资性消费是指居民兼以投资为目的,购买某类消费品或服务的行为。当在某一阶段,大量居民实施一致性购买行为时,就形成了所谓的消费热潮。事实上,过去年代我国就出现过如“家电热”、“购车热”、“装修热”等等的各类热潮。这些消费热基本上是为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而以投资为目的的并不多。到近年,一些以投资为目的的购买现象逐渐涌现出来,从开始的“炒房热”,到后来的“收藏热”、“黄金热”、“普洱茶热”等等,参与人群越来越多,投资成份也越来越浓。在该层意义上,消费现象已演化为投资现象。今后此类现象还将大量发生,并且显示出新的特征:一是购买渠道将更加简便,很多投资品由实物走向电子化、账面化,参与者由少数专业人士走向居民大众;二是投资品种将更加丰富,除了大家所熟悉的房地产、黄金、古玩、工艺品等外,很多一般商品在特定阶段都可能成为居民大众追逐的对象;三是与国际环境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价格方面。也正因为这些趋势,势必导致消费热的爆发更具不确定性,热潮持续周期及其波动影响的预判也更不容易。

中国将逐步进入品牌消费和奢侈品消费时代,跨境消费变得更为流行,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的经营集约度有望提升。

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调查显示,品牌消费正在成为主流,有六成五的居民购买力投向了名优品牌。另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研究,国内奢侈品消费人群已达到总人口的13%。我预测,我国今后的品牌消费和奢侈品消费还将呈现两大重要特征:一是由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外饰型奢侈品为主走向房屋、汽车、旅游等居家生活型奢侈品为主;二是由40岁以下年轻消费者为主走向40~70岁中老年消费者为主。这两大特征逐步接近欧美发达国家当今的生活现状。消费者对品牌的聚焦,意味着高附加值交易行为的聚焦和消费集中度的提升,这将改变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结构,有利于银行开展集约经营。另外,跨境消费对银行结算工具具有显著的依赖性,其中双币信用卡、汇兑、汇款等个人金融业务势必获得更大的成长机会,也将进一步推动跨境消费金融渠道的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的发展环境预测分析

消费金融的发展除了取决于居民消费模式的变迁,还必须依托于外部环境。这里,我们重点关注经济发展环境、社会配套环境及同业竞争环境的未来变化,这些环境因素与消费金融业务运行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环境

未来2~4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进入阶段性波谷,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仍可获得有效市场支撑,但资产质量运行压力会有所加大。在经历了2003~2007年连续五年超过10%的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在2008年开始出现明显回落。未来几年,为避免经济回落过快,国家扩大内需、鼓励居民消费的措施将不断出台,当前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刺激房市的政策就是开始,后期将延续这一方向。随着住房、汽车等大件消费品价格的相继回落或稳定,许多持币代购的潜在需求将陆续转化为现实的购买行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扩张能够得到有效支撑。当然,在经济下行周期,商业银行相关资产质量的运行压力会有所加大。首先是消费者利用银行杠杆购买的资产可能缩水,而抵押物同时减值,消费者存在放弃还款的可能;其次是消费者由于自身的财务压力,不得不循环透支银行信用,导致信用风险连续放大。如信用卡恶意透支就是一例。再次是在资金紧张时期,消费者利用银行消费信贷手段实施套现、套利的现象会显著增加,道德风险尤为突出。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继续推进,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消费信贷利率管理和产品创新,但对定价及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未来3~5年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后期的方向为逐步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直至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的彻底放开。另外,国家在逐步下放利率定价权的同时,央行对基准利率的调控会更加频繁,以在自由化和调控之间维持平衡。在这样一种格局下,银行信贷利率波动的范围和频率加大成为必然。利率市场化带给消费金融的影响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银行被赋予利率浮动的选择权,使得利率管理工具更有效,能够根据经营需要来调整消费信贷投放计划;二是银行能够围绕利率波动开展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如推出不变利率房贷、标准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等个贷品种;三是可以根据不同市场状况、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实施差别利率,但这必须以银行较强的定价能力为前提,否则,利率波动导致的息差损失及客户违约风险最终还将由银行来承担。

社会配套环境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加快,个人信用作为新型“抵押品”的价值凸显,将较大提升消费金融业务的拓展空间。个人征信体系的欠缺及社会信用环境的落后,是我国与美、日、法等金融市场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也是一直困扰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重要瓶颈。当前,央行正在加紧建设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同时,上海、深圳、海南省等地还建立了区域性的个人信用征信平台,以满足当地银行的信用查询和评级需要。信用基础工程的完善不仅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信用管理手段,可以大大降低消费信贷业务风险,更是在信用文化的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我们在今后五年内就可以看到成绩。在经济生活中的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个人信用的价值,良好的信用记录就好比无形的“抵押品”,可以更加高效地获取银行的财务支持。对于银行来说,居民消费者对个人信用越重视,消费信贷业务的拓展空间就越广阔,拓展效率也将越高。

配套服务机构将日趋成熟,专业分工体系逐渐形成,有助于商业银行消费金融运行效率的提高。在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商业银行几乎承揽了业务全流程的所有职能。这看似对业务运行掌握力极高,但事实上很影响效率,也不利于成本优化。而我国,在官方主导的征信系统没有建立之前,商业银行不得不亲力亲为,而且采集和储存的信息非常有限。后期,我国相关配套服务机构的发展将体现以下方向:一是资产评估、信用担保、贷款保险等外部机构将接受更为严格的行业监管,其经营行为将更趋成熟和规范;二是民间的征信调查、信用评级等机构会不断诞生,但在较长时期内还难以取代官方征信组织的地位;三是银行会逐步将部分费人费时的操作性业务环节实施外包,一些专门从事产品销售、业务咨询、债务清收、不良资产处置等的服务机构将发挥更大作用。

同业竞争环境

一些从事消费金融的非银行机构将成长起来,并在专业领域形成一定竞争力,商业银行现有的垄断格局终将打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正在开始改变。如在消费信贷提供上,不少财务公司、典当公司、租赁公司以及直接与消费品生产销售链接的专业信贷公司(如汽车金融公司)等机构,都在以不同形式和渠道介入相关业务。在消费支付服务上,类似“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平台已具备了虚拟账户功能,拥有的客户群越来越大。可见,信用融资与支付渠道这两大消费金融功能,现在已经不是商业银行的“专利”。在发展初期,很多从事消费金融的非银行机构为拓展业务,通常会嫁接银行信用,这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间接利益。但随着这些机构客户群体的壮大,特别是外部监管条件的转变,它们将获得更加合法的竞争地位,并在经营上逐步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在某些专业领域,这些机构可能会以更直接的营销手段、更灵活的信贷方式及定价机制来构建竞争优势,将会不断从商业银行手里挖掘市场份额。

消费金融作为国内银行战略重点的地位将继续强化,外资银行将积极构建“财富管理+消费金融”的组合优势,市场竞争格局将更加复杂。自2004年开始,国内银行纷纷提出经营战略转型目标,开始大力拓展零售银行业务。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今后,相信国内银行将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的战略地位。外资银行进驻中国市场的战略目标比较清晰,通常都是要抢占我国的中高端零售市场。外资银行将从具备显著优势的财富管理入手,通过获取更广泛的客户资源和影响力,逐渐向具备巨大空间的消费金融领域渗透。在政策开放不到一年时间,诸如花旗、汇丰、渣打、瑞银等国际大型银行机构就纷纷在我国注册法人银行,并相继开展人民币业务,其中包括相关消费信贷业务。不难预测,在信用卡管理条例出台之后,我们将很快看到外资银行在我国独立发行信用卡的行动。把财富管理与消费金融相结合,全面挖掘我国中高端市场的潜力,这可能是今后中资银行面临的最大竞争威胁。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的策略选择

居民消费模式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给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带来了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结合自身情况,研究制定各自的发展策略。以下,我们提供消费金融发展的一般性策略思路和方向:

发展路线方面,在国内银行转型方向趋同的形势下寻求差异化,及早形成自身经营特色。

在今后消费金融的发展上,国内银行间将长期面临战略趋同问题。各家银行不仅战略转型方向一致,而且多数会将传统消费信贷业务确定为战略重心。事实上,战略趋同是市场发展升级的必经阶段,也是各银行同台竞技和优胜劣汰的过程。国内银行首先要加快经营战略转型的步伐,坚定对未来消费金融市场的信心,强化消费金融业务的战略地位;其次,对未来竞争形势要有充分估计,应在战略方向趋同的形势下寻求发展思路和手段的差异化,及早形成自身经营特色,奠定客户和市场基础。

组织流程方面,在“大零售”体制下形成相对独立的专业运行体系,为最终走向消费金融事业部制准备条件。

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大零售”,应该是以财富管理和消费金融两大业务体系为支柱。前者为居民财富增值保值提供服务,后期为居民消费提供信贷支持和支付手段。两类在服务目标和运行体制上存在明显差异的业务体系,最终有必要实行事业部制,以确保两者实现独立高效的运行。但是,组织体制的改变总是异常复杂和困难,它首先要以零售和批发大条线的事业部制改革为前提,而这在国内银行的尝试才刚刚开始,后期的路程还相当漫长。但现阶段,国内银行可以先行在某些主要业务上形成相对独立的运行体系。比如个贷业务,可以在条线内实施专门的决策流程、客户营销、风险管理、成本核算及考核机制等,以增强其运行的专业性和效率性。

业务创新方面,在信贷标的、类型、流程及手段上充分挖掘创新机会,在消费支付渠道的多元化及功能性、安全性上寻求突破。

消费信贷业务上,商业银行应抓住以下创新机会:一是以服务性消费为标的的小额信贷,如成长性和安全性都较高的房屋装修、出国旅游、高等教育、家庭庆典、医疗保健等居民消费领域;二是针对抵押物净值变化规律,开展可调整、可循环的授信业务;三是针对利率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开展固定利率、结构性利率信贷产品创新。同时由于各银行利率定价水平的差异,将带来类似转按揭业务的创新机会;四是在优化审批流程、提高业务效率上开展创新。

消费支付渠道创新要适应居民消费习惯变化趋势,可在以下方面做出突破:一是支付终端的多元化创新。比如除了银行卡、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传统支付终端,“电视银行”很可能成为居民大众消费支付的重要渠道。二是支付渠道的功能性创新。除了完成现金交易和转账功能,未来各电子渠道可在自助小额信贷、个人信用评级、消费理财行为分析等功能上做出突破;三是支付渠道的安全性创新。比如针对个人支票,应加快印鉴防伪技术或密码支付技术的创新,使支票支付在较大额消费发挥更大功效。

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银行要重点防范资产减值、虚假信贷、技术创新等可能带来的风险,国内信用卡风险的积累值得高度警惕。

在今后消费金融发展中,商业银行要重点防范以下几类风险:一是市场大起大落导致的资产减值风险。二是违规套取银行资金的虚假消费信贷。三是消费金融业务及技术创新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在当前及未来阶段,国内商业银行要高度警惕信用卡风险的积累。尤其在经历了近年各行发卡的高速扩张之后,加之国内经济开始进入下行周期,信用卡风险很可能集中暴露。各银行首先应尽快转变经营理念,由追求数量扩张转向价值创造。其次,要加强对现有持卡人财务状况、消费行为及还款记录的监控,提高风险预警敏感度,严防过度授信,加大债务催收力度。最后,应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及时调整信用卡坏账拨备。

品牌推广方面,商业银行应积极打造独特的消费金融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和客户忠诚度。

品牌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将日趋加大,同样,居民在选择银行服务时也将更加注重其品牌形象。尤其对于具备典型服务业特征的消费金融来说,品牌将是战胜竞争对手的强大法宝。首先,各银行要在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找准品牌定位。其次,各银行要加大对自身消费金融业务及品牌的宣传。比如设计独特的消费金融产品logo、制作独特宣传片或传单、加强与媒体合作等等;另外,各银行应与品牌商户、大型商户等合作方建立长期友好的战略同盟关系,建立品牌嫁接及相互推广机制,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和客户忠诚度。

(作者单位:招商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