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抱怨《海角七号》登陆遇冷
2009-02-16
本报特约记者 袁忠海 本报记者 胡 笳
去年在台湾刷新票房纪录的电影《海角七号》,14日“情人节”档期正式“登陆”,在北京、上海、南京等15个城市同时首映。尽管影院方面在上映前进行了大力宣传,媒体也给予高度关注,但这部被誉为“2008年台湾最好看的电影”却并未如岛内预期的那样引起轰动。一些台湾媒体因此抱怨说,《海角七号》在大陆受到了“冷遇”。
台媒称大陆反应“平淡”
台湾《中国时报》15日用“平淡”一词形容影片上映的反响。报道说,整个首映场人气虽然热闹,却没有出现爆满的盛况。以北京首映为例,300个座位的中大型放映厅,并未全数坐满,且不少观众是持招待券入场。而部分同步上映的影院,则改为100人座的中小厅,间接可以嗅出影院的票房预期。
对此,台湾《经济日报》15日分析说,《海角七号》“遇冷”的最主要原因是“上映时间太迟以及盗版影碟泛滥”。报道说,由于上映之前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审查期,因此等影片正式上映时,很多地方早已经可以买到盗版光盘了。“只要5元人民币就可以让一家人观看,人们当然不愿再买几十元一张的电影票”。 《中国时报》认为,《海角七号》“遇冷”主要是因为大陆上映的电影版本“并非原汁原味”,一些乡土俚语遭到删节,“台味尽失,笑点难以展现”,剧情也出现不连贯,使得影片的观赏性下降。而台湾“中央社”则说,在《海角七号》首映地之一的上海影城,同一档期安排有6部电影同时放映,与这些强档大片相比,《海角七号》难免显得有些逊色。
“台味”大陆观众接受难
针对台湾媒体的这些“抱怨”,《环球时报》记者在北京一家大型影院进行了随机采访。赶着在首映当天就看了影片的陈先生告诉记者:“我之所以看这部电影,一是因为之前看了很多报道,都说这是难得一见的好电影;另外,今天是情人节,各个片子都非常火爆,电影院给《海角七号》安排的场次比较多,票比较好买些。即便是这样,我们那场电影也几乎满座,连第一排的位置都没剩下多少。”对于如何评价这部电影,陈先生说,他个人认为用“还可以”形容比较贴切。而让陈先生没有给出更高评价的,恰恰是台湾媒体最为得意的《海角七号》浓浓的“台味”。陈先生说,《海角七号》虽然拍得不错,但仍然是一部台湾本土味道很浓的电影。“闽南语对白听不太懂,要通过看字幕来帮助理解情节”。这部电影不像大陆常见的爱情片,更像是有些爱情元素的轻喜剧。
此前已经在网上看过一遍《海角七号》的张女士,再次在影院观看后表示:“这种文艺片还是挺能打动我的。虽然内地上映的版本删节了一部分内容,但是并没有让我觉得逊色很多。以前我也在电影院里看过一些文艺片,相比之下,这部电影的上座率还算是比较高的。”《海角七号》是近年来最成功的台湾电影之一。到去年12月止,已经在台湾创下了5.3亿元新台币(4元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的票房神话,成为有史以来岛内最卖座的华语电影。这样的成功使得岛内许多媒体和影评人都把该片视为台湾电影复兴的标志,并令他们对该片进军大陆市场怀揣很高期待。
影响超过影片本身
虽然《海角七号》在大陆没有达到岛内预期的“热度”,但事实上,其影响却早已超过了影片本身,就连影片中出现的一些小道具,在大陆也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影片中友子送给乐团成员每人一条的台湾“原住民手工琉璃珠项链”,在去年年底举行的北京第四届文博会上就吸引了众多民众,今年情人节更成为女孩子们流行的饰品。而片中的小米酒“马拉桑”更早在去年10月就已风靡大陆市场,虽然价格不菲,但仍然在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就销售了近6万瓶,成为继“金门高粱”之后,又一个在大陆市场叫响的台湾酒类品牌。刚刚看过电影的陈先生也表示,他对电影中的“马拉桑”非常感兴趣,“很想买来尝一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