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的力量——读桑新华摄影集

2009-02-04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摄影集古村落新华

刘 水

“建筑之美在于能够开口说话”。当所有的音容笑貌和世态炎凉都逝去的时候,建筑就成为对历史的确凿记忆。当我翻开桑新华的摄影集《记忆—京鲁明清古民居》(中国摄影出版社),看到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清水镇李家庄的一道院墙,在夕阳下像龙脊一样倔强蜿蜒的时候,眼前为之一亮,因为我发现了另一道“长城”,它真正体现了孟姜女们的意志,镌刻着对孟姜女一家生活真实的、清晰的、温暖的记忆。作者带着寻找民间记忆、捕捉历史沧桑的眼光,一路寻寻觅觅,从北京的门头沟到泰安新泰的大寺村,从济南章丘的朱家峪到东平州城的状元府邸。

桑新华是以一位散文家的身份举起相机的,而作为一位独具风格的散文家,成就她的是不绝的文思下涌动的无尽哲思。中国古代有“文人画”,唐代王维、元倪云林、明董其昌,清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是其代表。近代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在人们为摄影迷狂的今天,成就桑新华摄影的,是她镜头下浓浓的“书卷气”。如果要概括这种风格,可名之为“文人摄影”。读桑新华的“文人摄影”,就像陈衡恪讲的那样:“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桑新华的镜头是“中国式”的,她的目光里充盈的是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面对默默无闻的古村落,她醉心于捕捉四处弥漫的人间烟火。村落是乡村生活的容器,这个容器,有乱石砌起的围墙和山墙,有踩踏得光滑似鉴的石板路和余晖下静静停泊在村口的石碾,有或雕梁画栋、或简陋粗犷的门窗,有红彤彤、耀人眼目的春联、红灯笼和辣椒,有胆怯的小猫和威风凛凛的看家狗,有黄泥巴泥成的炉灶、烙煎饼的鏊子、喂牲口的石槽,有卖油盐酱醋、茶糖米面、日杂用品、灯泡电线的小卖部,有祭祖的供桌牌位,有刻意涂画着各样“福”字的照壁,有布达拉宫一样的古堡,有突兀挺拔的教堂,有颤颤巍巍的小脚女人,有小心翼翼放鞭炮的孩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乡村生活的主角,没有谁是不重要的。桑新华是怀着平等、甚至是敬畏的心,来打量这一切,并以镜头来为逝去的、或存在的乡村生活留下影像的记忆。“只要走过,就会留痕。历史远去了,身后的印痕谁也无法改变;是非曲直,任人评说。”面对古村落和留在那里的林林总总,桑新华如是说。

猜你喜欢

摄影集古村落新华
基于文化符号理论的旅游古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我盗版了您的摄影集
日本摄影集的闭环供给
大脚掌的小鸭子
你能找到它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