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009-02-16

党史文苑 2009年2期
关键词:继承发展

龚 昕

[摘 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出,自从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以来,各个民族或国家日益联成一体,参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任何民族或国家要解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必须将自己呈于世界历史的整体中去考虑。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从而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世界历史理论 继承 发展

作为世界无产阶级最伟大的精神导师,马克思的眼光是极其高远的。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历史理论之后,他一生的理论研究活动,始终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以其世界历史理论为出发点的,尤其在晚年探讨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展示了东方社会走向世界历史的发展图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这一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正确理解和付诸实施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生产力和分工的迅速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紧密联系、普遍交往的结果。马克思开创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先河。他认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1]p39“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它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2]p25在“世界历史”形成以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分工大多局限在自然分工或自然分工的进一步扩大的范围,社会分工的不发达、交通工具的极端落后导致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限制在地域或民族内部。18世纪开始出现的大工业对促成世界历史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大工业利用自然为工业服务,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使生产力的发展大大突破了国界限制,生产由自然状态下的小生产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造成各民族之间生产方面的全面依赖关系。可见,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一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3]p67

随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已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4]p86-87这里说的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词。这就是说,开放的世界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而社会主义只有开放才能存在。社会主义不仅不应当破坏生产力普遍发展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而且应当自觉地驾驭和进一步发展这种全球的全面生产、全面的依存关系。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种解放的程度只能在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的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是同世界的开放度和向世界的开放度成正比的。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必须放在世界进程的大背景下,在世界的总体联系中进行考察。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历史经验,透彻分析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科学把握了时代的主题,提出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理论。首先,邓小平明确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并将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邓小平这一论断是对当今世界新特点、新趋势作出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在经济上,生产从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突出地表现为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带来了全球性的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在政治、文化上,各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交融与对话也日益频繁,世界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在全球化背景下,邓小平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其次,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主张: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开放;不仅沿海地区要开放,而且沿边地区和内陆地区也要开放。这个理论不仅主张对外开放,而且强调不断扩大开放,并把它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其中,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不断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5]p133封闭就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已被中国历史的发展所充分证明。当然,在强调积极学习、利用和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明成果的同时,邓小平也十分重视保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走自己的路。改革开放决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更不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一旦中国全盘西化,搞资本主义,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不了”。[6]p229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这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正确性,是社会主义中国从落后走向繁荣的正确道路。

由此可见,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正确理解的付诸实行,凸现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继承的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设想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马克思就非常关注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早期研究对象主要是印度,这一时期他认为东方社会将纳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序列。晚期研究对象主要是俄国,他通过分析俄国社会,提出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果”[7]p438向高一级社会形态过渡。由此可见,马克思是在首先分析俄国现实条件和其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前提下提出这一设想的。这一方面体现了俄国历史必然走向世界历史的趋势,以及俄国的社会发展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8]p438, 即取决于公社的性质和当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资本主义在这一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这种作用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资本主义制度正在经历的危机既有利于又不利于农村公社的发展。俄国可以“吸取这种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就有可能发展并改选它的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而不必加以破坏”。[9]p25实际上就是吸取资本主义的现代生产力,用以改造农村公社生产方式。不仅俄国如此,整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这里马克思指出的跨越是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阶段的生产力是无法跨越的,这更加证明了世界历史存在的基础是生产力这一思想。

由此,笔者认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其“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本质特征,东方社会汇入“世界历史”大潮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在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中,只是原则性地提出一些设想,没有给跨越后的国家包括中国提供一套现成的发展方案,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过去许多年来,我国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加以追求,片面强调建立“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违背了世界历史首先要作为生产力世界化发展的现实趋势。这个实践表明,尽管历史进步了,生产方式有了转变,但忽视世界历史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脱离本国国情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针对这个问题,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10]p312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下,邓小平又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p373

这里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并要迅速发展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跨越的思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之后,主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2]p28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致力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真正解决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主要物质基础”先天不足的问题,社会主义应该而且可以赢得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快的社会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名符其实地优越于资本主义,最终才能实现建立在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的理想,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阶段,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只有在消灭劳动异化和经济关系异化的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各个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意味着他们的存在是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的。”[13]p40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不仅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而且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十分重视各个民族“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特殊性,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方向是确定的。这是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共同归趋,然而各个民族朝这个方向转变的道路又不会一样。这是因为,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相互依存性从而全人类历史的整体性越是加强,经济上相对落后的民族和国家就越有可能突破原来狭隘的地域性限制,充分吸收并利用世界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并走到世界历史的前列,而不必亦步亦趋地重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走过的老路。这充分地体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历时态与共时态的统一。这种统一的深层历史根据,在于社会生产力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经营管理方式,有着相对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的一定独立性和自主性,它们更具有全人类的意义,因而能够为社会基本制度性质不同的民族所吸收和利用。邓小平关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构想,整个贯串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这些思想底蕴。

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科学地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指出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实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深刻地论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4]p373 应该说,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是在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逐渐提出的。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对外开放必将产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道路,对外开放就是要扩大国际交往,加入国际经济体系,进入世界市场参与竞争。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另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推动了对外开放。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进一步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世界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这必然使我们的国际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提高。邓小平关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发展,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实践证明它是科学的。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使中国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使中国走向世界,才能充分利用世界市场资源配置的机制,逐渐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邓小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正确地解决了中国在“世界历史”背景中,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应采取怎样的经济发展途径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此外,邓小平理论的其它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教兴国战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思想等,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依旧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2][3][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11][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刘金旭

猜你喜欢

继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