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资源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09-02-16郭代习
郭代习
[摘 要] 在大学生中开展红色旅游,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经济意义。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政治性、时代性、学习性、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红色旅游资源开拓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涵。
[关键词] 红色旅游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旅游资源是革命文化资源中最鲜活的资源之一。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05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两个文件是指导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全面部署,《纲要》则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一个新的载体。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红色旅游资源逐渐成为部分高校尝试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一、红色旅游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所谓红色旅游,主要指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红色旅游是一项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在大学生中开展红色旅游,具有传承革命精神、净化思想灵魂的政治意义。
目前的大学生,大多属于“80后”、“9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接受的革命传统教育较少,而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日益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开展大学生红色旅游,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学生,有助于他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他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给他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从而使他们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2、在大学生中开展红色旅游,具有弘扬民族文化、铸就创新精神的文化意义。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不断积淀、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的过程。除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外,在中国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革命优良传统文化,即红色文化是革命年代创造的一笔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红色旅游中,“红色”与“绿色”、“古色”文化相互交织,构成了独特的、雄厚的文化资源基础,民族文化在此融会凝练。大学生通过红色旅游,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接触健康有益的民族文化,挖掘革命文化内涵,并赋以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思想道德的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3、在大学生中开展红色旅游,还具有开发贫瘠红土、致富老区人民的经济意义。
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我国中西部的革命老区,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投身中西部建设,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当前大学生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在大学生中开展红色旅游,不仅使来自革命老区的大学生,而且使来自其它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发展红色旅游,是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必将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改善革命老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也必将推动大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发奋图强,为建设中西部落后地区甘献青春和热血,投身家乡建设、回报家乡的决心和信心,有助于加快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2]
二、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红色旅游资源的政治性。
所谓“红色旅游”,顾名思义,就是“红色”和“旅游”的有机结合。“红色”是内涵,其政治性不言而喻;“旅游”是形式,是载体。 “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观念和旅游产业观念与时俱进的结果。红色旅游最早是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孕育演化而来。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富有“绿色旅游资源”的革命圣地和纪念地,凭借已有的知名度和良好的接待设施,转变观念,由单一的政治教育模式向市场经营模式转变,逐渐将“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结合起来,推进市场,从而产生了“红色旅游”的新型旅游模式。红色旅游的发展历程说明革命传统教育不仅能够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还可以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红色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厚重的革命历史内涵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教材,通过旅游这个时尚形式,体验红色的革命历史,最终达到“资政育人”的目的。
2、红色旅游资源的时代性。
“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这些都是革命战争时代的产物,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并汇集成巨大的精神财富传承下来,为一代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建设者们以传统的革命精神为内核,创新出体现新时代内核的建设精神,如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抢险精神、航天精神,乃至当今的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红色资源的延伸和升华,,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传承革命精神和培育创新精神的绝妙教材。
3、红色旅游资源的学习性。
对旅游者来说,旅游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大学生红色旅游的出发点,就是通过旅游这个手段,增强对诸如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优良传统等红色资源的了解,达到学习、受教育的目的。这是一种新型的动态的学习方式,它一反过去内容抽象的、静态的、单向灌输的、与社会现实相脱节的、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而是寓教于游、寓学于乐,通过“游中学,学中游”,在润物无声中受到传统教育。这种方式无论在学习的感观刺激上,还是在学习的效果上,都是坐在教室里所无法体验和实现的,也是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吸收和消化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课堂教育枯燥无味的说教和大学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心理。
4、红色旅游资源的趣味性。
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大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但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要注重兴趣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要注重兴趣的培养。旅游具有“游、购、娱、吃、住、行”等六大要素,其中的娱乐性、趣味性是大众对旅游趋之若鹜的重要因素。红色旅游资源不仅表现为革命者苦中取乐的乐观主义内涵,更因其感染力、震撼力和冲击力吸引人们的关注。红色旅游资源如果坚持《意见》中提出的“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原则,辅以“声、光、电”等高科技展示方式,兼以丰富旅游者的参与方式,就能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那些原本在教科书上枯燥的历史资料演变得形象、生动、有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极大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5、红色旅游资源的实践性。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开辟第二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但是,如何“走出去”,把课堂传授的间接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单调的学习变成丰富生动的体验过程,一直是困扰各高校的一个难题。红色旅游是一个有效的尝试途径。随着人们在精神体验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体验旅游”应运而生,并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追捧,成为一种更高级的旅游形式。红色旅游注重“行”和“游”,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式学习。它不同于平常的旅游活动,而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接受学习、接受教育的体验行为。
三、红色旅游资源与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
1、理想信念教育。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红色旅游实现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一是内涵上的创新。红色旅游使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化、具体化、灵活化,它把党的基础知识、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党性修养等一系列内容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中。二是方法上的创新。红色旅游打破了理想信念教育的一贯理论灌输做法,通过运用典型事例的化虚为实,由近及远、以小见大,加强参与性、增强渗透力,加强主动性、增强感染力等方法,达到“游中学、学中游”的双重效果。三是过程上的创新。红色旅游突破简单的宣传说教、图片展览、陈旧的历史解说,增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性、艺术性、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与改造、再塑造与再改造教育的过程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红色是神,旅游是形,学习教育是里,参观游览是表,红色旅游是神形合一、表里统一的新型旅游教育形式。红色旅游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一个革命故事、一段战争经历、一曲红军歌谣、一顿红军饭菜等丰富多彩的旅游系列产品之中,更接近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接受心理。[3]
2、爱国主义教育。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文明交融产生的碰撞使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和民族精神受到了冲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纲要》指出,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纲要》提出在全国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配套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100个左右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规划,加快红色旅游发展,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中宣部于1997年6月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建党80周年前夕又公布了第二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12月,中央又发布《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533工程”实施细则》,加强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这些示范基地成为全国人民接受革命思想教育的首选之地,成为发展红色旅游的主要载体。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既见物、见景,又见思想、见精神,革命先辈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堪称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鲜活教材和生动的课堂,游览其中,如临其境,使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中引起情感共鸣。
3、廉政教育。
廉政教育要从青少年开始。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建设,全面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把其纳入整个反腐倡廉的大格局之中,这是我党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与创新。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红色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内涵,是开展大学生廉政教育的有效资源。例如,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发祥地的井冈山市坚持以红色文化为基点,引领廉政文化建设。大学生可通过游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行州红军标语群、毛泽东旧居等20多处勤政廉政教育基地,广泛了解红色廉政事迹、格言警句,传唱《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等廉政歌曲,观听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的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设立“红军班”、“红色广播站”,可以在心灵种下廉洁的种子,培育敬廉崇洁的思想。通过开展“重走红军路、重温入党誓词、重读红色书籍、重唱红色歌谣、重上红军课堂、重看爱国影片”等系列活动,让大学生体验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经受思想的洗礼,从而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促进大学生形成“廉荣贪耻”的良好风尚。近年来,江西省上饶市加快红色旅游暨廉政教育基地建设,深入挖掘、整理方志敏烈士和革命先烈的廉政思想,精心设计廉政内容讲解、树廉政广告牌、建廉政文化长廊。方志敏故居文化公园、方志敏烈士纪念馆、上饶集中营旧址等都被打造成红色经典景区与建设廉政教育相结合的基地。大学生通过唱《〈清贫〉颂》等廉政歌曲和重温入党宣誓、廉政宣誓等活动,可以使他们接受良好的廉政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
《意见》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红色旅游既是革命精神教育活动,又是旅游观光活动,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旅游是一项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4]而红色旅游不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课堂和书本里,而是迎合广大青年受教育群体的心理特征而创造的一种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革命前辈在革命实践中,一方面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活动遗迹,另一方面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展现了优秀的人生品质。大学生踏步红色之旅,漫步革命道路,亲眼看一看当年留下的遗物遗迹,想一想当年的情况情景,既能弘扬不畏困难、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亦能陶冶生活情趣和高尚情操。同时,红色旅游集红色美、绿色美、古色美于一身。古色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蕴涵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以及“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等内容,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浸染作用。绿色之美体现在祖国各地风光旖旎的锦绣河山,大学生在感受、欣赏祖国壮丽河山之美时,不知不觉地丰富了他们的审美体验,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美感教育,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达到陶冶性情的精神愉悦,最终坚定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5]从这个意义上说,红色旅游正是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规律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一种创新载体。○
参考文献:
[1]胡振民.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4).
[2]江山.“红色旅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创造[EB/OL].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jiangshan/2006—5/30/00008832.html.
[3]刘建平.红色旅游与公民理想信念教育[EB/OL].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liujianping/2006—5/30/00009009.html.
[4]杨滨章等.旅游美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2.
[5]殷 盈.试论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3).
责任编辑 刘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