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榜
2009-02-11诚龙
诚 龙
在中国的科举史上,明朝曾经闹出一个响声很大的南北榜案。洪武三十年,即1397年2月春考,以翰林學士刘三吾、白信蹈等任主考,录取了51名,全是南方人,一时间引起北方读书人哗然,案件惊动了朱元璋,老朱感到蹊跷,命人调来北人试卷,皆文理不通,卷中更有犯禁之句,落榜有理。但北人起哄,说是刘、白故意抽检劣卷欺君自保。是年6月,老朱亲任主考,全国再统考,所录取61人当中,无一是南方人。
其实,在北宋,南北榜就搞得很厉害。北宋名臣寇准,陕西渭南人,正宗北方人士,当过宰相,当过主考,是个在历史上很正面的人物,但他主考科举,特别不公正,明目张胆地搞地域歧视。有年,他担任主考,江西萧贯脱颖而出,高居榜首,寇准很不爽,“南人下国,不宜冠多士”。硬是把萧贯的状元拿掉,把山东平度人蔡齐升为第一。这般事情,按说是应该暗箱操作的,但寇准公开宣扬,逢人就说:我又为中原夺得了一个状元;词人晏殊,也是江西人,有神童之誉,14岁参加科考,是个少年大学生,宋真宗对他爱赏有加,特擢其为“同进士”,寇准极力反对,理由很不靠谱,只是一条,晏殊是“江外人”,也就是他不是北方人,就是王朝的“外人”。
寇准如此公开任人不唯贤,而唯地,其来有自,北宋开国君主赵匡胤,是北宋地域歧视的始作俑者,据说他在宰相堂,曾亲自手书:“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将此语刻在宰相办公所在地政事堂的石碑上,告诫子孙遵守。宋朝一直喜欢搞山头,拉宗派,动辄朋党,赵匡胤难辞其咎。到了宋真宗,地域观念有所淡薄,宋真宗准备提拔江西人王钦若为相,遭到北方官僚代表人物王旦反对,王旦搬出了老祖宗赵匡胤的碑刻之语,就这一句话,打消了宋真宗的任命,直到王旦作古,王钦若才如愿以偿,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椅子上,王旦一句话,迟了他十年做宰相。
常言道:北方出将,南方出相。其实,在宋以前,帝王将相,几乎都出自北方。比如湖南,在晚清总督与巡抚等省部级以上干部中,有三分天下占其二之说,而在唐宣宗以前,湖南一个进士也未曾出过,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有个叫做刘锐的湖南人名列孙山前,才填补这一空白,今日成语“破天荒”,即出自这一典故。赵匡胤立了铁券在那里,即使南人怀抱相才,也难上相位。宋真宗破了祖宗成法,南方人上了相位,宋人邵雍心中尤愤愤难平,把天下之乱,推在南方人身上,所谓“南人作相,乱自此始”。
两宋崇北贬南,刻意抬高北方人,打压南方人,“选用人才多取北方……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吊诡的是,南人崛起恰恰始自两宋,北宋名士大都是南方人,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六人都是南人,苏轼三父子,是西南四川人,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都是江南江西人。待南宋将都城南迁,更使江浙一带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人才中心,据统计,入得《宋史》人物,两浙第一,福建第二,江西与四川分别为第三与第四,都是南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不是虚言。江浙文气,旺盛千年,至今未曾稍衰。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科举是以读书取士,不全靠蛮力升位,北方王气盛,南方文气盛,所以南人渐渐从中国历史的舞台升起,到了近现代,中国人才分布,南多北少,南重北轻,在相这一位置,南人占了主位,在将那一端,南人不输北人,这一现象,可能是科举制度使然。鲁迅先生说:“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机灵人读起书来,自然有优势。
“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南人与北人都是有优点有缺点的。鲁迅先生还说:“相书上有一条,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我看这不是妄语,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能厚重。”南人与北人如不互相搞歧视,而是取长补短,团结如一人,当是天下不能敌。而北宋偏搞南北榜,所以其成为中国历代之最弱王朝,也是自然。
(归雁生摘自《文汇报》2009年8月5日图/小黑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