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太极图理论对太极拳动作的指导作用
2009-02-18陈福军
陈福军
太极拳与太极图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但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上,一般都认为太极图是太极拳的拳理基础,有“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和“全身无处不太极”等“阴阳平衡”的说法。但在具体的太极拳锻炼动作中,如何利用太极图理论做到“阴阳平衡”?如何来检验是否做到了“阴阳平衡”?则语焉不详,缺少论述。本人在学习了《中国循经太极拳24式》之后,几经揣摩,发现太极图理论对太极拳动作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故冒昧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大家指正。
1、太极图与循经太极拳的对应关系
太极图理论是一个融合三教、包罗万象的复杂体系。从其渊源来看,它与河图、洛书、《道德经》、《周易参同契》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太极图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对后世影响大者首属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尽管它来源于,陈抟的《无极图》(旨在弘法炼丹过程,为“方士修炼之术”),但却从炼丹过程的描述上升到对宇宙发生、发展过程的描述,建立了“无极一太极一阴阳一五行一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即人们熟知的“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复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而合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从此之后,“太极”一词为儒释道三家所接受,并广为运用。
对太极拳来说,太极拳是名太极,是指人体周身血脉在练拳行功中阴阳相得益彰,血脉经气随着动作手足的配合使身体内的经气运化衡准,阴阳平和,阴阳互生。概而言之,它是明代张三丰将唐代之先天太极拳纳合于丹道,融武学丹道于一体,使之有了超越空前的崭新生命,并作为内家血统,“欲使天下众英豪颐(益)寿延年”而传宗后世。
太极拳这一天人合一的产物,它之所以能成为今天全民健身的运动项目,乃至作为健康、和平与文化的使者,泛波海内外,究其原因,是因为太极拳有着循经的效果。即人体中气血沿顺着经络循行。“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一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气血的循经使操修之人在举手投足之际强身健体,陶冶性情。这是太极拳能使锻炼者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真正原因。
因此,太极拳的锻炼贵在养气,应以循经内外,周经气血为要。传统医学的“经络内系脏腑,外通肢骸”理论、“通则不痛,痛则不痛”的辩证道理和“疏通经络,百病不生”的调理原则都可用来检验其锻炼的效果。按照中医经络理论,人身中的经络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十二正经是其系统主体。所以,权衡太极拳锻炼效果的准绳在于能否产生阴阳运化的内在循经,是否形成完整的循经轨迹,是否能做到“气脉循经,阴阳相系,水火相推,如环无端,贯通一气”,这是太极拳的命脉所在。具体过程即是太极图理论所说的“动而生阳,动极复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此两者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人身中的十二正经与太极图的阴阳五行内容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由于十二正经内联五脏、外络四肢,因此,太极拳动作与阴阳五行之间也相应存在着一一的对应关系。所以,根据太极图理论与太极拳动作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不仅可以细化太极拳的拳理解释,而且能够对具体的太极拳的动作锻炼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为简化起见,我们以太极拳的典型动作“野马分鬃”为例,对上述内容进行简要说明。
2、“野马分鬃”的太极图解释
在动作上,“野马分鬃”是先以抱球敛气而生形,然后分封两手,分为上下,前后发之于敌。复而再敛聚(抱球)而后发出。从而形成一聚一散、一开一合而阴阳相感、阴阳相生的太极本意。下面,以右抱球——左托掌横击过程为例,说明其动作与太极图的对应关系。
首先,从抱球敛气的静态动作来看,腿上动作为:屈右腿为“虎坐”,左足尖点地收在右足侧,形成了太极图中的阴阳对应关系。这是因为右腿下蹲可强健腰腿、滋补肾元,启动的是肾经;足尖点地意味着刺激大趾——“下逢二脉透脾肝”,开的是脾经和肝经。其中转换动作为腰,即腰微向右转,足尖外侧点地,通肝经。要接下一动作时,腰正,足尖内侧点地,通脾经。手上动作为:左手掌心向上托,右手掌心向下如扶按球状,上下掌心相对。其中,“按掌玄英动大指”——玄英为大指尖,说明通的是肺脉;“托掌心经居肝脾”——说明托掌通心经,位置在肝脾旁侧。因此,抱球动作虽然简单,但却五行俱全,体现了太极图的整体运化思想。
其次,从托掌横击的动态动作来看,“后坐分蹬纵虎势,前平虎足肝脾宣”——说明下肢通的是肾经(后腿)和肝脾(前脚),腰为其中的衔接主宰;“前行虎口并金脉,后按胯侧合心经”——说明前手行的是肺经和大肠经,后手行的是心经。这种整体动作的结果是“太极抱球开双掌,前托后按达通灵”,即开通中脉。显然,这也是一个五行济济的过程。其动作的图示如下:从上图可以看出,“野马分鬃”在聚散、开合中的太极本意通过四肢和腰的动作完整地得到了体现。换句话说,即是该动作与太极图存在有一一对应关系,可以用太极图理论对其动作进行指导、校正。
3、太极图理论对“野马分鬃”动作的指导
作为太极拳的拳理基础,太极图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博。这已是人们的共识。为简化起见,我们只以太极拳的“野马分鬃”动作为例,对太极图的动态循环观、阴阳平衡观和系统观的应用进行简要说明。
首先是太极图的动态循环观。前面已经提到循经是太极拳的灵魂,即“气脉循经,阴阳相系,水火相推,如环无端,贯通一气”。按照太极图理论,有“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动态循环。在“野马分鬃”的动作演练上,这种循环则对应有“后腿—前腿—后/下手—腰—前/上手”的运动顺序,具体如图2中外围的实线所示。从表1的对应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动作的背后隐藏着十二正经的循环。即“一个式子,一定得走一趟大周天循环”。所以,太极图的这种动态循环观要求太极拳动作必须精准。否则,各个动作之间就不能产生“相生”的效应,就不能形成“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动态循环,亦即不能形成十二正经的正常循环!其结果就将使太极拳的锻炼效果大打折扣,严重者甚至会适得其反。
以“野马分鬃”的托掌横击动作来看,首先必须右腿蹲坐片刻,
待下肢后缘有所感应(肾经,水),左足尖再向外后侧点地(肝经,木);然后,右腿后坐分蹬,右手向前右侧划弧(心经,火),同时,身体左转,腰胯扭动,左足尖内侧踏实(脾经,土),左手托掌向前左上方划弧横击(肺经,金)。这一连串动作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习练者可以按照《中国循经太极拳24式》中的《操演谱文》、《内脉循经谱文》、《全体大用篇谱文》和《武学概谱》来检查自己的动作是否精准,并参照表1中的十二正经循行位置、走向和各种体感来校正自己的动作。
其次是阴阳平衡观。该内容在理论上已有大量论述,如阴阳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其根,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等等。但在具体的动作演练上如何实现,则很少有人详细论及。以“野马分鬃”的动作来说,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后腿、前腿、后,下手、腰、前/上手的五个动作要素中,每一个部位除了其自身之外,都还要受到另外四个部位的影响。这就是说,要使其中一个部位的动作达到标准,产生循经的体验,除了该部位动作必须标准以外,还必须有另外四个部位的动作来配合、校正。其中的关系既有帮助自己(生我)、帮助别人(我生),也有影响自己(克我)、影响别人(我克)。简单地说,即是要达到五个部位动作的平衡。并从而使“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这是对动态循环观的保障。
仍以“野马分鬃”的托掌横击动作为例,就其左手托掌向前左上方划弧横击(肺经,金)动作而言,其动力来自腰胯向左扭动后的左足尖内侧踏实(脾经,土生金);因左足尖内侧遗尿踏实,其外侧则相对刺激很少(肝经,金克木);另外,在左手上托的同时,右手下按,其下按程度严重影响着左手上托的力量发挥,所以,右手下按(心经,火克金)又构成了左手上托的基础;而左手向左前上托的力量又与右腿向右后下塌的力量相互对应(肾经,金生水)。围绕着左手托掌向前左上方划弧横击(肺经,金)的动作是否使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畅通,习练者可将上述各种动作因素相互消长,从上肢前缘内外的感应来检验其实现程度。
最后是太极图的系统观。这是对前面动态循环观和阴阳平衡观的升华。即人们所熟悉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五脏百骸悉在其中”。张三丰在《太极拳论》中所强调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是太极图系统观的写照。其基础是人周身的经络系统。仍以“野马分鬃”的动作为例,其中的系统观具体如图3所示: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野马分鬃”动作的与人体的五脏(腑)、经络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而通过图3,我们则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其动作与经络、五脏(腑)之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从而阐释了“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内涵。并且,由于中间的“皇极”具有对其他部分的调控作用,因此,腰又构成了衔接四肢动作的主宰,其中正安舒的程度决定着太极拳的锻炼质量。
由于太极拳的循经是通过手足相因的动作来完成的,其动作的迟速、转换、轻重之虞,都直接影响循经的阴阳平衡。因此,太极图的系统观就像一把尺子一样,可以用来权衡动作是否到位,还存在哪些欠缺,从而为太极拳锻炼向循经合脉的方向上靠近提供了准绳。
在实际的太极拳锻炼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经络系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状况,因此,太极拳的锻炼应该因人而异,以人为本。三阴气脉迟速者应该多练习三阴气脉的式子,三阳气脉迟速者则宜多练习三阳气脉的式子。并且,一个动作可以反复做,而不必拘泥于套路。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结果“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通过以上太极图对太极拳动作指导作用的简要分析,我们就可以把很玄妙的太极图理论细化为具体可行的动作操作标准。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太极图来验证、指导太极拳的锻炼动作,而且,还可以利用太极拳的演练,来加深对太极图理论的理解,并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新的认识。使太极拳被更多的人所理解、接受,从而真正提高太极文化的品位。让太极拳更好地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乔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