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2009-02-19赵金霞
赵金霞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多少年来,中学课堂教学一直按应试教育的要求进行着。一切都是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只一味地强调老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因人而异的接受程度,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学生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这是危害极大的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学生,造成学生畸形发展。这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也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发展能力,在课堂教学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地摄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由于初三才开始学习化学,考虑到学生均无基础,在试行目标教学过程中,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有的放矢。每一堂课均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哪章哪节的哪些知识点是认知、了解、掌握、理解还是运用的,我均自编自拟一些预习题,让学生边预习边思考,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根据学生反应灵敏程度,消化掌握的不同,分别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他们进行回答。如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让过去成绩不太理想又悲观的学生来回答;在做一些演示实验时,请好动且胆子大的学生示范。这样兼顾大多数学生,课堂气氛不仅活跃了,而且学生都积极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虽然素质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培养专门人才,但对少数才智敏捷的学生还是要大加赞赏和鼓励的。如在第二章中碰到这样一题:8t的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又与多少吨CO(NH2)2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相等?让学生做此题时,并未讲解过同类型题,只是让学生仔细回想如何求某化合物中某种指定元素的质量数,书写格式如何?结果发现大约有八分之一的学生能正确解出,且书写格式规范完整。对于这部分学生,在他们学习时适当加以指点、引导,他们很可能会脱颖而出。但也有大约八分之一的学生什么也不懂,就那么干巴巴地坐在那儿,这就是课外教学中的重点对象了。通过典型习题的练习,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从而有利于学生在课外整理知识时,形成条理化、网络化。
二、课外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对于上文提到的八分之一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无学习动力,在大多时候,对学习又失去信心的学生。我专门制订了转差、防差措施。在课外辅导时,规定每周二、四中午花大约二十分钟时间,将他们集中于实验室,补前两天落下的课程,易遗忘及易混淆的知识,再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让他们听;替他们在思想上找原因,与他们谈心,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并对他们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对于他们,往往是表扬多于批评,鼓励多于打击,带领他们做一些课外实验,尽量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机会动脑进行思考,并教会他们克服眼前暂时的困难,树立信心,增强毅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立志成才。
对于这些后进生,将上次试卷中做错的,再重新抽出来,让他们在听了老师详细讲解后,过几天再让他们来做。目的是让他们把基础知识、技能掌握好,尽可能想出一些办法让他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在于不断积累,温故才能知新。尤其在做实验时,多让他们(包括胆小或懒惰的)多动动手,而且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某一知识时,都要知道这一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在讲授氢气还原氧化铜时,课后请学生思考假若实验完毕先停止通氢气,后停止加热,实验结果怎样,是失败了呢?还是发生事故?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有意这样做,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再进行解释。
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外补充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给他们练习,并给他们指定一些课外读物来进行阅读,从而拓宽知识面。除此之外,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默写元素符号、化学式接力赛,在元旦时组织学生猜灯谜等有趣活动,大力提倡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小实验。
总之,在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的同时,把所有知识应用起来,得以巩固,使之理解更为深刻。“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强过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