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人家谱在强调“凝聚族群”之后

2009-02-11

杂文选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家谱纪晓岚后人

因为 《正说纪晓岚》而著名的纪连海,最近有个表态 —— 特地澄清自己其实与纪晓岚家族没有一点关系。 “外人以为我和纪晓岚家族有关系,实际上我是因为讲纪晓岚,才认识了他的后人。他的后人找到我,想把我排进纪家的家谱,还给了我个 ‘清字辈,说这是现在纪晓岚家族最高的辈分。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犹豫过,想答应,但我老婆坚决不同意。我其實与纪晓岚家族没有一点关系。” (2009年5月17日《重庆晚报》)

都是姓纪的,五百年前是一家,再有这等送上门来的 “好事”,且没有潜在的风险,而由虚荣可以得到实惠,怪不得有些诱惑力。如果不是贤内助的 “坚决”,纪连海的头上肯定要多一道 “光环”,金钱与注意力一起流动,诸多 “粉丝”又得欢呼崇敬雀跃一番。

名人家谱,作为史料价值,应该求真求实,然而,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和显耀门庭的需要,伪俗之风长盛不衰,甚至在现代,有些后裔还强调:“有些现象从历史价值的角度来看是不可取的,但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考察,它又往往起到了 ‘凝聚族群的作用。”

名人家谱,一强调所谓的 “凝聚族群”,乱称子孙或冒认祖先便成了世界历史的家常便饭,两者一旦有机 “结合”,就像 《水浒》里的金枪手徐宁穿上了雁翎锁子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

《拿破仑传》里有个细节挺有意思:约瑟芬在贵族沙龙里撒开裙摆翩翩起舞时,追求者波拿巴即使是 “准将”,也只好焦急地呆在门厅外耐心地等候。谁让未来的大帝此时此刻只具有平民的身份呢?而在中国,自古至今, “贵族”身份的认同,倒始终并不严格,人们比较 “现实”,一般皆以当前的才识、胆魄或财富、气质来掂量对方的门庭,因此,某些出身贫贱的暴发户往往有机会攀附名门,冒认祖先。

所谓的 “名人家谱”,仅仅是具有记载名人繁衍后代的能力罢了,醉心于家谱的后人,喜滋滋地看着家族这棵大树盘根错节越长越茂盛,却没有意识到他们实际上也在培养灾难、制造饥馑。 “名人家谱”还比不上那些 “名人辞典”,有些 “名人”是倚财取名,无才却有财;而 “家谱”呢?只要是个人,管他是傻子,还是疯子,哪怕是祸国殃民的无赖泼皮,都得在“家谱”上有名有姓!“名人家谱”啊,只管繁衍的量,却不管繁衍的质。要给纪连海以 “清”字辈的后人,无疑在做纠正或增强某些方面的努力。

眼下,人们已经看到了不少拿“名人家谱”打造的 “品牌”及因此而产生的实质性利益。

譬如贵州省的马家寨,有一代美人陈圆圆的坟茔,因为全寨一千多口人几乎全部姓吴,所以他们都自称是 “明朝被封为山海关总兵元帅、清朝被封为平西王吴三桂和陈圆圆的子孙后代”。现在很多 “标准”都被颠倒了过来, “先人”的坟茔开发、升华为信息的富矿。集体冒认祖先,尤其是冒认叛徒与妓女作祖先,大概是不太可能的,然而在 “凝聚族群”这四个字面前,又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呢?

前一阵子,有人提倡培养 “贵族”,要开展 “寻找自己的名人祖先”活动。按照“名人家谱”,按血统论,好像是人,都可以找到自己 “系出名门”的根据。大家都在翻开 “家谱”的一刹那,摇身一变成了“贵族”。这难道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极好契机?

“名人家谱”所强调的 “凝聚族群”是一枚不可随便入口的 “两面针”, “善”当然是有的,而它的 “恶”也显而易见,在它的影响下,凡人的 “家谱”也讲 “家族凝聚”,如此,实际上是强调亲族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家族”的利益一马当先,则肯定要架空、削弱基层组织的 “堡垒作用”,降低或破坏党和国家的公信力。不久前发生的海南感城械斗事件,因为乡镇干部的 “整体不作为”,因为群众普遍对当地治安秩序的不满,也因为 “把事情闹大,惊动大领导”的维权思维,更因为在 “凝聚族群”这个厚实的基础上的 “能量累积”。

前有车,后有辙。只是这辆“前车”沉重得厉害,故而 “后辙”才扭曲得可怕。

【原载2009年5月29日《讽刺与

幽默》】

插图 / 家谱 / 蔡联

猜你喜欢

家谱纪晓岚后人
老树
潘光旦嗜治家谱
纪晓岚的行酒令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后人可畏
伏生传《尚书》
居安思危
神机妙算纪晓岚①
神机妙算纪晓岚②
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