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学生个性化发展
2009-02-19周福祥
周福祥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观看历史影视或阅读历史小说的时候津津有味,但是一提到“学历史”便显得有点兴趣索然。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传统教材“繁、难、多、旧”的现象遏制了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二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压制,无法展现自己的个性,不能迸出思维的火花。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开拓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呢?在新教材的实验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华师大版历史教材内容简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等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生应该服从老师,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管不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不要说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甚至连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地发展。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在每一堂课上,我都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保护学生的各种奇思异想,赞赏学生的思维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从而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发展。如在讲完《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后,我鼓励学生对我的教学进行大胆的评判,哪里讲得精彩?哪些讲得还不够完善?由此,有些学生就向我提出这样的看法:“老师,我认为您应该在讨论的时候给我们足够的时间”、“老师,您应该多教给我们一些学习的方法”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建议或意见,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甚至大加赞赏。通过这样的活动,会使学生在和谐、宽松和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中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巧用问题来张扬学生的个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历史教学中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
在教学中我是怎样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呢?一方面我充分利用新教材中很多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讨的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研究教材,结合重难点、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精心设计了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历史的本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地张扬他们的个性。
如在讲授《三国鼎立》一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已在课外获得了大量关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的历史知识,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就和学生进行了一次讨论:曹操以少量的兵力为什么能够打败袁绍,并逐渐统一了北方呢?学生们兴趣盎然,思维异常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曹操善于用人”、“曹操大兴屯田,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等。对于这些大胆回答问题的同学我都及时进行了表扬。这时候有几位学生就提出来了:“老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什么能够得到政治上的优势呢?”这是课本中没有说明的颇有难度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决定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于是就提示他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尊王攘夷”,大家想一下,其中有没有类似之处?由于问题有些难度,学生的趣味又提起来了,特别是一些平时看历史书较多的同学。很快就有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封建社会的皇帝有很大的威信,尽管当时军阀混战,但是军阀们必须要尊重皇帝,自己才会有声誉,挟天子就使皇帝在他曹操手里,自然就有很多人拥护他了”。讲得很精彩,对于这大胆的、较全面的解释,我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是个性的张扬、思维的启迪与视野的开阔,从而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三、在挑战权威中展现自我
我国传统的教学风格是程式化、刻板的,强调学生要“亲其师,信其道”,否则便是“大逆不道”,久而久之,学生们养成了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传统,不敢置疑书本,总是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思维去想问题,根本没有办法体现学生的历史学习的个性化。针对这个弊端,新的历史教材在很多方面进行了调整,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和思考的时间、空间,便于他们创造性地教与学。
在新教材实验过程中,为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我适时、恰当地诱导学生要挑战教材、挑战老师,挑战古人,敢于突发奇想,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分析、评判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例如,在学习《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时,讲到中日文化交流,有的学生就反问到:“老师,课本中只是提到唐朝时期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难道当时日本的文化对中国没有什么影响吗?”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讲到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认为诸葛亮太清高了。在当今社会,我认为不能学习他的这种清高,否则会坐失良机的”等等。在这其中,尽管有些问题的提出不乏幼稚,但是却反映了学生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认识,说明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书本的陈述,而开始产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思考,这是非常可贵的。
四、在合作学习中发展自我
从初中学生的“个性”与“自我意识”的形成来看,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形象的树立。此时期,他们愿意在同伴面前充分展示自己,树立自己的形象,尤其是当代中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展示意识都比较强烈。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因此,在新教材研究的过程中,为达到这一目标,我除了在课堂内的知识学习合作、分组活动合作外,还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组织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我根据授课需要给学生提供了许多体现合作学习精神的教学形式: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知识竞赛、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等等。如在学习《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后,新教材设计了一个“课外学史”——查阅《唐诗三百首》,选出有关反映唐代盛衰景象的诗歌。为了搜集更多的有关这个时期的诗歌,我就让学生进行了分工合作,结果有的组搜集出近20首诗歌。这样,在学生的主动地合作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极大地拓展、延伸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再如在学习完唐朝的历史之后,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合作、自由的学习空间,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一次手抄报比赛,由于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能,结果办报很成功:版面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体裁不拘一格,充分体现了每一位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特点。
追求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创造条件进一步开拓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