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发展市域经济
2009-02-16任福生
任福生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地处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结合地带,是一个农业经济占有较大比重、农牧业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近年来,扎兰屯市全面实施工业强市、农牧富市战略,在以农畜林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的背景下,立足现有基础,在做大农畜产业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把农牧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以农牧业产业化支撑工业化,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
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抓好一个龙头,就会带起一个系列;建起一批龙头,就会带起一片基地。抓了龙头企业建设,就会在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和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大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农民、农产品成建制、大批量地进入市场。
为此,我们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首要环节来抓。一方面,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近几年,我市优化招商政策,加大服务力度,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成功引进了御香苑畜牧公司、博天糖业公司、嵩天薯业公司、上海金丝猴公司等一些拉动较强的龙头企业落户扎兰屯,初步扭转了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扶优扶强行动,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市委、市政府从资金投入、税费优惠、政策服务等方面,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如为龙头企业向上争取贷款贴息、科技创新和品牌培植等项目资金;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帮助龙头企业解决信贷融资困难。支持龙头企业扩张、提档、升级,按照原料路线多元化、产品加工精深化、产业链条延伸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企业加工转化能力,向生产终端产品方向发展,增强辐射带动力,推动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在龙头企业建设中,我们坚持了“大、高、外、多”四字方针。大,就是大规模。坚持上就上个大项目,建就建个大龙头,抓就抓个大产业。我市全力抓好伊利乳业日处理1500吨多功能配方奶粉项目、博天糖业100万吨甜菜加工项目、嵩天薯业42万吨马铃薯深加工项目。积极扶持宏裕农药年产4万吨乙草胺原油和乳油扩能改造项目建设,依托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国内外市场发展的空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上市条件,力争两年内上市,到2010年,建成全国最大的乙草胺类除草剂科研生产企业,年产值达到10亿元,利税超1.5亿元。积极扶持百业成酒业年产30万吨玉米酒精项目,力争到2010年,建成呼伦贝尔市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年实现产值15亿元,利税4.4亿元。高,就是高起点、高档次。不管是新上项目,还是老企业改造,都坚持高水平、高质量、高档次,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如长征饮料厂致力于绿色山果饮料的研制开发,并与全国知名、权威科研机构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先后投资200万元进行产品研发、工艺设计和技术设备改造,2007年成功开发出果肉型沙果饮料,填补了该项产品的全国空白,并荣获2007年中国(齐齐哈尔)第七届绿色食品博览会畅销产品奖,目前企业形成年加工3000吨沙果,年产1800吨沙果饮料的生产能力。外,就是产品外销。把产品销路瞄准国际市场,提高工农业外向度,带动市域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如扎兰屯米粉加工公司、龙凤食品公司加工的大豆粉每年出口近2000吨;石本羊绒公司等企业生产的羊毛衫、羊绒衫等服装类产品每年出口近43万件。多,就是多形式、多层次、多成分。采取市、乡、村一齐上,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一齐上的办法,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发展龙头企业。如达斡尔鸿巍农畜公司是一家以绿色杂粮加工为主的股份制企业,总资产400万元,拥有日加工60吨玉米、40吨大黄米的能力,并获得国家有机玉米碴、大黄米认证。2007年该公司加工产成品粮1.8万吨,速冻有机彩色玉米30万棒,带动全乡绿色种植基地8万亩。中和办事处福泉村有500多户从事手拍粉加工,占该村农户总数的85.6%;有150个手拍粉加工车间,340户淀粉作坊参股,年加工鲜薯能力达到20万吨,马铃薯各类制品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可为农民人均增收850万元。在福泉村的示范带动下,周边的12个行政村也纷纷行动起来,共种植马铃薯6万多亩,初步形成了规模种植、集中加工、同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生产格局。
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农畜林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5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64%;总产值26.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4%;工业增加值实现1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8.7%;上缴税金0.7亿元,占全市工业税金的85.5%;利润总额1.48亿元,出口创汇127万美元。随着农畜林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企业。以伊利乳业、淳江油脂、百业成生物科技、博天糖业、嵩天薯业、松鹿制药、鸿巍农产品、冰海肉业加工、御香苑畜牧公司以及规模以下的蒙森林产品开发公司、长征饮料厂、蓝林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农畜林产业化龙头企业,不仅产业门类齐全,有品牌,效益好,而且辐射带动面逐年扩大,已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构成看:我市粮油加工企业8家,畜禽产品加工企业22家,乳制品加工企业2家,中药材加工企业1家(松鹿制药公司);国家级重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淳江油脂公司),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家(兰田糖业公司),自治区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贝尔湖鹅业公司、淳江油指公司、蒙东牲畜交易市场、百业成酒精公司),呼伦贝尔市级以上的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共计24家,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占呼伦贝尔市的1/3。
二、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夯实产业化的基础
我市始终把农产品基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环节来抓,着力壮大优质产业的生产规模,形成了乳、肉、粮油、马铃薯、饲草饲料、林产品、中药材等七大主导产业。奶源基地、高油大豆基地、绿色水稻基地、绿色精品杂粮基地、甜菜基地、葵花基地、万寿菊基地、沙果基地、獭兔基地、山珍产品基地和肉牛、肉羊基地等向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迈进。2007年,奶牛存栏达到8万头,日产鲜奶300吨,肉羊存栏达到217.9万只,肉牛存栏达到14万头;高油大豆基地面积达到75万亩,玉米基地面积达到118万亩,马铃薯基地达到20万亩,甜菜基地达到5万亩;水稻、杂粮等绿色食品基地达到20万亩。我市主要从三个方面抓好基地建设:
(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实行集约化规模生产
一是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伊利乳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狠抓良种的引进、现有奶牛的改良和舍饲养殖模式化推广,实施好规模化奶牛小区、奶牛养殖场和饲料青贮
设施等项目,加强奶牛基地建设。依托博天糖业,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落实相关奖励措施,分步骤、分阶段有序推进甜菜基地建设。依托百业成酒精,充分利用我市及周边地区玉米主产区玉米产量高、淀粉含量高的资源优势,加大订单面积,加大良种推广面积,加强玉米基地建设。依托淳江油脂,从品种改良、产品研发和打造品牌三个环节人手,积极推广大豆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大豆先进实用技术和模式化栽培,提高大豆产量,做大大豆基地。二是依托市场建基地。依托蒙东9大系列市场及城乡特色市场集群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进大豆、葵花、马铃薯、牲畜等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市场建设,壮大产业化规模。以畜牧业的提质增效为重点,结合休牧禁牧工程,大力推行舍饲圈养、短期育肥,强化对畜群的改良力度,加快推进肉牛、肉羊基地建设。三是发展名牌建基地。发挥绿色原生态优势,借助9家企业生产的6种农畜产品获得“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集体商标使用权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壮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规模,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积极打造共有品牌,发展扎兰屯自己的品牌,带动特种养殖、小杂粮、大米、林下资源等基地建设,努力构造“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农牧业竞争优势。四是连片开发建基地。进一步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经营的成功经验,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培育种养大户或鼓励企业承包经营,积极连片开发,扩大生产规模,建立相对稳固的基地。
(二)建立健全服务和保障体系,提高基地建设质量
一是抓好技术服务和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作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扎兰屯市已申报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已达131.5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41%,按照绿色农产品质量要求,我们指导农民按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重点抓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对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和措施,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二是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高产奶牛性控和奶牛优质冻精冷配改良技术,提高奶牛繁育的整体水平;建成优质种羊繁育基地,为优化肉羊种群结构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抓好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预防各种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筹措基地建设资金
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以财政支持为导向、信贷投入为支柱、农民自筹为主体、招商引资为主流的“四位一体”投资机制。一是鼓励个人、单位、企业等社会民间资金投资参与基地建设发展。如在奶源基地建设方面,建立积极的扶持政策措施:凡在我市投资建设奶牛存栏50头以上、年交售市内乳品企业原料奶200吨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市财政给予每吨原料奶200元奖励;对按照奶源基地建设布局规划、投资新建面积在360平方米以上并与市内乳品企业签订鲜奶购销合同的机械化挤奶站,市财政一次性奖励投资者2万元;对年交售市内乳品企业鲜奶在2000吨以上的奶站业主,年末市财政给予1万元奖励。又如在甜菜基地建设方面,博天糖业公司反哺甜菜基地建设,公司规定:凡育苗单产2吨以上、直播单产1.5吨以上的甜菜种植户,秋收后由企业返还1/3的种子和纸筒总款项;被企业选定的高产高糖示范田种植户,企业无偿提供每亩二铵30公斤、尿素20公斤;企业安排专项资金奖励种植大户、经纪人和服务人员。二是积极搭建信用平台,促进金融部门加大对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信贷支持,扩大信贷范围和额度,延长还款年限。三是建立基地建设专项资金,2008年市财政投入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奶源基地建设。市财政每年至少安排100万元的专项经费,对集中连片种植甜菜150亩以上的大户或联户建设配套水源井给予补贴。四是扶贫、农业开发、农牧业、发改、水利、产业化、农机、财政等各职能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集中用于基地建设。通过大力实施雅鲁河灌溉工程、农业开发灌溉工程、东北黑土区水土治理一期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利项目,雅尔根楚办事处水甸沟村、关门山办事处炕沿山村土地整理项目,以及萨马街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提高了基地的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水平。
三、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带动农民进入市场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是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我市各地将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9月,全市农村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4个,入社人数达3582人(户),注册资本2452.6万元。这些专业合作社有三种类型:一是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优质大豆、葵花、玉米等种植业,共有17个,占总数31.5%。二是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特色动物、珍禽、鸡、鸭、鱼、牛、羊、猪等养殖业,共有25个,占总数46.3%。三是流通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业,共有12个,占总数22.2%。
据调查,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三种运行方式。一是党政部门引办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均建立了各种专业合作社,基本做到了“四有”,即:有场所、有人员、有章程、有资金。合作社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示范作用,把农户的生产和农产品的营销紧密的连接起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如雅尔根楚办事处五道沟村组建了以土地为核心的专业合作社,已有268户农民正式入社,占全村总户数的85%,入社耕地701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7.1%,按合同约定,每年把纯利润的80%作为人社成员红利分配,20%由合作社提留作为发展基金,计人成员积累。二是龙头企业依托型。在伊利乳业、嵩天薯业、博天糖业这三大支柱产业的带动下,极大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如高台子办事处子汗奶牛合作社以收购和销售鲜奶为主,在企业和农户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三是优秀人才带头型。由一部分种养大户、技术带头人和营销经纪人领办,他们自发组织每人出资进行参股,生产和经营本地的土特产品,带动和促进了当地农民发展特色产品的热情,让农民从中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如洼堤镇育林葵花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申玉林就是一位优秀的营销经纪人,2007年,在他的组织和倡导下,共有24户农民发起成立了这个合作社,现已发展到371户,人社农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通过政策引导、法制规范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结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推行订单农牧业,以“公司+基地+农户”和“协会+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建立了稳定的产供销关系。
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提供技术服务、提供生产资料等激励措施,推动基地发展。目前,除沙果、肉牛、肉羊外所有基地都基本实现了订单合作关系,使产业化经营正从原来的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2008年各龙头企业共签订大豆订单120万亩、马铃薯订单3万亩、油葵订单7万亩、绿色水稻订单1.9万亩、绿色玉米订单2.1万亩、绿色谷子订单0.7万亩、无公害杂豆订单113万亩、万寿菊订单0.6万亩、大鹅订单3.8万羽、獭兔订单20万只、鲜奶订单6.4万吨。带动了4.6万户农民增产增收,年人均从产业化中得到的纯收入已达到1900多元。
四、加强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着力抓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形成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营销格局。我市重点抓了蒙东牲畜交易市场、蒙东大豆交易市场等蒙东系列专业批发市场建设。2007年,蒙东系列市场全年交易额突破7亿元,2008年截至9月末,蒙东系列市场交易额累计实现7.8亿元。
大力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活动。我市依靠大兴安岭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当地农畜产品的质量优势,相继打出了有机大米、有机杂粮、绿色羊肉、绿色沙果和绿色大豆油等产品,部分产品已经冠以呼伦贝尔品牌,产品畅销,价格攀升,农民受益。截至目前,我市获国家知名及知名以上产品商标品牌17个,其中著名商标1个(淳江油脂公司),驰名商标1个(宏裕科技公司);我市有2家企业的3种产品获得了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有5家企业的7种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有2家企业的7种产品获得了无公害标志使用权。
举办“绿色食品节”,着力提高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知名度。2008·内蒙古(扎兰屯)绿色食品交易会取得丰硕成果,扎兰屯市与俄罗斯、蒙古、韩国、意大利以及国内相关企业、客商达成合作意向,本届绿色食品交易会总签约项目32个,总签约金额28.5亿元。
五、构建服务保障机制,优化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建立领导帮扶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市、乡(镇)、村三级各有侧重,市里主要抓产业化的总体规划、龙头企业、基地布局、市场体系培育等宏观调控和引导;乡镇突出抓基地,抓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抓市场,扩大主导产品的生产规模;村组主要负责抓协会,通过建立各种协会等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我市在推进产业化发展中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农牧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各大班子直接参与和领导,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对每一个重点基地、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实行市级领导定点扶持,帮助解决各类难点问题,对产业化发展起到了根本性推动作用。
建立订单扶持机制。采取政府协调方式,引导加工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目前全市有2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4.6万农户签订了生产购销合同,合同金额达5.32亿元。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坚持谁建基地、谁提供服务,谁收购产品的原则,通过适当划分“势力范围”,理顺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较好地防止了少了抢、多了撒手不管的问题。
建立绿色通行制度。在本市境内运输奶牛和向当地企业交售鲜奶、甜菜、马铃薯等的车辆,公安、交通部门建立快捷绿色通道。
强化激励机制。2008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基地建设的意见》,把奶源基地、甜菜基地建设各项指标纳入属于责任单位的乡镇(办事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市政府对在基地建设工作中积极主动、工作成效显著的责任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为基地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