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战略革新
2009-02-11张涛鲍静
张 涛 鲍 静
摘 要: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困难,但“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现象并存,究其原因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并从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就业指导观念三方面进行中美两国的比较分析,推论出转变就业指导理念、调整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等战略革新手段。
关键词:就业指导;中美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09)12-67-03
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过政府、学校、社会各个单位、家长以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所挖掘就业岗位不计其数,但“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现象同时并存。以南京某知名大学为例,2009年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约为75%,但该校就业工作指导部门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约为毕业生数的3倍。事实说明,在充足的就业岗位信息、基本合理的专业设置、较好的人才培养质量等背景下,凸显不充分就业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需要用政策加强宏观管理,社会各个单位需要根据持续发展要求、招聘各类人才,构建良好的就业政策环境的“外功”,而高校需要加强就业指导,练好学生“内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树立坚定的职业目标、掌握熟练的就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也发生新的变化,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已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部长周济每次在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讲话,“就业指导”都占据了浓重一笔。他在2009年的度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系统建设,要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相对稳定、校系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高等学校要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和工作人员从事就业工作,加大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重视院系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增强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通过加强教育系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使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高校也加大了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配备了就业指导教师,安排专门人员以兼职或专职的形式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并采取了就业讲座、就业论坛、网络指导等多种形式传播就业知识。众多教授、学者出版了多种就业指导教材供学校选用;不同的咨询公司还引进开发了多种版本的职业倾向测试软件用于现场和网络远程测试;越来越多的人才中介机构开始把目光投向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
诚然,政府、社会以及高校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倾注了大量心血,但并未结出令人满意的果实。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表明大学生就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一个逐步健康、持续发展过程,其就业指导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新事物的成长,伴随着种种影响其成长的不利因素,为此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健康的心态分析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现状,改善工作的环境,提高工作的水平。
第一、“诚信缺失”现象频频出现,包括任职经历作假、成绩作假、实习经历作假等等。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诚信做人,是人生的第一课。诚信教育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诚信缺失就是就业指导教育缺失。
第二、盲目就业和随意违约的倾向令人不解。大学生签约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但是在具体签约过程中大学生表现出来的随意性令人不解。有的人随便签一个单位订终身,还有人“签一个单位、谈一个单位、看一个单位”。事实表明就业指导工作未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目标和实现目标所进行的充分物质、精神准备。
第三、职业观缺失现象比比皆是。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较多地强调就业技巧方面的知识,缺少对大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导致了大学生职业观缺失现象比比皆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迅速地融入职业环境,从而引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群体认同度降低。
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教育管理者(施教育者)角度来分析,就业指导教育由于某些原因长期被忽视。在市场经济已经渗入人们灵魂深处的当今时代,高校管理者更看重的是显性化的经济效果。但就业指导强调通过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影响学生的思维意识从而做出正确选择,不直接产生经济效果,故而常常被忽视。受教育体制影响,在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只有专业教育才被认为是主业,就业指导教育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长期与主业相分离。但就业指导教育属于通才教育范畴,也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全人”教育目标。错误的定位也使就业指导教育被忽视。而从学生(受教育者)角度来分析,自身需要就业指导的诉求不强烈,使得就业指导对学生思维意识的影响作用很小。在他们的思维中,已习惯“被包办”、“被安排”,找工作也要“被就业”,自身职业意识不强。更有甚者认为学好就业指导不如有个“好爸爸”对自身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大学生主动意识缺失,坐等学校将就业指导灌输到自己头脑中,坐等学校将工作机会送到自己手上。
二、中美两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逐步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借鉴国外模式,着手建立自己的就业指导体系。但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美国相比,在人员素质、服务内容、工作观念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就业指导人员素质比较。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呈现以下四个特点:其一,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呈现出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特点。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应有与其职位相关的学历或与教育有关的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的就业顾问,一般也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其他人员也需获得过学士学位。其二,一般人员也应有相关的学习背景和工作经验,并须进行个别培训和接受专业人员的监督,所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书,并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其三,就业指导人员有明确的岗位分工,设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其四,就业指导队伍配备足量的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一般根据学生规模有10多人到40多人,就业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200左右,这一比例使每个毕业生都能得到一对一的就业指导[1] 。而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一般为学校学生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就业指导中心人员、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等。他们虽然大都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但没有接受过就业指导专业知识训练,仅仅依靠自身求职和旁观他人求职的经验,结合就业指导教材中相关理论教育指导学生就业。与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相比,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主要表现出专业不精、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的机会少,因而对就业指导发挥的作用不大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就业指导服务内容比较。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目标:为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提供帮助。具体工作职责:指导职业生涯发展关系的研究;与用人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发展积极的良好关系;支持进行研究结果的评价和尝试进行其他研究。具体的就业指导内容有:职业课程、人才市场、计算机职业指导项目、咨询和证书服务、就业信息公告、专业教师和部门项目、实习、面试、求职活动、校内外工作岗位、资金咨询服务、建立撰写服务等[2]。 而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内容侧重于学生毕业前简历制作、求职技巧、就业技能、就业程序、就业政策等方面的教育,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落实工作单位,通常采取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就业指导讲座、收集发布就业信息、组织就业招聘会等方式。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呈现政策化、经验化、程序化的特点,对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起不到影响作用。而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内容更倾向于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将就业指导融入学生的人生发展轨迹,帮助学生全方位发展。
第三、就业指导观念比较。美国教育界较早达成全过程就业指导教育的共识。其职业教育始于中学,美国劳工部编印的季刊《职业前景手册》,发行广泛,其中一个很大的阅读群体就是中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中学生们较早形成了职业意识,从而影响着他们选择所报考的大学专业。进入大学生后,高校对大一学生,在入校时就进行职业教育,使其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对大二学生,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点、兴趣和专长,参加相关活动;对大三的学生,帮助学生搜集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对于选择职业有直观感受;对大四学生,指导学生写求职信、参加面试等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收集信息,举办各种规模的就业市场活动[3];对于毕业的校友,学校依然提供专业就业指导服务。因长期受计划分配工作机制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工作实践中认为毕业生就业只是最后一个学期的事,并将就业指导工作安排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学年,称其为 “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相关事宜都是和应届毕业生相关的,与其他年级学生毫不相关。和美国全程化就业指导观念相比,我国阶段性的就业指导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因此,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观念必须实现从阶段性就业指导向全过程就业指导的转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个性化、系列化、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4]。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战略革新
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当务之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就业指导理念要转变。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发挥服务功能,更要发挥教育功能;不仅体现短期价值,而且要对学生成才的整个过程起到长效作用。就业指导不仅要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也要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就业指导为通才教育的一部分,应当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要树立全新的就业指导理念,进行发展式的就业指导,要引导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和就业以后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形成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就业指导工作将对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应将其作为重要教学环节,以发展性指导为工作目标,开展就业指导工作[5]。
2.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要调整。要将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并将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前移至一年级进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使大学生明白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6]。在此课程中还需植入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学生尽早完成社会化,成为社会人、职业人做好准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三年级前完成,除求职技能教育外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行业发展教育,使学生能科学分析所处环境,正确定位自我期望值,避免盲目就业。
3.就业指导队伍要加强。就业指导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指导队伍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好坏。就业指导人员除掌握国家政策法规、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之外, 必须掌握或熟悉有关教育学、经济学、人力资源、咨询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此外,高校还要充分挖掘兼职就业指导人员资源,扩充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可以对全体专业教师进行就业教育培训,要求他们将职业知识、生涯规划等融入在专业教学中,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可以对学生骨干进行就业知识培训,让知识成为传播的种子,在学生中生根、发芽;也可以邀请职业经理人、招聘主管等来校兼职就业指导讲师;还可以联合社会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更专业、更社会化的知识传授。
参考文献:
[1] 宋东海.中国大陆和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J].内江科技,2008,(17): 78-79 .78.
[2] 王硕.美国、香港、大陆三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J].中国电力教育,2007,(10): 10-11 .11.
[3] [4]卢仁山.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对我们的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113-114 .113,114.
[5]郑晓明: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02): 26-28 .28.
[6] 王昕:美国生涯教育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7,(07): 137-138 .138.
作者简介:
张 涛,南京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
鲍 静,南京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