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语文阅读教学的美感培养

2009-02-04周健粦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美感美的文章

周健粦

摘要: 本文讨论了美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具体分析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并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美感培养

一、美感及美感特质

美感是人们对审美对象的主观感受、欣赏和评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美感直接来自审美对象,离开审美对象,美感则不能产生,因此,美感具有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由于美的多样性以及作为审美主体的个人所处的时代、民族、地域和阶级等的不同,以及其思想感情、文化修养、个性爱好等的不同,因此,使得美感具有差异性。但是,人们共同的物质依据和心理、生理机能及审美关系中的相同因素,又使美感具有共同性。一言以蔽之,美感的差异性也好,同一性也罢,均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素质有关,而人的素质是可以培养的,美感同样可以通过学习培养。笔者以为,语文阅读教学是一条培养学生美感的有效途径。

二、正确理解和应用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元素实施教学

美感是由审美客体(对象)作用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个人而令其产生的心理感受,因此,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之前,要对语文教材的审美元素有全面的认识。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元素,大致可分为三类:⑴表现自然美。如朱自清的《春》,描写春天的生机和清新,《荷塘月色》,描绘了月下荷塘景色的朦胧恬静;峻青的《秋色赋》,飘溢着甜甜的果香,表现了丰收秋季的绚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描写了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静美山川;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北国风光,等等,无一不给人美的感受。⑵反映社会美。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表现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作品:有表现先进人物的伟大理想,如《人民的勤务员》;有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色,如《荔枝蜜》;有表现作者的高风亮节,如《涉江》;有表现伟大人物的光辉业绩,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桃花源记》等。⑶表现文学艺术形象美,这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艺术反映。如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沈从文笔下的翠翠等,都是很好的审美素材。另外,汉字、汉语的“形、音、义”,都具有结构美和音韵美,尤其是汉语的四声声调,令汉语抑扬顿挫,写出来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和谐协调,具有音乐美和意境美,这也是不可忽视的审美客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全面把握教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美感。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美感培养的方法

1.创设审美情境。

心理研究显示,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强烈的审美愉悦,而作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性文章,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这种审美的心理期待正是教师实施美育的最佳条件。教师应抓住这个天骄,采取有效的方法,创设审美情境,将审美期待外化为审美关注。例如,可以借助媒体创设美的情境。在教《听潮》时,由于内地学生缺乏对海的直接体验,不容易理解作品中对海的艺术描写,难以产生美感体验,于是笔者找来有关大海涨潮落潮景象影碟片,让同学们认识大海。在播放录有海水涨潮、退潮声音的录音带时,笔者以抑扬顿挫的朗读,让学生真正领略到作者笔下的这一曲“伟大的乐章”,并认识了“海的美”,进而激起一种强烈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期待,继而产生美感。

2.吟、咏、诵、读。

美感的产生离不开实体形象对人的感官刺激,声音是实体的一种和谐优美的音韵,是可以激发美感的产生的。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吟、咏、诵、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读和吟诵之功。严羽以禅喻诗,主张“妙悟”,就是从吟读入手的。叶圣陶先生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把文章的神情理趣,通过声调、语气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深切体会。“不知不觉地,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老所描述的这种境界,就是通过吟、咏、诵、读所达到的审美境界。所以说,正确的朗读,能使人体验到优美的韵味,把握住文章的脉络。例如《长江三峡》中描写巫峡的一段文字写得十分优美,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告诉学生读出巫峡的秀美,读出文中的感情。首先要注意轻松舒展、自然悦耳。其次要注意朗读的抑扬顿挫。例如,开始一个分句(“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应读得较为舒缓、平直;第二个分句(“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语调应逐渐上扬,重音应落在“迂回曲折的画廊”上,以表现出巫峡与瞿塘峡风格迥异的美。然后又恢复平缓的语气,到“突然”处,语调再次上扬,语速加快,以表现巫峡的奇秀给作者带来的惊喜;到“特别好看”一句,语气达到顶峰,“简直就像是满山杜鹃了”,更应读得昂扬开阔,感情充沛。只有这样指导阅读,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感情的起伏以及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从而领略文章的审美意蕴。

3.细心鉴赏,精心品味。

美感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受是从形象开始的,要获得深刻的感受,还必须认识形象的深层意蕴,因此,阅读教学的美感培养,需要鉴赏、品味。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 “领会那种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因此,充分体会文章的美感,还要咬文嚼字,把蕴藏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体会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注意文章的修辞,深刻感知作品达的丰富内蕴,注意形象感、情趣感和意蕴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的意境,感受其意境美;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或“诗眼”),挖出其深刻的内涵,感受其意蕴美。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一开头就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为了让学生充分品味这一句的美妙,可将这句改成:“盼望着的东风来了,春天来了。”让学生比较哪一句写得好。通过比较,原文的美妙之处,就被品味出来了,学生的美感也油然而生了。

总之,美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运用正确的方法、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对促进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梅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责任编辑赖俊辰

猜你喜欢

美感美的文章
打破平衡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美的校 美的人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自然美感的桌子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