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设计中意象诗学的运用
2009-02-17肖志高李卓
肖志高 李 卓
庄子曰:“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物象是达“意”的工具和手段,园林艺术的内涵不在物象,而在营造“意”的氛围。唐代画家张彦远也提出“意存笔先”的主张。可见,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意”是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那么,诗词艺术的“意象”该如何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呢?当代园林凭借什么来体现诗情与诗境呢?
1.当代园林景观设计要采用诗象化的素材
张家骥先生认为:中国园林当中的艺术语言,如:花木、建筑、山石、水面等都能引起其自身物象的哲理和感受。是的,长期以来,许多物象已经形成了特定的含义。比如“竹”,不仅自身美感突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因其虚心、有节、挺拔凌云等特点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意识契合,被人格化,象征着虚心谦和、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操行以及柔韧、孝义精神,其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禀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历史个性。(朱红霞,王铖《论竹与园林造影》载《河北林业科技》2005年第4期)当代园林景观设计是回避不了这些已赋象征意义造景素材的。笔者研究的诗象素材,更具代表性。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象”大多都有其约定俗成的内涵。“咬定青山不放松”,是竹的不畏逆境;“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梅的高洁品格;“根已离尘何可诗,以诗相赠寂寥之。 大千香过有谁并,消受临池洒墨时”,是兰的情韵纯真;“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是菊的气爽神凝。因此,园林景观设计者在以诗象元素介入时,应该考虑物象精神,造景也该因地制宜,不能悖于诗象的内在涵义。园林设计前,设计师需要有 “体物”的过程,即园林创作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再开始立意设计。
2. 当代园林景观设计要使用诗意化的题材
前面提到诗象的组合,即诗意。就是说园林艺术要通过“象”的布局才能传出古典诗词意韵(园林诗意)。因此,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中就应该注重表现“意”的方式:(1)借“诗”还魂。这个适用于记叙类诗词(描绘景物,描写人物,记叙事情等),艺术理论中把这类诗词归于“无我之境”,是写实诗。在园林设计中,“无我之境”的诗意较容易实现。当代苏州博物馆的石片假山就是对米芾山水诗画的一种借鉴。因此,在当代景观设计中,设计者是可以根据诗词书画来表现诗词中的“象”,并营造园林的诗意。即这里讲的借“诗”还魂。如我们读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设计师可以借《过故人庄》诗句里的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等物象,将他们和谐地打成一片,形成优美宁静的园林景观——有清新的泥土味;有强烈的生活感。(2)得“意”忘形。这个适用于抒意类诗词(抒发感慨,表达心意等),艺术理论中把这类诗词归于“有我之境”。园林设计中“有我之境”较难实现,“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是造景。因此,诗意无法直接摹写。那么靠什么来表达诗意呢,意才是重点。“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意庸则庸,俗则俗矣”。(方薰《山静居画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在得“诗意”时,则不必拘于物象,是谓得“意”忘形。如苏州博物馆山水园的设计,“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从石头着力,呈现出清晰的轮廓,似是剪影的效果。远看仿佛与拙政园相接,古今两园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张欣主编《苏州博物馆》,长城出版社2007年版)园林的设计者贝聿铭先生,从构图到石头的选择,都倾注满腔心血,使石高低错落排砌,在朦胧的江南烟雨中,营造出苏东坡的“山色空朦”的诗意,这就是得“意”忘形。
据此两项来看,园林设计有个“意匠经营”的过程。即立意布景。园林诗意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还是诗意的“因借”。凡是诗词中提到的梅竹、晓月、长桥等无不可借。
3. 当代园林景观设计要运用诗情化的形式
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诗情是直接与“赏”的主体相关的。因此,从人的感官感受出发,园林的诗情,一般可以通过四种途径实现:(1)听觉。听觉感受是虚景而生,但却出于实景。如“残荷听雨”、“水石澹澹”、“鸟鸣山更幽”,因此,诗情的传达也是可以设计的。如留听阁的设计,建筑以及周围环境的布局就是借用李商隐的名句来营造的。三面环水,水中养荷,或遇大雨击打,震震激怀;或有细雨滑落,声声畅怀。(2)视觉。视觉感受是实景而生,是观者最主要感受园林的途径。植物、动物、以及园林内的建筑,诗文,溪流,瀑布等等,这些都是可观的景观。还有如春有桃红烂漫,绿杨深处见莺燕,天阳草色暖,夜静月斜带花阴;夏有绿树葱葱;秋有黄菊开山径;冬有残雪,梅花独自开。有小桥,流水,山石等,比如江南大学蠡湖校区。地处无锡市南部滨湖新城无锡大学城内,基地有着天然的山、湖、田的生态要素,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山林和水体连绵起伏,景色优美,五里湖岸线漫长,区域内有着天然的水、湖、田组景元素。历史上,无锡曾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文人骚客人才辈出。无锡更以太湖的秀丽美景吸引了无数好游者在此吟诗作赋。而在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中,一代代的无锡人繁衍、生息……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是无锡市井生活的一道缩影,无锡已与江南、与水乡在意念上合二为一。(李卫东,汪伟国《江南大学蠡湖校区影观环境规划设计》载《山西建筑》,2006年第32卷2期)(3)嗅觉。嗅觉与听觉有相同之处,皆由虚景而生,由实景引出,园林中最主要是花香。如“春桃清香”、“夏荷沁香”“秋桂飘香”、“寒梅暗香”,“香”是园林诗情的嗅觉主题,与物象美一样具有重要价值。如成都新都的桂湖荷香就有用到嗅觉传情。(4)触觉。触觉对于设计者来说,是一个容易忽视的点。岩石的大小、颗粒分布、浮雕深浅,甚至包括迎面的微风等等,往往也与视觉相一致,在园林美学中,它也是必要的组成部分。
4. 当代园林景观设计要呈现诗境化的内涵诗境。
诗境化的内涵诗境是意象诗学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最难得到的精髓。象外之“意”其深意就在此。然,当代园林景观的境界如何呈现?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师如何触摸到意象的哲学内涵?笔者认为探讨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出发:其一,小境界,即美学范畴的境界(意境)。《人间词话》中谈到的“有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无我之境,与由动之静事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优美在于景物,宏壮在于外界的“动”。鉴于此,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寻求境界,是否要考虑“四时之景不同”?其二,大境界,即上章提到的“天人合一”。当代园林景观要呈现如此境界,要运用意象诗学的哲学内涵,需要设计者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写之于园林设计中,遗弃“相互关系,限制之处”,故虽用“象”,亦有其“意”,是大境界。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素材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求“意”,亦写其“象”,是大境界。再谈到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庭院。在他的苏州博物馆设计中,用庭院将内外空间串联,自然的融于建筑,是“天人合一”的大境界;又“譬如不用传统的太湖石,也不用我在香山用的石灰石”,他从中国古代山水诗画中去寻找灵感,确定“象”,达其“意”, 这都是在寻求现代园林的大境界,即从自然之法则,是他在有意把山水园做成一个现代版的江南园林。
(作者单位:肖志高,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卓,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