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栏训练
2009-02-19窦维宴
窦维宴
我从事教练已经13年,我一直在探索跨栏这个项目,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针对前几年的情况,我不断地分析、总结和反思,对这一项目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训练周期的重组
过去中国大都是借鉴前苏联的训练体系,一年分准备期、比赛期和调整期。准备期时间长,主要集中在冬夏季,而竞赛期主要集中在春秋季,其余时间就是调整。随着比赛的增多,这种理念逐渐显出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教练,应随时让运动员准备比赛,把比赛作为训练的一部分。高中学生从11月就要参加大学的面试,我就采用新的周期——即放弃过去那种大周期,而采用小周期,这样不会使学生过于疲劳,随时迎接大学面试及各种比赛。
二、训练负荷的调整
由于比赛成了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个训练负荷的组成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来看,训练中的变化,特别是训练负荷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训练强度上,而不是训练量上。
1. 长期低强度的训练,容易造成运动员神经系统的疲劳,大运动量的训练,往往是运动员在失控的的情况下训练的,训练成了程序,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机械的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训练潜能。但比赛是大强度的,这样学生很难及时适应比赛。
2. 低强度的训练对专项成绩无益,专项成绩是随专项素质的提高而提高的,而成绩的提高是在出现新的刺激后。低负荷低强度的训练不会提高我们项目所需要的专项技能和专项能力,更不会满足比赛的需要。
3. 低强度大负荷训练对肌肉和神经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专项水平的提高。我们的肌肉纤维分快肌、慢肌和中间纤维,长时间低强度的训练,会把中间纤维转化成慢肌,这与跨栏项目背道而驰。
4. 训练中要对运动员有强度规定,使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发挥出好的水平,避免预赛优秀而决赛不行的现象,也就是培养运动员大强度连续工作的能力。
三、强化专项素质的训练
要提高专项成绩,训练的内容有很多,但都要以专项为中心,这是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趋势。所有素质都可认为是专项训练,没必要划分得太详细,只要对专项发展有帮助,我们就做。并不一定要严格规定某个时间必须做什么,只要抓住某一点弥补每项弱素质或改正每个技术缺点,就能提高成绩。另外训练要结合运动员个人自身的特点,扬其优势,补其不足。
四、重视恢复性的训练
一个好的教练员能把训练设计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孙海平指导说的那样,准备活动是否认真,能否把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动起来就是对训练后恢复的前提。假如这节课跑6次,我们发现运动员越训练到最后成绩反而越好。这样训练结束后,运动员的兴奋点不能降下来,对训练后的恢复是不利的。正常情况下第一次跑可以适应,第二次就能跑出好成绩,然后成绩慢慢下降。这样运动员的神经到最后就平静下来。所以重视准备活动,就是重视恢复性训练的重要手段。另外,恢复性训练并不只是到训练结束才做,在训练过程中的肌肉拉伸练习,意念放松也非常重要,这样做不但对恢复有利,还能避免训练中的肌肉拉伤。另外运动员充分的睡眠是身体机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五、重视培养运动员竞赛品质和训练意识
教练员训练学生,不能只在体能和技能战术上下功夫,培养运动员的竞技品质、训练意识也很重要,提醒学生“练什么,想什么”,用心去练。例如,我让学生去强化髂腰肌,在学生练习时,要让学生在做练习时要想那块肌肉用力,这就是意识训练的内涵。
六、训练手段的选择,方法以及训练内容的搭配
一个好的教练员并不在于他训练的手段多少,而在于他的训练手段是否有针对性。在训练中有针对性地精选几个好的训练手段,进行有计划的实施。当然,我们不否定用变化手段来调节学生训练的情绪的作用,再就是训练方法和内容的搭配,训练必须讲究科学,这有助于运动员取得好的成绩。因此,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采用合理的手段并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以往有些教练员在执行计划时,周三速耐,这一天跑400米,一下子定十几个,把学生累的死去活来,效果并不好。要把握一个度。只要我们把握住这个中心,把强度顶上去,产生新的刺激就行。另外,跑完后再进行些其他与速耐相关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