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国经济增长回落态势 确保内蒙古煤电产业稳定发展
2009-02-16李靖靖
李靖靖
近期,世界和国内的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加。在外需下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回落态势。煤电产业作为基础性行业,发展态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内蒙古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在这样的态势下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认真分析,超前谋划,积极应对,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面前掌握主动权,减少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我区煤电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一、当前经济形势对内蒙古煤电产业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全国经济形势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自2000年起,中国经济进入了长达8年的经济增长上行区间,然而,进入2008年后,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10.6%,同比下降1.1百分点;上半年增长10.4%,同比回落1.8百分点;前三季度增长9.9%,同比回落2.3百分点,至此,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五个季度下降。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全国煤电产业发展呈现了“两降一升”的态势,具体表现在:
一是电力增速回落。据中电联的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增速在3月份达到高峰,此后开始逐月回落,8月份的增速比3月下降11.5百分点,仅为5.1%。与此同时,社会用电量增速也在3月份达到高峰后一路下滑,8月份增速比3月份下降9百分点,降至5.4%。
二是煤炭库存上升。由于我国电力以火电为主,2008年1-8月份火电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83%,因此,电力增速的回落极大地影响到了煤炭市场。截至9月26日,全国煤炭市场“晴雨表”——秦皇岛的存煤量已经突破940万吨,距离极限1000万吨只差60万吨。据铁道部统计,截至9月17日,全国353家主要电厂存煤2933万吨,大大超过电厂存煤2300万吨至2400万吨的一般水平,创下全国主要电厂存煤量历史新纪录。这充分反映出煤炭供应量相对加大,电力需求量相对减弱的态势。
三是煤炭价格下降。据中电联和煤炭运销协会统计,2007年全国发电用煤平均每吨提高25元;2008年以来,又连续两轮上涨近60元,到6月份,两年累计每吨上涨80多元。而从9月初开始,煤炭价格在持续高涨的态势下出现了下降,在秦皇岛港实际报价中,发热量为4500大卡/吨的普通混煤由9月1日的700—750元/吨逐周下调,到18日,已经下调至660元/吨左右。发热量为4000大卡/吨普通混煤、5000大卡/吨山西大混等另外两种煤,每吨价格也都下调10—20元不等。
(二)全国经济形势对内蒙古煤电产业的影响
从我区情况分析,一方面,煤电产业在我区具有重要的地位。2007年我区煤电工业实现增加值787.19亿元、利润198.5亿元,税收125.1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3%、44.2%和23.8%。同时,我区的煤化工、冶金、建材等优势特色产业都是与煤电产业高度相关的。可见,我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对煤电的依赖性很高。另一方面,我区煤电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煤炭产量达到3.5亿吨,居全国第2位,其中外送煤炭量达1.92亿吨,占全区煤炭产量的55%;电力装机达4150多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其中外送电量达685亿千瓦时,占全区发电量的37.6%,是全国外送电量最大的省份。可见,我区能源供给的外向度相当大,也就意味着我区能源发展与国内能源需求密切相关。
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经济增长的回落对我区煤电产业发展的影响已略有显现。2008年1—8月份,全区原煤产量2.98亿吨,同比增长25.9%;发电量1405.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4%,分别高于全国同期水平11.2百分点和6.5百分点。但从各月增速来看,发电量增速除7月份以外,总体上呈逐渐下降的态势,8月份增速比4月份下降5.9百分点;煤炭产量增速远远高于发电量的增速,8月份原煤产量的增速高于发电量增速22.3百分点,这与目前全国煤炭供应大,库存增加;电力需求小,增长回落的态势基本是一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将会逐步加大。
受出口增长下滑、制造业投资放缓、消费增长缓慢等因素影响,有关专家预计2008年全国经济将难以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进入下行通道。考虑到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需求之间的高度关联性,预计能源需求增速将会走低。2006—200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与煤炭产量、发电量的弹性系数分别是0.62和1.29,按此计算,如果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2007年的11.4%回落2百分点,达到9.4%,则煤炭产量增长5.9%,较2007年回落0.5个百分点;发电量增长12.2%,回落2.3百分点。
从我区煤电外运量分析,2007年外运煤炭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5%,外送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2.1%,按此计算,我区煤炭外运量将增长5.9%,外送电量增长12.2%。从区内煤电需求量分析,2006—2007年我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区内用煤量的弹性系数为1.63,与区内用电量的弹性系数为1.87,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计算,区内用煤量增长29.4%,用电量增长33.7%。综合计算,煤炭需求量增长17%,发电需求量增长26%。随着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能源弹性应呈现下降趋势,也就是说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耗用的能源是下降的,从这个方面来讲,煤电需求的增长会低于上述预测值。而2008年1—8月份我区的原煤产量增长速度为25.9%,发电量为17.4%,因此,在近期内我区应适度控制煤炭产量。
二、新形势下确保内蒙古煤电产业稳定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煤电一体化,减少由煤炭价格变动给煤电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煤”和“计划电”的价格双轨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对于独立的煤炭和电力企业来说,煤价下降,有利于发电企业降低成本,但会减少煤炭企业收入;反之,煤价上涨,有利于煤炭企业创收,但会增加发电企业成本。这意味着只要煤炭价格变动,就会对其中一方造成不利影响,这就势必会影响能源安全。
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区的煤电纵向一体化。一是合理规划、统一实施,整合现有煤、电企业。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已建、在建坑口燃煤电厂,必须与规划配套建设的已建、在建电煤项目联营,重新调整股比结构,组建新的煤电一体化项目法人;严禁批准独立的燃煤发电和电煤项目,对于新建的燃煤发电和电煤项目,必须组建煤电一体化项目法人实施。二是制定鼓励煤电纵向一体化发展的财税政策。对于符合实施煤电一体化条件的发电、煤炭开采企业,凡是不按规定实施煤电一体化联营的,一律征收煤电一体化调节基金。采取有保有压、择优扶持对策,对于进行煤电一体整合的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优惠。
(二)抓住通胀调控取得成效的时机,积极争取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建立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开征有利于煤炭产业收益分配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2007年国家批准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在山西全面开征,并指出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在全国实施。2008年上半年,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国家正处于控制通胀的关键时期,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征收将会推动煤炭价格的上涨,进而会推动物价的上涨,因此提出建立基金的时机不是很成熟。而从9月份情况来看,CPI指数回落到4.6%,创15个月来的最低,说明控制通胀的宏观调控政策较为成功。如果CPI指数下一阶段运行平稳,就会使能源价格上调的压力减缓。
我区应做好申请建立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准备工作,适时开征煤炭基金。一是要成立工作机构,做好前期研究工作。借鉴兄弟省区的经验,结合我区的实际,研究适合我区煤炭产业发展的基金征收标准和相应的征收、使用办法。二是应积极争取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局等相关部委的支持,推动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试点在我区展开。
(三)抓住我国重构煤炭市场体系的机遇,做好争取在我区建立区域煤炭交易中心的准备
目前,国家正在研究重构我国煤炭市场体系,《国务院关于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和地方煤炭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虽然我区是全国第二大煤炭生产基地,但在煤炭市场中的影响力却较小,不具备相应地位。建立和完善煤炭交易市场,提升我区在全国煤炭产业分工和价格形成过程中的“话语权”,是增强我区煤炭产业竞争力,提高煤炭产业在全国地位的重要手段。
应紧紧抓住国家重构煤炭市场体系的这一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在我区建立区域性煤炭交易中心。一是成立专门课题组,进一步研究在我区建立区域性煤炭交易中心的可行性。二是尽快成立我区煤炭市场建设前期工作小组,组织有关的前期工作。随时跟踪国家煤炭市场体系建设,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我区建设煤炭市场的有利条件。三是提前完善煤炭市场建设所需的软硬件条件,为争取区域煤炭交易中心的建立创造条件。
(四)牢牢把握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方向,推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是能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战略要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从国家产业政策来看,是鼓励新能源及其技术的开发应用的。目前,我国除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不足1%,我区新能源所占比重也十分低。面对当前严峻的挑战,应更多地发展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行业,才可能减少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因此,应积极创新能源发展理念和模式,在进一步实施“节能优先”战略的基础上,大力改善和调整能源结构,实行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发展,由主要依靠化石能源向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转变,从而减少传统能源所占比重,增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一是煤炭适当控制建设规模,重点抓好已经核准和在建的重点项目,积极开展煤矿沉陷区治理。二是电力重点推进外送电项目和送电通道项目建设,以城镇热电联产项目为重点,抓好区内用电项目建设。三是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以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积极探索非并网风电与重化工产业的联动机制,发展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