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方法
2009-02-11刘文伟
[摘要]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是确保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正确的教育培养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积极分子 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10157-01
近年来,大学生中申请入党的人数较多,据调查显示,本科院校申请入党的人数占总数的80%左右,有的学校高达90%以上,这是个很好的现象,因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党保持蓬勃生机的需要,也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所必需。然而,大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入党动机不纯正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培养方法加以矫正。
一、当前入党积极分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
(一)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认识不够。由于我国大学以前的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即是说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与考试无关或关联不大的理论或实践活动就不太重视。这样,自然而然地对于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的掌握先天不足,许多学生在写入党申请书或思想汇报时谈不出自己的认识或体会,人言亦言,出现照搬照抄他人资料的情况。上了大学以后,由于有些基层党组织的三级培训制度不健全,入党的积极分子对党的理论的学习停留在自学阶段,没有系统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党的认识肤浅、党性修养也就不够。
(二)入党动机不纯正。一般地说,学生党员由于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在就业竞争和单位工作中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用,这样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一面是激励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努力争取入党,有助于党将高素质的人员及时补充到队伍中来,但在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大学生把入党作为增强择业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或把入党作为将来提拔、升迁的资本,认为在学校入党可为将来走向成功或获得利益创造条件。事实证明,有这种动机的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利己思想较为严重,做事经常患得患失,在一些重大活动和工作中很难经受住考验。[1]
(三)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不够深入。由于入党积极分子很多,而学生党员偏少,特别是低年级支部的党员更少,并且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人又要求必须为正式党员,这样往往出现一个培养人要负责联系培养十几、甚至几十人的现象;党员负责培养联系的人数偏多,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跟每一个积极分子进行深入的交流,也没法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这样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又由于有些支部是按年级或专业设立的,部分被联系的人员不是本班级的同学,与培养对象接触的时间就少,培养联系人对积极分子(被联系人)的考察出现表面化,考察了解不够深入,积极分子一旦发展成为党员,前后判若两人,使原来的联系人都傻了眼。
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方法
如果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不及时进行矫正,将来新发展的党员质量无法保证,并且非常有损党的形象。为此,必须针对存在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教育培养的形式和方法,重在实践中教育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将组织的意图变为自觉的行动,使积极分子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一)建立三级培训制度。在思想理论上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使入党积极分子不但在组织上入党,更重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入党的话,就必须解决他们对党的思想认识和理论修养问题。因此,要成立班级党章学习小组、院(系)党校和学校党校三级培训机制,对他们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基本路线以及党的优良传统等教育,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任务和纪律,懂得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帮助入党积极分子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加强党性锤炼,端正入党动机,不要产生功利性的“近视”行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另外,要用身边的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教育和鼓舞他们,使之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激发入党积极分子努力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楷模、行动的表率和思想的先行者。
(二)注重校内校外锻炼,在实践中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更能培养和锻炼入党积极分子,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进行。
1.在校内的实践活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中,一是在让他们在班团组织、学生会、协会(比如针协、学生创业中心等)中担任一定的职务或工作,激励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身先士卒,创造佳绩,以此来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从而促进学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二是邀请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主题党日活动等,使他们在党员的言谈举止之感召下对党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三是开展宿舍管理活动,大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在宿舍,让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宿舍管理,一方面能让同学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另一方面有利于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为全面考察提供依据。
2.在校外的实践活动。作为当代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接受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因此,组织入党积极分子进村入户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是学校开展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的有益尝试。在实践中,由党员和优秀积极分子牵头组织一批同学,定期深入村镇或社区居委会,一方面把最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递给广大群众,另一方面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村镇社区人民群众服务,有助于从中了解社情民意,促进积极分子对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且锻炼了其社会工作能力,从而实现了“知与行”、“政治成长与专业成才”的统一。
(三)信息互动,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考察联系机制。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沟通联系机制,便于党组织及时了解和掌握入党积极分子在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信息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相应的指导,这是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重要环节。一要坚持培养联系人制度,在入党申请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确定为积极分子确定以后,党支部对每个积极分子确定1-2名培养联系人(正式党员),把教育培养的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个联系人身上;二要坚持考察纪实制度,即培养人对培养对象每季度进行一次考察纪实,找培养对象谈话,听取他们的汇报,及时将其思想、工作、学习等表现记录下来,填写好《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等。
(四)完善机制,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能激励入党积极分子先朝着组织预定的目标进行努力,引领他们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组织保持一致。
1.实行量化考核制度。即制定必要的量化指标,包括积极分子在学习成绩、思想表现、工作业绩、群众基础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考核时广泛听取专职辅导员(班主任)、支部党员、任课教师以及同学代表的意见,使考核评价结果做到客观公正。
2.实行分类遴选制度。入党积极分子一般要经过一年的培养考察才发展为预备党员,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要实行分类遴选制度,既要重视从静态中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更要重视从变化发展的观点出发,定期分析他们的进步程度和成熟程度[2],在一定考核期内对于考核评价为“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可列为重点发展对象;对于考核评价为“一般”的入党积极分子应继续教育培养,指出其中有待提高之处,必要时提出戒勉;对于考核评价为“不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可从“积极分子”降为一般入党申请人。
3.实行公示制度。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准备发展为建党对象,或者由建党对象发展为预备党员时,都必须经过5至7天的公示,公示期间接受广大同学和老师的监督,有异议的可向所在党支部或党总支投诉,这样,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客观地评价一个积极分子,防止“带病”入党。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曾有艺,《试论大学生入党动机若干问题的综合矫正》,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12期,19-21.
[2]刘国栋、张风杰、赵艳等,谈谈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4期,8-12.
作者简介:
刘文伟,男,籍贯广东,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师,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