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军人 两代忠烈

2009-02-10

大众文化 2009年1期
关键词:小霞杨家张家

陈 平

常言道:幼怕丧母;中怕丧妻;晚怕丧子。可这人间的不幸,都让杨家遇上了。

杨老汉叫杨家忠,是天岗湖的儿子。湖水的滋润,民风的感染,给了他一身过人的水性和强健的体魄,也给了他一副宽厚、豪爽的侠肝义胆。1948年,刚到17岁的杨家忠参加了解放军。他先后在江淮独立旅任司号员、通讯员、班长兼水手,参加过淮海和渡江战役,荣立过四次战功。但在渡江解放南京时,他腿部、肩部不幸负伤,离开了部队。

退役后,伤痕累累的杨家忠回到了老家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沈行村,扛起了锄头。由于穷和有伤残,他30岁才成家。1961年,妻子生下了儿子杨正奎。三年后,妻子生女儿小霞时,不幸得病,抛下丈夫和一对儿女,撒手西去。无奈,杨家忠把女儿送给别人抚养,自己与儿子相依为命。此后,他再也没有成家。

1978年春,年仅17岁的杨正奎瞒着父亲,报名参军了。杨家忠知道后,却非常赞成:“孩子,不要管我,你做得对!”

儿子是孝子,他深知父亲独自一人生活的艰难。于是,正奎委托亲属照料父亲,有时还从自己仅有的6元津贴中,省出三五元钱,寄来补贴家用。

转眼间,又一年春天到了。不知咋地,很长时间儿子没有信来,连过年都没有信来,杨家忠非常纳闷。1979年4月的一天,一向孤寂的杨家来了许多人,连县里武装部、民政局和乡长、村长都来了。杨家忠这才知道,儿子已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牺牲了。

武装部的领导对他说:“正奎虽然当兵时间不长,但他作战很勇敢,牺牲也很悲壮。感谢你为祖国培养了一位英雄,一位好儿子!”

杨正奎的追悼会是在天岗湖边举行的,周围十里八村的乡亲和几百名中小学生都赶来参加。杨家忠是被人扶进会场的,他用颤抖的手从县民政局长手中接过儿子的军功章、烈士证书和500元抚恤金。动情地说了句:“奎儿,你不是孬种,你是为国而死的,你死的值!”就再也说不下去了。顿时,全场一片唏嘘。

儿子死了,杨家忠宛如天岗湖上的一只孤雁。他一遍又一遍抚摸着儿子的遗物,感受着儿子的体温。

天岗湖不是大湖,只有34平方公里;也不是名湖,很少有人知晓。但它却连接着苏皖两省。不过名称各异,江苏叫天岗湖,安徽叫天井湖。

就像一个湖有两个称呼一样,张家的女儿也有两个名字,即张霞和杨霞。养父母叫张成柱和李元兰,住安徽五河县天井乡张姚村,为人非常善良。小霞到张家后,只改姓没换名。小霞长大后,也隐隐约约地知道自己是抱养来的。

小霞10岁那年,杨家忠曾买了很多东西,去看望一次。张成柱说:“如果你想要女儿,可以带回去。” 杨家忠连忙摆手:“不,不,我只是看看而已。”

从这以后,杨家忠没敢再去看女儿,他怕扰乱了张家平静的生活。他把对女儿的负疚和思念深深地埋藏到心底。

儿子牺牲那年,杨家忠还不到5 0岁,但看上去就像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丧子之痛使他过早地衰老。有人曾劝他:“你一个人生活这样难,不能把女儿要回来照顾你吗?” “不,我不能这样自私。孩子虽然是我的,但我没尽到责任。张家已抚养她16年,我怎能说要就要回来呢?”杨家忠一口回绝。

不知是谁把这事反映到了县里,1979年7月,泗洪县民政局副局长陈兆华专程去五河县,会同当地民政部门与张家协商变更小霞的抚养关系。出人意料的是,没费一点口舌,张家就同意把养女归还给杨家,而且不要任何报酬。

16年的抚养,16年的感情,养父母对小霞已视同己出。他们哪里舍得女儿离开,但为了英雄的父亲,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

离别的痛苦的,重逢也是感人的。这毕竟非同寻常。

小霞曾经怨恨过父亲,你为什么要抛弃我,为什么?……

到了杨家,小霞看到从一间破草房里走出一个步履蹒跚,满脸风霜的老汉。她心中一阵痛楚: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亲生父亲吗?这就是我今后的家吗?

沉默,难堪的沉默。终于,双方的眼睛对视到一起。小霞轻轻地呼唤了一声“爸爸呀,我是小霞。”便一头扑进老人的怀抱!

骨肉亲情也许生来有缘。所有的不解、怨恨和委屈都在那一刻化为了乌有……

杨老汉是一位默默生活在乡间的战斗英雄。生性要强的他从没向别人炫耀过自己的战功。生活再困难,也没向乡村干部提出过任何要求。他常说:“比起我死去的战友,我知足了”。但这次他破例了,他感到自己有愧于女儿,他不愿让女儿为自己操劳而耽误前程,他想找部队首长,求自己昔日的战友,想让女儿当兵。

1979年11月底,在女儿回家4个月后,杨老汉决定带女儿去儿子生前部队,他还戴上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军功章。他想让女儿知道:自古以来,杨家人都是爱国的,宋代不就出现过杨家将吗?!你是杨家的后代,你的哥哥是有骨气的,你的家也是光荣的。

此时正奎生前部队已从云南边陲小城金平转到思茅。父女俩经过8天长途奔波才赶到这里。听说英雄的父亲和妹妹来了,部队官兵列队敬礼。他们用迎接最珍贵客人的方式,隆重欢迎远方的亲人。

部队首长给父女俩安排了最好的房间,订做了丰盛的饭菜,还特意用飞机送他们到昆明旅游。之后,军首长又特别批准杨正奎烈士的妹妹杨霞参军入伍,使父女俩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

20天后,杨家忠返回了天岗湖,杨霞则留在哥哥战斗过的地方。她被分在靠近中缅和中越边境的解放军61医院,进行文化补习和军事、护理知识训练。展现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生活。

也许是巧合,父亲杨家忠参军时,年仅17岁;哥哥杨正奎参军时,正好17岁;杨霞参军时,也是17岁。

穿上新军装的第一个星期,杨霞就请假来到金平县烈士陵园。来到哥哥长眠的地方。她把一束鲜花恭恭敬敬地摆放到哥哥墓前。她凝视着墓上的红星,墓前的照片,墓旁的松柏,独诉心语:哥哥呀哥哥,小妹朝思暮想,但从未见过你。今天,我终于来到了你的身旁。哥哥呀,你听到小妹带泪的呼唤吗?

大江东去,雁去燕来。很快,杨霞从一个满脸羞涩、识字不多的村姑,变成了一位知书达理的军中天使。三年后,部队首长特批她到军校深造。然而,就在这时,杨霞得知,养父卧病在床,生父也得了脑血栓。在未来前途和照料亲人面前,杨霞选择了后者。她放弃了对她来说唯一的一次能够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毅然退伍回乡。

杨霞往返于生父和养父两家,轮番照料。多年后,两位老人相继离开人世。

杨霞的丈夫高欢是其哥哥在云南前线的战友,杨正奎曾救助过他。高欢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与杨霞结下良缘,他也是后来杨家脱贫致富的功臣。

杨正奎与作者是30年前同一天入伍的战友,但在同一部队时,相隔较远,我并不认识他。多年后,我参与编写泗洪英烈传时,获悉了他的事迹。采访后,我撰写了“一汪湖水、两家亲情、三个军人的故事。”作品发表于1996年第7期《风流一代》杂志,标题为“爸爸,女儿今生与你有缘。”

之后,北京影视传播公司的导演郑鑫先生打电话与我联系,想把这篇作品改编成十集电视剧,题目叫《父亲》。郑导问我有什么意见,我说没意见。他又问我要多少钱,我说可以不要钱。后来他还是寄来一笔在当时来说不菲的改编费。

时隔不久,郑导又带着编剧、演员等到天岗湖畔的杨家体验生活,他们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我当时在《泗洪报》社任副主编,对他们一行人的生活作了妥善安排。杨老汉那时还在,但身体不是太好;女婿高欢离家不久,正在天津打工;外孙女在当地中学读书。在杨家,我们还见到了张成柱的亲生女儿张素娟。她正在和杨霞姐姐在一起做家务。姐妹俩有说不完的悄悄话。看得出,她们相处得很好。

真情的故事总是能打动人心。一周后,郑导一行与杨家人洒泪而别。据说电视剧《父亲》后来在一家省台播放了。

杨家的故事有许多巧合,也有许多传奇,但仔细一想,又都在情理之中。其实,在许多普通的乡村和街头巷尾,每天都在演绎着像杨家这样的真情故事,只是我们没有发现。

任何年代,都要有人献身,有人奉献。尤其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却忍辱负重,处处想到国家、想到他人的小人物,折射出人性的光辉,特别令我们感慨、感动,甚至值得我们一生铭记。

猜你喜欢

小霞杨家张家
杨家铭
一道例题“引发”的探究
秀秀台
天上的云朵
彩虹
摄影家张家让眼中的锦屏
吴公子
吴公子
美丽的杨家溪
只对你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