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之首曹刿
2009-02-18厐思纯
厐思纯
刺客,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有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历史的进程。以今天之眼光去认识历史上这些人物的本来面目,对建设和谐社会无疑会有好处。
刺客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册中就有记载。刺客的出现,冲破了传统政治的道德标准,丰富了政治斗争的形式,为政治人物进行政治斗争增加了对付敌人的门径。每当风云变幻之时,政治争斗难解之际,这些被“养蓄”的“死士”、“杀手”,在主子的派遣下,暗藏凶器,入龙潭,探虎穴,直奔政敌……
刺客大多来自于下层士人与平民。他们得人钱财。替人消灾,无主体意识,无是非观念,无道义原则。他们或受人恩惠,以死相酬;或杀身成仁,为知己者用;或见义勇为,不爱其躯。当然,也有极少数是舍生为国,殒身不恤的。
曹刿就是一著名刺客,其名始见于《左传》与《谷梁传》,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采《战国·齐策》,称曹刿为曹沫。提起曹刿的大名,大凡读过《曹刿论战》这篇古文的人,无不钦佩其对战争中鼓舞士气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把握战机的精辟分析,无疑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鲁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齐国内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逃亡他国。鲁国接纳了公子纠与管仲,而公子小白偕鲍叔牙投奔莒国(今山东莒县)。鲁庄公亲率战车三百乘,护送公子纠人齐。公子小白抢了先机,向莒借得兵车百乘后,迅速归国,登上王位,号称齐桓公。然而庄公不死心,仍想使公子纠取代桓公。是年秋,鲁、齐之师战于乾时,鲁师大败,庄公侥幸逃归。随后齐国逼迫鲁国杀害公子纠。囚禁管仲。之后,在鲍叔牙的斡旋下,桓公赦免了昔日管仲射其带钩之罪。桓公在与管仲的倾心交谈中,极其钦佩其对内政外交、军事钱盐、选贤与能、爱民之道的精辟见解,感到“字字投机,全不知倦”,欣喜之余,拜其为相。
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军大举进犯鲁国。正在鲁国上下忙着准备迎战之时,一位名叫曹刿的普通士人请求庄公接见。
曹刿的求见令庄公大为吃惊。在其心中,卑贱者是毫无识见的。为了赢得礼贤下士的好名声,庄公勉强接见了曹刿。曹刿刚进入,其高大魁梧的身材,孔武有力的形象立即吸摄住庄公的目光。入座之后,曹刿侃侃而谈,从容不迫,更令庄公大感新鲜。当曹刿问及鲁国凭借什么来抵御齐师的进攻时,庄公告诉他:“我所享受的衣食,必分赐臣子与亲属,不敢独自享用。”曹刿听后并不认同,直截了当地说道:“这些小恩小惠仅仅是你身边的人能够享用,而广大的人民却享受不到。正因为如此,人民不会支持你。”庄公听后不以为忤,随即夸耀自己的虔诚,他这么说道:“大凡祭祀用的牛、羊、猪、宝玉和丝绸等物,有规定的数量,对此我从来不敢擅自增加;每当向神和祖先祷告时,我极其虔诚恭敬,不敢以虚假的言辞相欺骗。”曹刿认为:“对神和祖先的祷告再虔诚,再恭敬,这仅是小的信用。如果仅仅对神和祖先虔诚、恭敬,而忽视对人民要诚信和不关心他们的疾苦,那么神也不会因此而保佑你的。”庄公听后有些沮丧,曹刿见状,立即将话题转向治理政务上,这下得到了较为满意的回答。庄公回答道:“大小不等的诉讼案件,我虽然不能彻底调查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使双方心服。”曹刿认为庄公基本上是忠于职守的,仅凭这一点就能获得人民的支持,也就有力量对敌作战了。为此,他恳切请求庄公愿随行参战。庄公见其有识见,有勇力,于是欣然邀其同乘一辆战车。齐、鲁之师战于长勺,于是有了《曹刿论战》的精彩演出。
齐桓公长勺之战大挫后,深悔不谙兵事,于是将国政委托管仲管理。经过三年的励精图治,齐国实力大增,与鲁国再次爆发了战争。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庄公任命曹刿为统帅,率兵迎击齐师。然而齐强鲁弱,曹刿亦不像长勺之战时那么走运,在与齐军的三次遭遇战中,均以失败告终。令曹刿备感欣慰的是,尽管自己损兵折将,使鲁国丢失了汶阳之地,但庄公对其一如既往。深信不疑。
当齐军逼近鲁国边界时,庄公无奈以割地向齐求和。齐、鲁决定在柯(齐地)订立和约。庄公临行前问道:“群臣谁愿意随我参加会盟?”曹刿请求同往。庄公犹豫地说道:“你三败于齐,不怕齐人笑话吗?”曹刿说:“只因为耻于三败,所以我愿意随您前往,借此雪耻。”庄公问其如何雪耻,曹刿回答道:“君当其君,臣当其臣。”如此含糊其词的回答。令庄公一头雾水。
齐国早在柯地筑土为坛,以待鲁君到来。会盟之日,桓公将雄兵布在坛的四方,列为方阵,旌旗招展,剑戟林立,场面非常壮观。坛分七层,层层由壮士把守,戒备十分森严,令人望之胆寒。桓公下令:“鲁君若到,只许一君一臣登坛,其余之人在坛下屏声静气呆着。”
是日,曹刿内穿坚甲,手执利剑,紧随庄公来到坛下。面对四周紧张的气氛,看到齐国将士仇视的目光,曹刿态度从容,全无惧色,步步追随着发怵打颤的庄公前行。见到庄公与曹刿来到坛下,担任傧相的齐臣东郭牙迎上说道:“今日两君好会,两相(宰相)赞礼,安用凶器?请去剑!”曹刿瞠目而视。眼眶张裂,吓得东郭牙倒退了几步。庄公君臣历阶而上。到了坛上,齐、鲁君王相见,相互表达通好之意,三通鼓毕,对香案行礼。正当歃血为盟时,曹刿突然右手按剑,左手抓住桓公衣袖,凶相毕露,如同要吞噬对方似的。管仲见桓公生死系于一线,情急之下,以身挡住曹刿剑刺的方向。坛上的侍卫怕伤了桓公,亦瞠目结舌,不敢动弹。桓公惊魂稍定,嗫嚅地问曹刿意欲何为。曹刿恶狠狠地说道:“齐恃强凌弱,夺我汶阳之地,今日请还!”桓公知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为保命起见,便答应归还所侵占的鲁国土地。曹刿见此,丢掉利剑,手捧玉孟跪而请歃。齐、鲁两君歃血为盟后,曹刿“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威胁解除后,桓公十分恼怒,想赖掉所许的诺言。管仲对此坚决反对,于是告诫桓公:大国君主一言九鼎,分量重,影响大。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必将严重损害自己的威信与声誉,随之失掉诸侯的信任与拥戴,直接影响到霸业的成败。这与占领鲁国土地的小利相比,孰轻孰重,显而易见。不如归还鲁国的失地,结其欢好。齐桓公认为此话有理,于是打消了毁约的念头。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对曹刿极为钦佩,誉其为“后世侠客之祖”,并赋诗赞曰:“森森戈甲拥如潮,仗剑登坛意气豪。三败羞颜一日洗,千秋侠客首称曹。”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并不认为曹刿是“侠客”,对其作为并不认可。司马迁认为:真正的游侠,必须具有不失信,不背言,而能救人于患难,助人于穷困的条件,才能当得起“尚义任侠”四个字。而曹刿暗藏兵器。乘人不备,以危及桓公生命的手段来胁迫其就范,这与游侠光明磊落的行径大相径庭,格格不入。曹刿开中国历史上刺客之先河,被司马迁列刺客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