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少奇文物的故事(求知篇)

2009-02-13李桂芳

湘潮 2009年1期
关键词:王光美刘少奇读书

李桂芳

编者按:文物是指过去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新年伊始,本刊推出“睹物思人”专栏,通过这个“见物如见人”的独特视角,用小故事串联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主人公生活和事业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探寻他们内心真正的精神世界,领悟先贤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是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伟人。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执著追求,临危受命,统领全局,无私奉献,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为中华民族在20世纪的重新崛起和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你步入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时,当你看到一幅幅历史照片,看到一件件珍贵文物,听着令人感动、使人深思的文物故事时,肯定会在你心头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激起你对一代伟人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

青少年时代使用过的砚池

刘少奇历来重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信条。这个砚池为正方形,边长11.5厘米,厚2.3厘米,深1厘米,重570克。无盖,但四周有盖槽,四周边缘磨损严重,有很多大小长度不一的缺口。底部刻画有许多长短、深浅不一的痕迹。它是20世纪初刘少奇青少年时代读书时使用过的。后来离家到外地求学,这个砚池就一直放在老家由刘少奇侄儿等人使用。解放后收藏在刘少奇的三哥刘作衡家。1980年3月,刘作衡长子刘登侯将砚池捐赠给刘少奇同志故居,现收藏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文物库房。它为刘少奇青少年勤奋学习的见证,较为珍贵。经鉴定属国家二级文物。

1906年,刘少奇8岁的时候,望子成龙的父亲把他送到离家不远的柘木冲读书,从此,开始了他艰难的求学生涯。这个砚池连同笔墨纸和课本就装在刘少奇的小书箧里。第二年,刘少奇到罗家塘读书。以后,为了选择合适的老师,又在炭子冲附近的月塘湾等地方入过私塾。刘少奇生性好静,从小就喜欢读书,有强烈的求知欲,把读书当作乐事。家里没有多少书,就成天到同学家里去读书,或从老师、同学和朋友那里借书回家读。

刘少奇小时候读书专心致志,看书的时候专心到脚上的棉鞋被炭火烧着了、牛挣开手里的缰绳跑开了都不知道。

有一天,天气寒冷,刘少奇又到同学周祖三家来看书。一进门他就用口中的热气唏嘘着冻僵的双手。周祖三的母亲见他冻得发抖,不禁一阵心疼,赶快端来一盆炭火放在刘少奇的脚下,让他取暖。刘少奇谢过周祖三的母亲,便在书架上找出一册想看的书,坐在桌前贪婪地读起来。不知过了多久,隔壁房间的周家夫妇忽然闻到一股难闻的焦糊味,他们在自己的房间里四下寻找,没有找到气味源头。还是周祖三的母亲心细,她一下子想到了刘少奇脚下的那盆炭火,转身冲进书房,只见刘少奇脚上的棉鞋冒着缕缕烟丝,而他却全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用充满了疑惑的眼光望着周祖三的母亲。说时迟,那时快,周祖三的母亲不由分说地移开刘少奇脚下的火盆,麻利地帮刘少奇脱下冒烟的棉鞋,使劲朝地上拍打。这时,刘少奇才感觉到自己的脚趾有些痛,定睛一看,脚趾被烫得通红。

在家里,刘少奇在那间杂屋后面的一个小偏棚里为自己整理了一间小小的书房。屋内仅有一张旧桌,一把木椅,一只旧书箱。但在这简陋的书房中,文房四宝却一应俱全。这里离厨房、堂屋都较远,很少受到家里嘈杂声的干扰,也听不到外面孩子的吵闹声。刘少奇回家后,总是聚精会神地阅读借来的书。有的书他越读越喜欢,索性就把精彩的内容抄在笔记本上。

为了按时还书,刘少奇竟然通宵达旦地读起来。后来,被母亲发现了,她十分心疼刘少奇,怕他累坏了身体,便给他定了两条规矩:一是每夜只许添半盏灯油,半夜后不许再看;二是每顿饭要按时和家人同桌吃,不能耽误。刘少奇表面上恪守母亲的规定,可实际上采取了新的对策:上半夜他来到熊师傅的碾房里“借光”,那半盏灯油正好下半夜再用。就这样,一连很长时间都是整夜苦读。

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刘少奇的知识渐渐丰富起来,成为炭子冲附近人人皆知的有点学问的人了。同辈的人钦佩他,老一辈人称赞他。大家见他沉静好学、知书达理,而又经常手不释卷,且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九,便送给他一个“刘九书柜”的美名。很快,这个雅号就在炭子冲远近一带传扬开来了。

今天,人们看着这个砚池,听讲解员讲述刘少奇青少年时代的读书故事,无不受到深深的感染。

读过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这本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三版)下册(社会主义部分),是刘少奇于1959年担任国家主席后阅读并批注过的。书长204厘米,宽138厘米,重199克,有13章,每章为小册子形式,白色封面,黑色印刷体书名,1959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除第四章外,各章均有刘少奇阅读后的批注。“文化大革命”期间,此书被查封。1980年刘少奇平反后,被退回给王光美。2006年6月15日,王光美将此书捐赠给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收藏。2006年11月,经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1959年4月,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党内工作没有减少,国务活动大量增加。这年,刘少奇已年逾花甲,由壮年步入老年,生理机能随之转变,加上主持国庆10周年的一系列庆祝活动和日常工作,刘少奇累得肩周炎大发作,胳膊抬不起来,有时还疼得满头大汗,但他仍把胳膊垫在枕头上坚持工作。一天,王光美在中南海春藕斋遇见毛泽东,闲聊中,顺便把刘少奇得肩周炎的事告诉了他。毛泽东将此事放在了心上。

很快,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安排刘少奇去海南岛休息治疗一段时间。刘少奇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好好读一点书。当时,“大跃进”已经搞了一年多,经济建设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毛泽东曾于1958年11月9日给县以上各级党委写了一封《关于读书的建议》的信。后来在12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和1959年7月的庐山会议之初,毛泽东又一再号召读书,具体要求大家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刘少奇曾在全国跑了不少地方,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早就想对照1958年以来经济建设中发生的问题钻一钻这本书。可是,刘少奇平时杂事不断,难得安安静静坐下来看,现在终于可以静下来钻研这本书了。

1959年11月1日,刘少奇携带一套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三版)下册(社会主义部分)和有关资料,同王光美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乘飞机到达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海南岛崖县(今海南省三亚市),住进临海的鹿回头招待所。安顿下来之后,刘少奇便开始安排读书。为了弄通学懂,他邀请了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书记林李明和海南地区的党政军部分负责人,还有他身边的秘书、警卫、医生、护士及王光美,组成学习组,共同学习、讨论。他还特意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从北京请来了经济学家王学文、薛暮桥作为辅导老师。

第一次讨论会上,刘少奇对大家说:我们的讨论会采取座谈方式,谁有话就讲,会上可以展开辩论;讨论会上不分上下级,大家都是学员,不要有拘束;讨论会上讲的内容,不要到外面去讲,如果要讲,只能当作自己的意见讲,错了自己负责。

一位国家元首,和秘书、警卫员、医生、护士等围坐一起学习理论,平等地讨论问题,这大概是古今中外没有的事。特别是一些警卫员,文化水平不高,开头担心讲错了闹笑话。现在听刘少奇这么一讲,顾虑消失了。讨论时,大家踊跃发言,显得十分热烈。

刘少奇的发言深入浅出,别有一番新意。他说:“不论做什么工作,总离不开吃饭穿衣。一个经济学,一个哲学,不论做什么,总离不开……我先提几个问题:一、国家的性质问题。教科书认为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这和列宁的讲法不同。十月革命的第二天,所有制未变,苏俄就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了。所以,国家性质的主要标志,看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海南岛的景色,十分迷人。但刘少奇除了接受治疗、洗洗海水浴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和讨论上。上午,他坐在房间里读书本,查资料,思考问题,下午讨论,他总要带头发言,结合实际讲他的心得。

刘少奇组织的学习小组,采用自学、提问、辅导、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从11月2日到22日,先后讨论了9次。刘少奇在各次学习讨论会上作了比较系统的发言。他的发言,主要集中在关于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人与人的关系、商品交换、经济核算等18个问题上。在发言中,他客观地评价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利弊得失,阐述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认识。

读书的作用,在于反思,在于总结经验教训。这次学习明显促进了刘少奇对“大跃进”经验教训的理性思考。

不知不觉,20多天过去了,一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学习讨论完了。大家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刘少奇的休假则成了有名无实。

刘少奇组织读书小组,学习讨论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活动,很快被毛泽东知道了。他觉得组织读书小组的办法好,就在12月也带了一些同志在上海阅读讨论《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接着,周恩来、李富春约了国务院一些部长,住在广东从化读这本书,并请薛暮桥去介绍刘少奇讨论发言的内容。

圈阅过的《论合作社》

刘少奇阅读过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合作社》一书,陈列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展厅里。书长17厘米,宽11.5厘米,重32克,共45页。它是1949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给中央领导同志的学习研究资料。在学习期间,刘少奇通读了全书,并作了重点圈阅,体现了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对我国建立和发展合作社经济所进行的深入研究。1988年2月,王光美将此书捐赠给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经鉴定属国家二级文物。

办合作社,是无产阶级及其所领导的国家去帮助、教育、组织与改造千千万万的小生产者最主要的形式。合作社办得好坏,对于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的成败,是起着决定作用的。

刘少奇一贯重视合作社工作,对合作社的理论与实践有深入的研究。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刘少奇就在思考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事。1948年9月初,他写了一篇1.2万多字的长文《新民主主义经济与合作社》,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规划蓝图,将合作社作为整个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开论述。同年冬,刘少奇在《普遍组织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重要形式》的文章中,进一步发展他关于合作社的思想。第一,提出合作社是新中国“一种普遍的社会制度”。这是刘少奇把合作社放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造战略地位上的思考。第二,重视合作社商业,主张优先发展农村供销合作。他主张运用商业和市场,通过供销合作社来搞活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分工主管全国合作总社工作。刘少奇以相当大的精力研究供销合作社的理论和政策。他不仅细读有关经典著作,还从合作总社调来大批材料研阅。为对某些方针政策问题寻找正确答案,他几次去合作社找人座谈,征求意见。根据文献档案中“刘合字”编号的档案材料统计,这期间他阅处和起草的有关合作社的材料和文件达300多件,至今仍保存有他在这方面的报告、谈话、文稿、电文、书信等40来件。

1950年7月2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次代表会议的代表们作了《在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次代表会议上的报告》,对合作社的目的、种类、性质、方针等作了详尽阐发。

1951年夏,刘少奇伏案写作,撰写了《关于合作社的若干问题》的名篇。这篇手稿是他对农村供销合作社系统探讨、独具特色的重要文献。接着,刘少奇又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写了《关于合作社问题的决议(草案)》。万余言的决议草案写了两稿,除主要讲农村供销合作社外,还新增加了城市消费合作社和城乡手工业合作社两节。随后,刘少奇又将这个草案改写成《论合作社问题(初稿)》,这篇近2万字的论文,在全国各大行政区合作社主任会议上印发了,后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工作绝大部分都是按刘少奇这篇著作的精神办的。

刘少奇关于合作社的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关于合作制的理论。

圈阅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长26厘米,宽18厘米,重100克,共58页,1957年4月由中央政治研究室编印,16开,书面顶端有一蓝色印章“刘少奇同志”。内容分三部分,都是马、恩、列、斯的经典论述。第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第二部分,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的看法。第三部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等。书内有刘少奇阅读时画阅的记号。“文化大革命”中此书被查抄、封存。1980年刘少奇平反后,退回给王光美。1988年11月,修建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办公室负责人何光国、易凤葵去北京王光美家汇报有关建馆工作情况时,王光美将此书以及其它部分刘少奇读过的书籍,捐赠给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收藏。同月,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开馆时,陈列于第六展室。1993年4月,用复制件取代后,收藏于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文物库房。

该书是刘少奇于1957年读过的,并圈阅了许多重点章节,反映了刘少奇当时对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1994年7月经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1956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严重的挫折,波匈事件接踵而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也突出起来了。由于1955年下半年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过于迅猛,工作中的粗糙,经济建设的冒进,新制度的不完善,给经济和政治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肉类和日用品短缺,少数学生、工人和复员军人在升学、就业、安置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加之某些领导的官僚主义作风,致使有些地方发生了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等问题。怎样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是摆在全党和各级领导面前的迫切任务。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毛泽东的讲话传达以后,在党内掀起了学习的热潮。

从1957年2月18日开始,刘少奇组成了一个调查组,先后到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5省视察,围绕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调查期间,刘少奇一再强调,要严格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经过两个多月在各省的调查和现场处理问题,刘少奇提出: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在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混淆在一起的时候,首先应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这样比较妥当,不会伤害好人。刘少奇还说: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最好方式,是批评和自我批评。

同年4月,刘少奇又利用陪同外宾的机会到上海调研,27日在上海市委召开的党员干部大会上作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篇讲话。这篇讲话是刘少奇5省调查研究和处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讲话明确提出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领导与群众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物质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实质性、根源性矛盾,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途径和方法等等。它深化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思想,丰富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对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形成和丰富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砚池、《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论合作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等学习文物,见证了刘少奇酷爱读书、博闻强记的一生,诠释了刘少奇令人称绝的渊博知识和理论建树的真正源头。正如江泽民在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大会上所说: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刻苦学习,善于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精神。(待续)

猜你喜欢

王光美刘少奇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江青与王光美亲密姐妹为何决裂
王光美决不与“林彪”握手
我们一起读书吧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红卫兵设计扣留王光美
读书为了什么
被哨兵挡驾的刘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