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新定位
2009-02-19皇甫瑛子
皇甫瑛子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高,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相信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而我们如何尽快转变角色来适应这场革命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
一、由指挥者变为引导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要充分了解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由传统的说教变为循循善诱的引导,从而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愉快的学习,有兴趣的学习,快乐的接受知识,真正享受音乐。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浪漫主义音乐时就考虑到,如果直接让学生聆听肖邦的《革命练习曲》,然后讲解创作背景,而后再讲到浪漫主义音乐,会很枯燥;并且学生也没办法马上投入进去,更可能会造成很多学生的厌烦心理。因此,我很巧妙地在讲课的开始给学生放了周杰伦的《夜曲》(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都喜欢他的音乐)从而引出肖邦,并讲解他的生平和其他作品,然后欣赏马克西姆用现代手法演奏的《革命练习曲》,接下来可以结合浪漫派的绘画作品来了解浪漫主义音乐。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一直热情很高,甚至很少有人走神。我就成功地转变了角色,由一个指挥者而变成了一个引导者,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很享受这个过程。
二、由学生的师长变为学生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而音乐课上设计师生互动的环节就显得很有必要,我的每节音乐课都会有这样环节的加入。比如说讲解非洲音乐这章,在讲到非洲歌舞音乐最有魅力的节奏时,我就给学生出了几条小节奏,并给学生分好组,有的组拍桌子,有的组拍手,还有的组喊“嘿”,而我也拿了小军鼓走到学生中间给他们打拍子,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很快学生们就学会了这种节奏并亲身体验到了非洲歌舞音乐节奏的魅力。看到学生在我的课上如此放松,我感到很成功,因为我又一次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将以前那个只知道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教师,变为了他们身边一起参与活动的朋友,甚至就像他们的同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由学生“教”,由教师“学”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是教师主要传授知识,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而新课改后我们可以大胆打破这一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
例如我在讲《生活之音》这一章时,并没有上来就给大家介绍这节课要讲什么,需要大家听什么、记什么,而是一上课就给了学生们一个问题,一个我也在思考的问题,就是“生活中处处有音乐”;然后让小组开始讨论,并且充分发挥想象力去用身边的东西来创作音乐。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做得很好,他们想到用纸来创作音乐,想到用笔敲打瓶子发出不同音高来创作音乐,想到用口哨和身体各部位来创作音乐,还有同学想到用翻书和拍桌子等等,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大家都在积极参与和创造,最后我给学生们放了谭盾的《水乐》和《破铜烂铁敲起来》,大家看的兴致勃勃,并且很有收获。我感到很兴奋,同时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次我又成功的转变了角色,这节课是我和大家共同学习完成的。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与教育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和完善,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