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009-02-05廖玉森
廖玉森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数学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动手、努力创新等参与活动来达到学习目的,真正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不能止于满足学生“学会”,还要下更大的功夫指导培养学生“会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乐学、会学、活学,促进学生自主生动地学习。
一、激发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教学活动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学生心情欢畅、感觉轻松、求知欲望强烈的基础上,寓教于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说明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因,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1.设疑置难,创设悬念情境。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常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迎合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第六册“年、月、日”新课时,笔者设计一道趣题:“小明今年十二岁了,可他只过三个生日,谁知道小明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吗?”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议论纷纷,笔者立刻把握时机,导入新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使一堂颇为单调的概念教学充满情趣。
2.利用直观,创设形象情境。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幻灯、图片、录音、电视等直观教具,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到有意注意上来。例如,在教学一册连加“5+3+2”式题时,笔者自制色彩鲜艳的幻灯抽拉片,在幻灯中先展示“原有5只小鸡”,然后抽动幻灯展示“跑来3只小鸡”,再抽动幻灯片展示“又跑来2只小鸡”,这一动态情境体现了加了再加的过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感知,构成强烈刺激,引起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可编一些形象生动的故事、儿歌、口诀、顺口溜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在教学第六册“区分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中可自编儿歌:“周长团团转,实际是线段;面积一大片,指的是表面”,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运用激励策略,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因此,教师要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尽量创设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于学生经过努力所取得的点滴成功,都要尽量给予肯定、表扬。特别要创设条件,让差生也有机会在群体中获得成功,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二、指导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时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的本领,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自己充电”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课堂上可通过“联”、“疑”、“试”等方法来实现。
1.“联”: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有机地联系新旧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比如,使学生充分了解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间的内在联系,认清问题的实质,从而掌握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也敢于把此种方法运用到学习小数减法计算方法上;再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如果能注意引导学生采用剪拼等操作手段,把三角形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面积来理解,从而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也就会尝试着把此种方法运用到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过程中,切实掌握了学习方法,达到“会学”的目的。
2.“疑”:就是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从疑问中悟出问题的所以然来。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认为:“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质疑能促成学生探究新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有一个学生问:“为什么在一个三角形中可以有三个锐角,而只能有一个钝角呢?”笔者表扬了这位学生,并告诉他:“下节课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就可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了。”这样一来,学生既加深了新知识的印象,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3.“试”: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尝试,从“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善于“放”,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到“八个让”: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公式让学生推导,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正误让学生评价。克服包办代替的现象,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例如,教材中就有这样的编排:“请你把这道题做完。”“该怎样试商?”“还有其他方法吗?”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试”的机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学会为会学。
三、发展思维,变死学为活学
数学具有逻辑和系统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变死学为活学,促进学生思维素质的发展
1.注重操作。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大纲》指出:儿童认识事物的过程往往是从感知开始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操作,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等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事先剪好12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然后用它们拼出不同的长方形:①长12厘米,宽1厘米;②长6厘米,宽2厘米;③长4厘米,宽3厘米。拼完后,指导学生观察,问:“这三种长方形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那么它们的面积与长、宽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长ⅹ宽”,开拓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2.启发多思。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广开思路,敢于创新。例如,计算“6+6+6+6+6+6+6+4=?”有的学生用死算的方法,有的把它改写为“6×7+4”进行计算。经过启发,有的学生又把算式改写为“6×8-2”来计算这种带有独创性,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3.鼓励多变。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方式的变异、理解角度的变更、题型设计的变化来提供多形态的知识信息、多样化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可采用变换条件叙述形式的训练、变换题目叙述顺序的训练、改编应用题的训练,使学生变死学为活学。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活力,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