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销“敢”言
2009-02-13李帅帅
李帅帅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原以为“报销”的经济含义就是按照一定规定,向相关部门核销有关单据的行为,但翻开权威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一看,里边压根儿就没有“按照一定规定”之说。这样,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报销”怪异现象也就纷纷浮出水面了。既然没有“规定”,那当然可以大报而特销了。
饕餮之口,暴殄天物。民以食为天,吃饭乃人之常情。但如果说每年有3000亿元的公款吃喝进入官员们的肚肠,难免就让人目瞪口呆。建成一个三峡工程估算才投资1800亿元,并且时间是从1993-2009年前后16年的时间。如果再把3000亿乘以16,恐怕连那帮脑满肠肥的吃喝者们都不敢接受这一天文数字。不过,幸好他们喝下的是酒精而不是三峡的水,否则,照3000亿的速度喝下去,他们早把N个三峡水库的水都给喝见底了。如此豪迈的公款吃喝反正不是自己掏腰包,就是把太平洋喝干恐怕也没人心痛吧?!
李代桃僵,妙手天成。诚然,公出中的差旅费、必要的办公经费、一定额度之内的招待费等等的报销是无可厚非的,而让人可以厚非的种种报销似乎大大超出了常人的预料。本来是私人买家具的单据,经过与店主的一番友好协商,不费吹灰之力就开成了办公用品的发票;实际是明令禁止报销的个人消费品,通过与经销商的一顿私聊,便很容易换成了“纸墨笔砚”的凭证……凡此种种,难以胜数。花公家的钱,办自个的事——这种近乎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并非谁都能遇上,也并非谁都敢消费得起。
凭空捏造,子虚乌有。如果说以上两种报销还有实物可陈的话,那么这里所指的报销纯粹是“空手套白狼”;如果说前面所指是天上掉馅饼,那么这儿所说就是天上掉美元了。花点钱从商家那里买回几张票据,或从亲戚哥们那儿要来几张到外地的机票、车票,或者干脆蹲在车站、书店出口处用几瓶汽水什么的从乘客、顾客手中换取几张车票、书条子,这样一来,就有了生财的工具。回单位后再在领导面前一顿鬼吹神侃,于是乌鸦开始变凤凰,一张张白生生的纸条竟真的变成了一叠叠粉红分明的“人头像”。
胡乱作为,凭票销赃。有朋友讲了一则真实的故事,说是他朋友的朋友到荷兰去旅游,到得一红灯区,竟听见一妖娆外国女郎说起了流利的国语。正当他备感亲切意欲交流之际,发现该女郎仅是翻来复去说着“发票,报销”四个字,其余多一字也不会讲,且伴随着非常直接和易于理解的肢体语言。当然,他朋友的朋友是走开了,而他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以及他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呢,就不得而知了。让人欣慰的是,中国语言走出了国门,让更多的外国人知道了中国。而让人悲凉的是,此处老外竟能如此洞悉中国“国情”且能如此言简意赅地捕捉到这么形象的四个字。“发票,报销”——必定是有国人参与其中并且真正将这些发票报了销,而能出国旅游且能如此作为更能报销诸如此类发票的个人,恐怕只能是极少数人中的极少数吧?!
整肃吏治,严格律法,不仅是抓立法、捉贪官的大事,许多时候还需要从小事做起。别小看了报销,里边隐藏着许多的大文章。
(作者单位:辽宁省艺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