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2009-02-05秦利
秦 利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对我国普遍实施的大班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弥补大班教学不易掌握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缺点。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分组、资源共享、明确责任、互相监督以及师生互动、主次分明。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 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一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的组织形式。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在各科的学习中都得到了提倡和实施。小组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们一起思考和讨论课程内容,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整合了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两方面的优势,它的科学运用会对课堂教学的开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效用。
一、合理分组,资源共享
首先应控制好每个小组的成员数,成员太多太少都会影响到小组学习的效果,现在国际上大多实行四人制小组学习,我国对其进行了沿用。另外,小组成员在教室空间里的分配也要进行合理搭配,过于分散会在讨论时造成极大的不便,同时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秩序的保持。基于我国目前的座位排列模式,一般采取前后位的组合方式,在讨论时前面两个同学和后面两个同学共用两张桌子(或一张长桌),针对课堂内容面对面地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也有利于教师的集中指导和监督。其次,分组时还应照顾到成员的个性特点,不能够单纯为了便于管理而将学习好的同学单独分在一组,也不能碍于家长的压力而照顾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如若这样处理,对教师的个人威信会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影响到班级和谐气氛的构建。正确的做法是在小组内部体现出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成员之间相互吸引,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二、明确责任,互相监督
现在,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责任不明确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最明显的表现是面对学习任务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推托,教师对学习结果进行验收时小组成员又互相推诿责任,从而使小组学习沦为形式。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明确责任,四个成员四种分工:监督者、操笔者、发言者和协调者,当然不一定固定为这四种,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灵活分工,而且并不是每个成员只承担某一种责任,可以进行轮流分担,使每位小组成员都能分享不同的角色。教师在分配小组学习任务时将各组的分工情况列成表格,在验收学习成果的时候就可以将责任对象具体化,这样在进一步指导时就有了针对某个学生某方面欠缺进行个别辅导的可能。因为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小组成员就会互相监督、相互配合,真正实现合作学习的初衷。
三、师生互动,主次分明
有很多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小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等着最后进行总结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前面提过,小组学习本身并不是一种模式,它只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当然也包括小组学习。所以,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间接的“参与者”。因为整个课堂教学中有数个小组同时进行讨论学习,教师不可能将精力集中放在个别小组那里,只有通过巡视的方式来随时解决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是起到主导的作用,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对于那些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要敢于放开,不要轻易将自己的意志或所谓的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对其思考过程施以外在的错误影响。只有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才能够激发其潜在的学习动力,体会到作为学习主人的乐趣,才能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展示具有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客观地观察自己的学生,发现他们的潜力所在。在这种主次分明、灵活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会得到巩固和发展。
学生作为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生命个体,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师必须尊重这一事实,满足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从学生的内涵可以看出,教师在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时候,一定要将其视为具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个体。而小组合作学习便是教师为了有效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组织的学习方式,这对我国普遍实施的大班课堂教学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弥补大班教学不易掌握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缺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能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