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湖气

2009-02-11周泽雄

杂文选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利己好汉胡适

周泽雄

江湖,就是用来混的。混迹者多了,草木舍秋,人鬼相杂,山林哗变为绿林,市井演化成江湖。当江湖俨然有了自己的规矩,呼吸其间者,便难免沾上种种,就像野地里的孢子遏上潮湿环境。难免要疯长成蘑菇一样。

江湖气固然貌似我们国民性的一部分,我也不敢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名叫江湖气的性格基因。世界上多是缺乏江湖气的民族,直到今天,一些国人与欧美人士打交道时,还套习焉不察地凭借着混得惯熟的那一套江湖路数,试图通过拉关系、套近乎的方式,诱使对方在公共事务上放弃原则。结果我们都听说了。基本上是屡败屡战之局。而这类招数,当年的清廷代表耆英在与英军代表璞鼎查谈判时,就完整地使用过了,众所周知,也全面地失败了。这足以说明,在我等身上顽固存在着的各种江湖习性,原非“人同此心”的人之常情。在国外向公务员行贿,哪怕递上一根烟,都可能把事情办砸。

是的。江湖气的核心,专在一个“混”字。为何而“混”呢?通俗的说法叫“混口饭吃”。这句话,我们不仅会在底层百姓嘴里听到,也常会出自衣食无忧的大佬之口。仔细想想,大佬倒未必在说谎,他虽已腰缠万贯,但未必具有高于“一口饭”的生命理想,他只不过把“饭”的标准大幅提高了而已。这句话的流行。最足以说明江湖气的本质,即,一种利己的现实主义。

诚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类的行为,也历来被我们视为江湖好汉的作风。但实事求是地说,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它主要栖息在文学作品及人们的美好想象里,而较少地落实在具体生活中。我们知道,粱山好汉都是被逼上山的,按那部中国最有名的好汉小说的叙事逻辑,倘若世道不那么凶险。宋江们的饭碗没人来砸,水泊粱山上也就不会有好汉出没。再早些时日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也是这个逻辑。

在江湖上混饭的人多了。就得有江湖规矩。这规矩。显然不是为了实现人生抱负、体现伟大理想。而仅仅是为了让大家都能有口饭吃。江湖规矩中不乏可圈可点、值得弘扬的内容,比如讲诚信、重友情、提倡互帮互助等等,不过试将这些东西还原。它们仍然落实在“利己的现实主义”上。不讲诚信的后果。不是有违良知,而是无从在江湖上立足。从而导致饭碗不保。重友情和乐于助人,也与“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现实考量有关,所以。哪怕“为朋友两肋插刀”,初衷也可能只是体现了“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处世哲学。至于“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之类的江湖口诀,内在精神未必落在那个“善”字上。一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的警告,一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叹,道尽了此中的缘由因果。

既然“身不由己”地托命于江湖。一个充满江湖气的人,充其量只能体现审美的人生。江湖气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公民素质,本质上是不兼容的。在江湖社会,一个人哪怕混成了一条龙,性质上也只是“混江龙”。试以蒋介石为例,他已经贵为民国大总统了,但青年时代在上海滩混就的那身江湖心法,硬是像胎记一样戳在他身上,终身不退。胡适曾经当面指责他让雷震下狱。乃是钳制言论自由。他对胡适的回复。活脱脱暴露出一个江湖中人的性格底色。他不是正面回应胡适批评里涉及到的政府责任和民主公义,而是把话题一岔,转而问胡适:“去年某某回来,我对他谈起。‘胡先生同我向来是感情很好的。但是这两年来,胡先生好像只相信雷震,不相信我们政府。某某对你说过没有?”——瞧,这就是江湖氣的典型症状,在他眼里,即使具有普世性的人文价值,也无一不可还原成江湖规矩。

猜你喜欢

利己好汉胡适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概念辨析、条分缕析论述文走向“深刻”的策略路径
好汉一个半
像好汉一样
黄侃妙试胡适
50年后仍是一条“好汉”!
《水浒传》所反映的酒俗及其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胡适的星期日
创业观念:利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