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2009-02-19周井全
周井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不断被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用到各学科领域,但在应用中,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一些教师走入误区,存在不少应引起广大教师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设计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为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设定现实的教学情境,如一段生活情境、情趣共激的学习情境、活泼热烈的交往场景、陶冶心灵的艺术情境及发现探究式情境等,结合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激发、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心理进行沟通,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想象力更加丰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高效。
二、注意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课程改革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而是要形成新的教学观。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与要求集中反映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第四部分“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我们提出了新型课堂教学要以“四化”为特征,即师生关系民主化、呈现方式情境化、信息传递互动化、教学要素整合化,以此衡量一节课的效能高低。
三、注意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和技能
能否将计算机有机地运用于教学,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师培训问题已成为“计算机整合于教学的瓶颈”的观点是不无道理的。由于我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计算机运用到教学的发展不平衡。首先,过去的师范教育没有信息技术的培训,他们认为信息技术高深莫测,有畏难情绪。其次,现在的师范教育虽然有信息技术培训,但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很难直接运用于教学。再者,我国把计算机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设置。有人认为,运用计算机也就成为专业教师的事,一些人往往漠不关心。因此,要从教师任用制度、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提高所有教师信息素养,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保障。
四、注意量力而行,切忌盲目追求高精尖
目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运用的教学软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课件,另一种是资源库中的教学素材(包括从互联网上获得的素材),即积件。课件是由授课教师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课时或章节教学目标自行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电脑软件。积件是课件的基础,是“分解”的课件,适用于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教学,具有最小化、可组性、共享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在教学中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教师要恰当选择和改进足以满足教学需要。然而一些教师不顾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和学校条件实际,而热衷于选择比较复杂的技术来制作。实际上,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软件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课堂效果的提高。至于制作技术则是次要的,即便使用了Authorware或Flash这样相对比较有难度的工具软件,也只是盲目追求高精尖,而实际课件内容是只是书本搬家或根本无法实现软件的实际功用,其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对学科教师来说要量力而行,在实现同等功能的前提下,哪种工具软件操作最方便、制作最简单、花费的时间最短,适用性更强,这种工具就应是最佳选择,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