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一体、两岸一家——“两岸共同市场”机制构建

2009-02-13胡庆东汪保康

党政干部学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构想措施

胡庆东 汪保康

[摘要]“5·20”之后,两岸关系出现了重大积极变化,“两会”恢复协商为两岸经贸合作插上腾飞的翅膀。从功能性合作向制度性合作转轨的过程中,在“一个中国”框架下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无疑要从“坐而言”进入“起而行”阶段。

[关键词]两岸共同市场;构想;步骤;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1-0043-0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1]那么如何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呢?

当前从大的经济格局看,尽管两岸的经济合作已十分紧密,但说到底只是一种“功能性合作”,因此,着力提升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从自发的“功能性合作”提升到自觉的“制度性一体化合作”是大势所趋。未来两岸构建“制度性一体化”的具体模式,可以采取诸如优惠贸易安排、特惠关税区、紧密的经贸关系、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以及完全经济一体化等等。最初,民进党要和大陆谈FTA(自由贸易协定),因为FTA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协定,大陆不接受。后来大陆提出做CEPA(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但是民进党又不接受。它们认为CEPA是在“一国两制”下面来谈的,这样就矮化了台湾。在这两种合作方式都无法实现的背景下,由台湾原“行政院长”萧万长先生于2000年最先提出的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构想逐步引起了广泛关注。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举行了两党60年来的首次会谈,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其中第三条提出“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进而建立稳定的经济合作机制,并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2]这充分表明,未来两岸需要形成稳定的经济合作机制,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不仅是国共两党的共识,也是两岸同胞的心声。因此,笔者认为,在目前两岸政治局势有重大改善,两岸“两会”已经恢复协商的情况下,探讨如何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一、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战略构想

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不但可使两岸的经济交流加深,同时有利于增进两岸关系的和谐,对于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也有很大的裨益。鉴于大陆与台湾的政治特殊性,必须明确我们所希望构建的“两岸共同市场”的内涵和努力方向。

(一)“两岸共同市场”是在“一个中国”框架下搭建的,其性质是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两个单独关税区之间的经济合作

萧万长曾说,2000年底提出的“两岸共同市场”是受到“共同市场”概念的启发。[3]“共同市场”的概念源自欧洲共同市场。欧洲的发展是从煤钢协定渐次发展到欧洲共同市场再到欧盟。应该肯定,这一主张对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对海峡两岸逐步从经济整合走向政经统合,最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我们也必须明确,“两岸共同市场”与“欧洲共同市场”之间是有实质区别的:即“欧洲共同市场”是由不同主权国家参与的,而“两岸共同市场”是由一个国家中的两个独立关税区甚至几个独立关税区共同参与的,因为“共同市场”在法律上并没有规定参加者必须是主权国家。事实上,“两岸共同市场”的倡议者萧万长历来主张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并明确指出:“我们参考欧洲经验,并具体考虑两岸与东亚现况,提出‘两岸共同市场的主张。简单地说,‘两岸共同市场就是‘一中市场,也就是目前多国籍(跨国)公司所称的大中华市场(Greater China Market);未来这个市场除了台湾与中国大陆,港澳两地也应纳入。这四个地区在WTO的架构规范下,追求进一步的经济整合。”[4]由此可见,“两岸共同市场”就是在一个中国框架下的经济合作,它与两岸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并不冲突。

(二)“两岸共同市场”是在“市场经济”规律下实施的,其根本要求是互利共赢

在市场运作越来越国际化的趋势下,市场经济力量日益成为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主要动力。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

1.两岸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两岸经贸合作就是在资源条件、技术水平、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自然形成的一种分工合作。大陆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较低,人才资源与自然资源丰富,市场庞大,是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中最大的市场。台湾方面的优势则在于,有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资本比较充足,但劳动力成本较高,岛内市场容量有限,需要向岛外延伸产业链。由于两岸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经济垂直分工或协作性显著,产业间和产业内的互补性都很强。

2.两岸经贸关系的依存度很高。两岸经贸交往频繁,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在不断提高。截至2007年底,两岸累计贸易额已经达到7281亿美元,其中对台出口1259亿美元,自台进口6022亿美元,台湾顺差累计4763亿美元。[5]截至2008年6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6339个,实际使用台资467.6亿美元。[6]目前台湾对大陆的市场依赖度已超过40%,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额每增加一美元,可直接、间接诱发台湾相关产业增加产值二美元,台湾从两岸贸易中获得的高额顺差,对保持台湾外汇储备增长作出贡献。[7]可见,台湾对祖国大陆的依存度越来越高。

3.两岸经贸环境越来越好。大陆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同文同种。近年祖国大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台资投资大陆、惠及台湾同胞的利好政策。正如温家宝所指出:“从2005年到现在,我们对台湾同胞实施了大约60项优惠政策措施。”[8]当然,“5·20”后,台湾当局也在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台湾“国安会副秘书长”高长指出:“马英九上任后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列为施政第一优先。”[9]2008年7月4日,满载13亿同胞热切期盼的两岸周末包机顺利启航。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首发团乘坐周末包机,登上他们神往已久的宝岛台湾,开始了他们的“追梦之旅”。7月19日,台当局又宣布扩大“小三通”,台湾民众可经金门转赴大陆。这些成果显示,两岸经济交流往来开启了新篇章。

(三)“两岸共同市场”是在区域化浪潮下推动的,其目的是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向看,经济区域化潮流正日益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关系发展的外部力量。现阶段,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国大陆正扮演着积极角色,已成为带动该地区经济成长的重要引擎。亚洲区域经济结盟目前有东盟10+3,大陆与港澳签署CEPA更紧密经贸关系,台湾若被排除在这些区域经济组织之外,经济恐怕边缘化,而台湾又属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经指出:“在即将面临的未来,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啊?我们一定能够来实现所谓如虎添翼的加乘效果,这种加乘的效果不是双赢,实际上是多赢的。”[10]因此,未来台湾唯有与大陆加强经济合作,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使两岸获得更充分的信息、更便捷的运输、更畅通的资金流动和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各得其所,发挥潜能,大大提高两岸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二、推动“两岸共同市场”的战略步骤

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是大陆和台湾经济整合、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构想。由于两岸长期分离、政治障碍仍然存在,希望一步到位的经济一体化是不现实的,需要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渐进路径。

笔者认为,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可以从排除贸易障碍,降低或者是豁免“关税”开始,逐步扩大到一个国家内两个独立关税区之间的人员、服务、技术、资金、货物等方面的自由流通,进而发展到经济贸易政策的协调、货币的统一等。根据发展进程,推动两岸共同市场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2008-2012):以两岸直接“三通”为突破口,通过建立稳定的经济合作机制,促进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

由于各种原因,两岸经贸关系呈现出一种不对称、不平衡与不公平的境况,比如祖国大陆对台产品进口采取鼓励的政策,而台湾方面对大陆产品的进口一直采取较为严格的限制政策;投资领域只有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而陆资很难入岛。因此,台湾当局应大幅调整所谓的“积极管理、有效开放”政策。

1.解决直接“三通”问题。在试点直航和金马直航的基础上,实现两岸全面、双向、直接“三通”。经过数十载的期待和几代人的努力,众望所归的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于2008年12月15日正式启动,两岸同胞魂牵梦萦的直接“三通”得以基本实现,海峡两岸交流往来从此迈入“天堑变通途”的全新境界,这是两岸关系在新形势下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此前两岸人、货间接运输使台湾多负担16%和22%的经济成本,加上时间成本,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因此,直接、双向、全面“三通”既是两岸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建立共同市场的重要条件;没有“三通”,根本谈不上两岸自由贸易,更谈不上形成两岸共同市场。

2.要在WTO规则下互惠互利。作为经济全球化在全球多边层面上的一种组织实现形式和制度保障的WTO,已为当前两岸共同市场提供了法律依据、空间与平台,两岸可以在遵守WTO有关规定基础上援引“WTO一体化例外”规定实行某种程度与形式的一体化安排,以便超越WTO最惠国待遇原则以及关于经贸活动自由化和市场准入的最低水平要求,彼此实行更加自由化与便利化的经贸活动措施,相互提供更大范围或更加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实现互惠共赢。

3.台湾当局要放弃人为障碍,努力消除两岸经贸严重失衡现象。目前,在间接、单向的两岸经贸交流活动中,已产生了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台湾至今限制大陆产品进入岛内,多达2000多种。这种单向的不平衡发展格局,已严重影响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因此,在“两岸共同市场”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尽量排除政治的干扰,使两岸经济合作回归经济层面的本质要求。台湾当局应逐步取消对祖国大陆商品、资金进入台湾的种种限制,放宽或取消台湾投资大陆40%的上限,实现真正直接、双向、互惠互利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中级阶段(2013-2025):以两岸“关税同盟”为突破口,通过建立更紧密的经贸联系机制,实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及投资的便利化。

在实现两岸贸易和投资正常化的基础上,两岸可以协商把相互之间贸易关税逐渐减让,直至取消彼此之间的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并对区外采取统一的关税税率,建立关税同盟,从而真正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开放化、金融投资便利化”的阶段目标。

1.货物贸易自由化。可以采取两步走措施:第一步,取消两岸间的关税壁垒,实现在货物贸易方面的共同普惠关税。具体确定关税税率减少或逐步取消贸易自由化进程时间表,对双方商定的商品,只要符合原产地规则,可享受比WTO规定更加优惠的关税或零关税。第二步,逐步解除非关税壁垒。简化商品过境手续,双方互不对贸易货物实施限制性法规,不再引入和制定新的贸易壁垒。

2.服务贸易开放化。服务业,如银行、保险、证券、零售、运输、物流、旅游、影视、展览、房地产、咨询、会计、律师、医疗等行业,应能进入对方市场,并相应降低准入门槛。目前,大陆在旅游、影视、会计师、律师、医师等许多领域都对台湾同胞开放,只有台湾对大陆实行单方面限制。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当局自2008年8月起到年底至少有25项以上政策将大幅度松绑,包括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两岸货运、海运直航及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学等,全面加强两岸经济、金融、交通、文教交流与合作。[11]这些利好政策说明,两岸服务业的双向对等开放已经不是梦想,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实现。

3.金融投资便利化。双方可通过高透明度、标准一致化和加强信息交流等措施,在投资促进、通关便利化、商品检验检疫、电子商务、法律和政策透明度、中小企业合作、重要产业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投资便利化。

高级阶段(2026-2050):以两岸“货币统一”为突破口,通过建立“制度性经济一体化”机制,建成“共同市场”。

在两岸实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及投资的便利化之后,就应以两岸“货币统一”为突破口,建立协调、统一的共同经济政策。

1.统一货币。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中国是“一国四币”并存。统一货币是统一市场进一步发展和统一市场真正形成的标志。因此,两岸四地要建立完全意义上的“共同市场”,必须统一货币。中国货币一体化的关键是选择何种货币为法定流通货币。有多种方案可以选择,比如以人民币代替港币、新台币、澳币为唯一的法币;以港币或新台币或二者的结合作为唯一的流通法币;由新组建的中央银行发行新货币。笔者认为第一种或者第三种都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如果再过二三十年,中国大陆的经济实力会远远超过港澳台经济实力的总和。假如以人民币为法定货币,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影响较小,不会产生大的波动。当然难度也很大,主要是台湾在回归祖国之前,人民币能否为台湾当局和普通民众所接受还是未知数。从欧盟的货币一体化模式看,第三种方案应该是阻力最小的一种,即在由四种货币建立的“一篮子”货币的基础上发行新货币。

2.统一对外贸易政策。两岸可以分步骤修改各自的法律制度,逐步统一各自的对外贸易政策,如对外歧视政策、进出口数量限制等,使两岸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法律趋于统一,从而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提升两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统一经济发展制度。这涉及到各自制度法规调整的问题,除了经济法规,还涉及环境、社会福利与劳工政策协调一致,这需要长期持续性的协商,而这也是将来推动两岸政治制度统合的基础。

总之,通过逐步统一金融货币制度,统一对外经济政策,统一经济发展制度,最终组成单一市场,也就实现了包括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共同市场,实现了中国不同关税区之间市场的统一,从而为最终的政经统合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实现“两岸共同市场”的战略措施

在“两岸共同市场”的实现方式上,要采取试点先行、多方合力、政经互动的战略部署。

(一)试点先行:建立闽台共同市场

考虑到两岸政治和经济的现实,“两岸共同市场”的建立确实需要很大的智慧和魄力。在双方或一方尚难于下决心的情况下,首先建立一个试验区不失为一种可考虑的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海峡两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12]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也都重申了这一政策。因此,在全面建设“两岸共同市场”难度很大的情况下,选择海峡两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作为试点,先行先试,摸索经验,再总结经验,权衡利弊,协商改进,从而在此基础上推动“两岸共同市场”建设。

闽台自古便形成了一种互利互补的经贸关系。目前,福建已拥有相当的两岸经济整合机制和经贸合作基础。如台商投资区、与金马澎直接往来(小三通)、两岸试点直航,这些是福建独有的两岸合作机制。此外,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合作试验区、对台小额贸易、对台渔工劳务合作、保税区(包括港区联动运作机制),以及每年在福、厦、漳、泉举办的各类海峡两岸商交投洽会等,都是福建在两岸经济整合中可以先行作为的基础。总之,福建与台湾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为实现闽台两地更紧密、更直接、更深入、更全面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条件。在这些有利条件之下,可以考虑建立“闽台共同市场”作为“两岸共同市场”的“试验区”。

今后,可以闽台产业分工协作为基础,在制造业、农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重点推进,以福州、厦门、泉州、台北、高雄五大城市为重要支点,通过实施类似于内地和香港之间的CEPA政策,推动闽台经贸合作向前发展,从而为推动两岸直接“三通”、增进双向交流、争取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起到积极作用。

(二)多管齐下:注重交流机制建设

两岸今后沟通、协商、交流,需要有多个管道或平台,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化互动机制。

1.完善“两会”协商机制。作为长期以来两岸之间进行事务性谈判的、正式的、半官方甚至是官方的制度化沟通管道,海协、海基“两会”商谈是不可取代的。2008年6月,两会的新任掌门人陈云林、江丙坤在北京成功会晤并签署了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游协议。这标志着中断九年的两会制度化协商正式恢复。6月13日,胡锦涛在会见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一行时强调:“希望两会今后在商谈中做到平等协商、善意沟通、积累共识、务实进取。”[13]这充分表达了两岸同胞要求加强交流合作的共同愿望,展现了两岸中国人的政治智慧。

两岸关系经历过漫长的蹉跎岁月,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两会”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取信于民的过程,都需要精心规划,全力以赴。有了首次复谈的良好基础,将来“两会”应继续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平等协商,积极沟通,扩大共识,务实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各种问题。“两会”进一步正常化、制度化的往来,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2.促进“民间交流”机制。近年来,各种层次的“民间交流”机制,在两岸需要进行协商才能成案的各项举措上,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两岸产业界、学术界、专业部门,乃至有关社会团体,实际上已经有了不少相应的“民间”沟通机制与平台。为使得两岸的“民间交流”能够做到机制化,现在应当考虑在加强已有各层次“民间交流”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搭建一个专事处理两岸经贸事务的“民间的”两岸经贸协商平台。比如每年“5·18”举办的海交会,为两岸民间交往和经贸文化交流设立了一个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年开展了多项活动。从理念、科技、文化等多个层面深入交流,探讨如何加强两岸经贸、文化的交流合作,携手创新。如今海交会已经从过去的综合性展会向行业化、专业化展会方向转变,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这种用民间对民间、行业对行业、公司对公司协商的办法进行的民间交流,有力地扩大了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渠道和范围。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交往,进一步凝聚台湾民心,已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大平台。

3.深化“政党交流”机制。2005年4月,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开启了两岸政党交流的新纪元。“胡连会”不仅为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写下了崭新篇章,也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解、对话、和平和双赢,开启了历史性的契机。近年来,透过“国共平台”机制,两岸成功举办了三届经贸文化交流论坛、三次台商权益保障工作会谈、四次产业标准化论坛,还有妇女、青年、产业等等全方位的交流,这给徘徊多年的两岸经贸关系注入了生机活力,两岸经贸往来不断掀起新热潮,并多次有突破性的进展。

2008年5月26日,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28日胡锦涛同吴伯雄举行了会谈,这是新形势下国共两党领导人的首次会谈。“胡吴会”成果丰富,不仅确认两岸两会复谈的希望,而且确保马英九7月4日周末包机直航与大陆游客赴台观光的政治支票兑现,从而使两岸关系从民间交流正式拉高到官方协议。

与两会的制度性、事务性协商相比,“国共平台”协商的层次更高、范围更广,也更有助于促成两岸事务性的商谈。“国共平台”是两岸民众的沟通桥梁,它与“两会平台”可以相辅相成,双脚交互前进,行稳致远。“国共平台”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不仅是国共两党的沟通机制,更是两岸关系得以持续发展的一种动力。目前,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不论是主张“不统、不独、不武”,或以“九二共识”为基础恢复两岸协商,还是主张两岸展开“经贸对谈”、“和平对谈”及“国际空间参与”,也都属于国民党政策纲领范畴,这些都需要事先通过“国共平台”充分沟通,避免误解而可能产生的误判与误撞,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政经互动:推动统合制度建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经济贸易推动政治上的互动,这在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如欧盟就是以经济的整合带动政治上的整合。“法德煤钢共同体在经济上创造出实质利益,国家与人民受到实惠,能除去彼此的歧异和障碍。两岸能携手经济合作,比意识形态争议更重要,是两岸统合的最佳起点。”[14]当然,因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特殊,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在“一个中国”大框架下,两岸取得共识,逐步走向统一。所谓政经不能分离,光靠经济带动两岸的关系还不够,政治上也应该有实质性行动。目前,两岸在政治上取得了共识,双方都愿意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发展两岸关系,这为两岸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但这绝不代表两岸关系便将一帆风顺,毕竟台独在台湾仍有不少叫座力,风风雨雨仍将不可避免。

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是条两岸经济合作可长可久之路,更是具体解决两岸制度差异、寻求两岸统合的道路。两岸共同市场等于是把经济合作作为维系区域安全的力量,透过制度化的经济合作,解决冲突矛盾,统合制度,让两岸共同发展繁荣。也只有在这个双赢基础上,两岸才有可能走向政治统合。这个历史机会就掌握在两岸人民手上。因此,我们应该发挥更大的政治智慧,淡化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政治差异,搁置较难的政治议题,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摆脱台湾与祖国大陆间的政治力牵扯,全力寻求经贸合作。未来两岸可以在已经搭建的交流互动平台上先易后难,先以经贸为着力点,为台湾人民及经济带来实质益处,扩大两岸共同利益,让双方于和平安全及互惠原则下,降低经贸往来的障碍与成本,从而通过经济的整合到政经的整合,最后实现政治的统合,由和平走向统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N].人民日报,2005-04-30.

[3]孙少岩.两岸共同市场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2).

[4][15]萧万长.两岸共同市场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评论,2005,(8)..

[5]蔡敏.07年两岸累计贸易额达7281亿美元[C].产经网-中国国门时报,http://chanye.finance.sina.com.cn/sm/2008-04-28/350129.shtml.

[6][7]2008年1-6月两岸贸易、投资情况,2008-07-2208:53台港澳司,http://tga.mofcom.gov.cn/aarticle/d/200807/20080705678553.html.

[8]温家宝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N].人民日报,2008-03-19.

[9]高长.将推动“两岸共同市场”协商[C].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10]连战.两岸互助双赢提升竞争力合作赚世界的钱[C].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5/2005-04-29/26/569041.shtml.

[11]沈鹏.台当局开跨部门会议年底前或再松绑25项两岸政策[C].中国台湾网,http://www.chinataiwan.org/xwzx/bwkx/200807/t20080717_699419.htm.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6-03-17.

[13]胡锦涛总书记会见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N].人民日报,2008-06-14.

[14]萧万长.一加一大于二——迈向两岸共同市场之路[M].台湾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5.

责任编辑荀福文

猜你喜欢

构想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安全法框架体系完善构想
安庆广播电视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