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经济
2009-02-10刘志明
刘志明
在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进入了充满变数但更加令人信心坚定的2009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如是,社会主义,就要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富裕;市场经济,就要释放人民群众身上潜在的巨大社会生产力。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一种“民本经济”。
以人为本,是一个政治术语;而民本经济,则是经济与政治的统一。在经济不发达情况下,经济的主体是政治权力的集中体即政府。一只“看得见的手”左右着经济,其危害一是扼杀人们参与经济的积极性;二是掠夺公民本来就稀有的经济资源。
比如,邮票,既是邮资凭证,又是被称为“小市民股票”的集藏票品。于是,带有自发的群众性集邮活动曾经风起云涌。先是1992年、再是2008年,邮政部门也在利益驱动下,一再扩大发行量。以前每年发行三、五种小型张,现在每年竟然发行一二十种,面值越来越高、发行量越来越大,利用人民群众的热情,邮政部门成为圈钱大户。
这种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的做法,先是损害了民众的利益,到头来也被民众送上了不归路。从1992年开始不景气,然后是大量公开销毁积压票品,之后是刚刚有点起色就又一次按捺不住,将搂钱的耙子挥舞向普通集邮大众。你发行邮票,消费者因为其稀缺把它作为投资品,谁知到头来希望落空。与邮票不同,股票的东家是企业,监管它的是政府。如果监管不力,或者监管者缺位,股票的市场化就因此被打了折扣,而将股民的利益葬送。从“邮市”到“股市”,更大的问题仍然摆在那儿——因为是官方的、垄断的和人为调控的市场,于是乎,受伤的就总是——本民。
资本?还是民本?更严峻的问题是,本民、百姓、群众可否拥有资本?进一步解放思想,将中国的市场经济做成功;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更多的中国普通公民成为——资本家。
这是一场革命。最普通的百姓可以与官本位们平起平坐,先是观念上认不认可的问题,再是感情上能否拿得起放得下的问题,最后是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问题。
古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政治主张,今有“民可使赔之,不可使赚之”的怪现象。异曲同工的是,封建式农业社会主义的阴魂未散。官如何看民?民自己怎样审视自己?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将民与官纳入一个范畴里来一番彻头彻尾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既然靠人为不成,那就让市场为、经济为和规律为。
回首改革开放的来时路,包产到户动了人民公社的政治奶酪;返城知青剩余劳力被迫干个体,却改造了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关系;为集中民间资金而开办资本市场,却从根本上动摇了民众关于资本的意识形态问题……生产力革命带来生产关系变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催生了走向民族复兴最需要的前提——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振兴的动力;人民币,只有回到人民手中,才是改革的目的。比如,以更涉及到国计民生的“房市”而论,什么时候买房者“绑架”了卖房子的人,那才是真正健康的“房市”!
当民众参与经济的热情得以必要的保护,而不是戕害;当人民参与资本运营的权利得以发展,而不是制约;当百姓安居乐业的审美情操得以升华,而不是被破坏,那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建立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