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2009-02-19崔永灿
崔永灿
所谓情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认识的或所操作的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它可以使人对某一事物的注意、感知、思维都产生明显的倾向性,促使智能更好地发挥。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因而,在教学中应切实注重学生的情感激发。
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就要全面了解、把握学生的基本情感因素。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一、设计好导语,使学生身临其境
导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起纽带作用,不容忽视。如果用好导语,就可以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如在讲授《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教师用如下导入语:“同学们,你们在成长过程中有过哪些挫折,遭遇?那么,你是怎么面对的?父母持什么态度?”一连串的设问可唤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欲把那一段不为人知之事讲出。这样,既唤起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又激起了表现欲。
二、体味朗读,营造感情气氛
朗读是汉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才能体味作品的内容及情感,领悟课文主旨。
教师在示范朗读时,要感情充沛,口齿清楚,停顿适当,语调自然,表情达意,要做到激发学生的情感,尽快使学生进入文章所创造的意境。
教师在认真泛读的基础上,更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多次朗读,反复感受形象生动的语言,才能把握住文章的内容,领悟语言的意境和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意图。因此,教师应抓住表达主旨的结构层次,先质疑,后互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和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景调动,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一般来说,青少年时期学生思想比较单纯,易冲动,学生的情感胜于理智,对事物的认识不稳定,易激动,易冷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在这一时期的情感变化特点,采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情感因素,使他们乐于接受和学习。例如,根据学生爱表现自己和模仿力强的特点,在讲《渡河少年》时,让学生边读边表演渡河少年的表情变化。有些学生加上肢体语言,把少年形象表演得活灵活现,令人捧腹大笑。在愉悦的学习中,学生感悟到了渡河少年倔强的性格特点。
共鸣点是作者在作品中为了表达其主旨而运用的最具表现力的语言和表现手法。教师在讲这节课时必须抓住课文内容和学生情感共鸣点,因为它是学生理解内容,感知作者情感,把握意图进行交流的桥梁。虽然是同一篇文章,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它们会对不同的内容产生共鸣。只要这些内容对学生个体有所影响,有所启发,能引起学生的情感投入。就可以作为情感教学的切入口,如《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一文中,父母的不同评价,使学生分为两大阵营,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最后,在老师的调解下,学生达成了共鸣,体会到了伟大的父爱和母爱。
四、 设置问题,激活学生的情感
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可以说都以问为中心进行着,又以答结束。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只有巧设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思考,才能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汉语文教学中要能巧借文章内容设置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中的人物感情,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中“他的脸上呈现悲剧之色,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脸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这是有些矛盾的句子,脸上又有愁苦,又有力量,头发像火一样蓬勃,好像从未梳过——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求思考热情,学生结合上文所讲到他的遭遇,找出了其答案,学生窥视到了贝多芬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会对他的形象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总之,汉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激发,它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