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人吉米,庸才卡特

2009-02-16赵博渊

南风窗 2009年3期
关键词:卡特总统

赵博渊

幸运的开始和倒霉的结束,或许是卡特4年总统生涯的最佳概括。被经济和外交两根毒藤绊倒的卡特,卸任后对外交事务格外上心,中东、朝鲜、海地、波黑、古巴……都留下他的斡旋背影。老骥伏枥、退而不休的卡特也因此被美国人雅称为“模范卸任总统”。

2009年1月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特殊餐会在美国白宫举行。3位前总统——卡特、老布什和克林顿在现任总统小布什的引见下,向即将就职的新总统奥巴马传授治国经验。

这里要说的是满头银发、年过八旬的吉米·卡特,他恐怕只能被奥巴马拿来做反而教材——同是临危受命,却把局面搞得一团糟,更创下22%的最低支持纪录。无独有偶,就在去年10月,英国《泰晤士报》对43位美国总统分别以不同的标准进行排名,卡特就高居最平庸系列的榜首。

不过,卡特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失败者。至少,他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心挽救了因水门事件引发的政治道德危机,美国的新经济自由主义也可以在他任内找到源头。准确地说,他是平府的老好人,更是运气不佳的承前启后之人。

小商人性格·博爱精神·理科思维

吉米·卡特本名叫做詹姆斯·厄尔·卡特,与其父同名。但他一般不用本名,更喜欢别人称他吉米。父亲和许多南方人一样,信奉保守的新教教派,年轻时扛过枪,还参加过一战,退役后经营自家农场。母亲莉莲·古迪是个注册护士。一家人居住在佐治亚州西南萨姆特县的平原镇。

吉米·卡特是长子,生于1924年10月1日。受家境影响,有些早熟。5岁就能帮大人们干农活,还去镇里卖煮花生,9岁时已是镇上闻名的小商贩,人称“花生吉米”。他曾用卖花生的钱低价购入棉花,棉花涨价时售出。再用卖棉花的钱购置5间房子,当起了包租公。中学时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卖过牛肉饼和冰淇淋。可以说,卡特从小就是天才商贩。

卡特生活的小镇无论从哪方面看,都称得上当时南方乡镇的样板——贫穷、落后、淳朴而愚昧、黑人占相当比重,种族歧视问题严重。作为一个老派的南方人,老卡特是个坚定的种族隔离者。有趣的是,他的妻子莉莲女士却是个有着强烈种族平等意识的新女性——这或许与医护工作者“生命平等”的职业思维有关。

卡特16岁中学毕业后,考入州立西南大学。仅仅一年,他就面临辍学的危险。虽说家里有个农场,种的却是经济值不高的花生,农场收入要养活一家六口都有些勉强。当时只有军校向学生提供免费大学教育,从小受父亲和舅舅影响而心怀从军梦的卡特退学参军,并以军校生身份转入州立理工学院学习。为保险起见,他又托父亲的议员朋友出面,保送进入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从而揭开为期11年的海军生涯。

海军时期是卡特人格的成型阶段,所接触的人事也非南方小镇可比。在潜艇服役期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1940年代旧中国的反美情绪尤其令他印象深刻。1950年代初期,他申请加入首批核潜艇研究团队。面试时,他认识了给予他的影响仅次于父亲的重要人物——团队负责人、美国核潜艇之父海曼·里科弗。在里科弗的栽培下,他进修了核物理,然后到核潜艇上负责核反应炉。倘若照此发展,卡特或许能以技术军官的身份爬到军队高层,这样的专业背景比之到前线出生入死,得到的比付出的多,且风险小。可就在1953年,父亲的去世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为了家族,卡特毅然退役,携妻子回乡接管农场。不过,从军日久的卡特农艺生疏,知识落伍,但卡特夫妻硬是咬牙坚持下来。卡特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几年内就成为地方名人。195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掀起反种族隔离的民权运动,其杰出领袖马丁·路德·金就是佐治亚州人。小镇受到波及,卡特因拒绝白人种族主义者拉拢,遭到商业报复。但也正是斗争激发了他对政治的兴趣。再加上父亲生前也是议员,卡特由此走上从政之路。

肯尼迪任内支持黑人运动,而南方又是民主党传统地盘,卡特加入了民主党。1962年凭借好人缘,顺利当选州参议员,并在1964年连任。1966年适逢国会选举和佐治亚州长选举,权衡之下他选择更有把握的州长,却以失败收场。短暂消沉后,他就开始为1970年的州长选举做准备。其间4年,黑人民权运动和社会革新运动还在继续,卡特积极参与其中,积累声望,最终靠打亲民牌连败数名对手,成功当选州长。

上台伊始,卡特就打出变革旗号,在就职演说中公开宣称“种族歧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并将马丁·路德·金的肖像挂到州议会大楼。他大胆起用黑人参政,精简政府,节流增效,任何经费申请都需州府审批。措施一出,政府面貌一新,他也被誉为“最有成就的州长”。然而,自1972年起卡特又开始为4年后竞选总统做准备。那一年,他曾要求做副总统候选人,但因抨击过总统候选人麦戈文的政策而未获党内提名。

从农场到军营,从平原镇到亚特兰大,卡特的早年充满了幸运的偶然,且都对其人生产生决定性影响。卡特出身农家,善于盘算,本是经商的好料,从政非其本愿。他能将一个破落小农场20年内扩张至3100英亩、资产额100万美元的规模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先弃商从军,再退役从政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卡特是核技术军官出身,与作战军售负责全局不同,技术军官需要的是按部就班的理科思维和一丝不苟的执行力。这种职业特性造就卡特认真负责的品质,却也形成了苛求细节、疏于全局的思维窠臼和无论巨细、事必躬亲的行事作风。这些弱点在他从政早期没有暴露:州议员无关行政,足以应付。即使州长任内的诸多改革措施在操作上技术难度都不大,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就可达成。可是,放到复杂的华盛顿就不好说了。至少,州长不需要处理令人头麻的外交事务。

卡特成功的不二法门还在于自小养成的淳朴乡土的性格气质。放在战时或今天,他的花生仔形象除了老土还是老土,可要放在民权意识高涨,政治家公信力低下的六七十年代就是一笔难能可贵的政治软财富。厌倦了衣冠楚楚,内藏城府的政客脸的美国公众突然看到相貌忠厚的卡特,很容易产生认同和亲近。这种认可或许能转化为选票将卡特送进白宫,却无助于处理好国家政务。

白宫的乡巴佬

在美国,以地方派身份直接参选总统者、要么家底雄厚,要么就是人口众多、影响力大的大州州长。通往白宫的常规路径是先做国会众议员,再任国会参议员,最后竞选总统。国会在美国政治中的受关注度仅次于白宫,混迹国会山一来可以积累经验和人脉,二来增加社会知名度。如果走这条常规路径,卡特在州长任满时将满50岁,再经过众参议员,最后竞选总统则有些晚,这还得保证每次竞选都能获胜。所以,卡特干脆直接参选总统,即使落选也不损失什么。为此,他做了3年的筹备。

竞选总统,首当其冲的是钱,其次是人。早在1960年代,卡特就通过好友科博律

师与新兴的亚特兰大金融企业界建立关系。1973年,在可口可乐董事长保罗·奥斯汀的引见下,卡特又成功地与东部财团巨头戴维·洛克菲勒拉上关系,并作为“新南方”的代表加入洛氏主办的三边委员会。美国最大的工会劳联产联也明确支持他。卡特再无后顾之忧,他需要做的就是增加社会知名度。

和东部人交道打久了,卡特也成了老油条,但还是保留了平民本质。他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尖酸刻薄的媒体。由于被共和党压制了8年,民主党一下蹦出12位候选人;卡特夹在中间很不起眼,以至于报纸撰文询问“谁是吉米?”好处在于人多可以分散票源,对卡特的强敌不利。卡特的选战策略是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他拿出当年竞选州长的劲头,跑了5万英里,访问了37个州,与公众打成一片。东部财团也开足马力,为卡特助威。最终,卡特初选脱颖而出,并以微弱优势击败内部不和、失误频频的共和党,成为第35任美国总统。

如前文所说,卡特的政治资源积累不足,所以在用人方面不得不倚重东部色彩浓厚的三边委员会。三边委员会是个有着强烈全球指向,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超级精英组织,卡特的高官名单中该委员会成员就占了19人,包括副手蒙代尔、国务卿万斯、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等。至于白宫,则成了佐治亚帮的天下。白宫负责人乔丹、新闻秘书鲍威尔等都是卡特的同乡好友。一朝天子一朝臣本属正常,可连小打字员、低级秘书都换就失于细苛了。当时白宫到处都能听到浓厚的南方口音,有些幕僚甚至是头一回来华府。从用人来看,卡特固然有蜀中无大将的无奈,但组织力和协调感差也是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有人说他是三边委员会的傀儡。

卡特接手时的美国状况不妙。经济因石油危机冲击出现滞胀现象,并导致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政府管制体制难以为继。面对这一新型危机,卡特执政初期采用前任的老办法,但在事关长远的体制革新上,卡特没含糊。他尝试在各行业放松管制,从而揭开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序幕。自新政以来,政府管制被民主党奉为圭臬,卡特的做法无疑是背叛,党内对他颇多不满。直到1988年,里根时期的持续繁荣证明了卡特的正确,民主党才不得不转向自由主义。

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卡特为此新创能源部,唯独没敢放松对石油价格的管制。而产油区中东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越发凸显。这其中,储量世界第三,地理位置重要的伊朗成为美国中东战略的核心。美国自1953年起就援助伊朗,扶植巴列维国王为地区代理人。可惜,终是遇人不淑:巴列维把钱都用来维持独裁统治,美国在伊朗民众看来就是国王的同伙。

卡特一上台就提出“人权外交”,标榜“国际人权”,宣称要建立起人道主义的国际社会。强横的山姆大叔摇身一变,跳起了天鹅湖:1977年宣布归还巴拿马运河;1978年促成埃及和以色列的戴维营谈判,结束战争状态;1979年元旦与中国正式建交;1979年与苏联达成战略武器限制协议。其内涵即以人权作为外交关系定位的依据。这是美国在硬实力消退,软实力强于苏联的前提下制订的扬长避短战术,以便赢得道德优势,发挥得道多助的效果。针对目标还是苏联,但对那些威权统治的盟国倒也不失为鞭策。

然而经济和外交最终成为绊倒卡特的两根毒藤。1978年,伊朗革命发生,卡特难辞其咎:卡特把巴列维看成一个有民主倾向的开明君主,所有关于伊朗的信息都来自伊官方。美国很少与反对派打交道,更不了解伊民众的想法。直到革命前夕,卡特还在向伊朗出售武器。在激进仇美的宗教势力上台前,卡特也没能抓住机会改善关系,一直坐等1979年德黑兰人质事件爆发。同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和1980年解救人质行动失败更让卡特焦头烂额。另一方面,中东局势紧张,油价飙升使通胀情况再度加剧。与12%的高通胀率对应的是他22%的低支持率。卡特做了不少补救措施:大胆起用保罗·沃尔克应对经济危机;支持伊拉克对伊朗作战。但都为时已晚,卡特在1980年总统选举中惨败给里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沃尔克紧缩货币政策的短期副作用在卡特任内肆虐,长期繁荣的成果却为里根所独享;伊朗人质危机在卡特末期得到解决,但人质却在里根就职典礼的当天,被伊朗释放。

幸运的开始和倒霉的结束,或许是卡特4年总统生涯的最佳概括。

模范卸任总统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政治笑话:卡特不当总统时,比他当总统时更称职;克林顿当总统时,比他不当总统时更称职。正因没有当总统时的种种掣肘和羁绊,老骥伏枥、退而不休的卡特焕发出真正的光彩,被美同人雅称为“模范卸任总统”。

卸任后的卡特并不比任内悠闲。他在1982年开办了非营利机构“卡特中心”,致力于改善65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包括为那些民主后进国家提供技术性指导。他或许因为任内外交乏善可陈,卸任后对外交事务格外上心。在许多敏感地区总能见到这位老人的身影:中东、朝鲜、海地、波黑,甚至还跑到古巴会见卡斯特罗。200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正是对老人的最好褒奖。不过,卡特关注最多的还是中东和中国。如果说中东是卡特的滑铁卢,那么中国就是卡特外交最大的亮点。卡特中心有专门的中国项目,为中国改善地方人大和基层政权选举提供智力支持。

频繁的海外行程需要金钱支持,可卡特的农场在他任总统时就被他想解决而没解决的危机拖到负债破产。现在的他只能靠写书来维持生活和出行的费用。即便如此,他每年还要抽出一周时间到各地为无家可归的穷人盖房子。

平心而论,卡特并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甚至还显平庸。可当他作为一个拥有平等博爱精神的人出现时,他却比政治家们更伟大。最后,聊以《纪念白求恩》中的文字来表达笔者的敬意——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猜你喜欢

卡特总统
印度总统定了
斯总统确认明日辞职
卡特智讽记者
目眩神迷的色彩表达——贝尔纳·卡特林
安吉拉·卡特:重返灰姑娘的故事
遵守时间
“恶搞”总统成追捧
总统害羞了
勇于自嘲的美国总统卡特
收回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