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年文学:与时代同步 与人民同心——“中国改革开放文学论坛”研讨会发言摘要(一)

2009-02-04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深圳改革开放作家

铁 凝(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由中国作家协会和深圳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30年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隆重开幕了。首先,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论坛研讨会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向前来出席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作家朋友们,表示诚挚的问候!长期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热情关心和高度重视文学事业,对中国作协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此,我代表中国作协,向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中国改革开放文学论坛”的举办,是今年我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一次盛会。首先是因为这一论坛秉持的宗旨所体现的理论品格和现实精神。“中国改革开放文学论坛”的宗旨是“总结、探讨、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重点研究优秀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现象,为文学工程实施和文学精品创作提供良好舆论氛围、理论准备和学术支持”。本次论坛的论题,正是对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所走过的光辉道路的思考与总结,是这一宗旨的体现。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评论家在一起深入讨论,不仅是对30年来我们所坚守的文学价值信念的确证,更是对未来辉煌文学前景的期待;不仅为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者所关注,同样会引起广大作家和读者的兴趣。我相信,只要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热切关注当代创作实践,深刻总结30年来文学发展的经验,那么,本次论坛不仅对文学创作具有理论和学术意义,而且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其次,本届论坛吸引了众多全国知名的作家、评论家和学者。我注意到,前来的各位与会者——无论是作家还是学者,都是活跃在当下文学界各方面的代表性人士。“中国改革文学论坛”研讨会一定会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充满创新的魅力和愉快的气息,迸发出灿烂的思想之花。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领时代风气之先的深圳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深圳人对改革开放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创新的精神已经融入到这片热土的血脉中,深圳业已形成了一支有思想有活力富于创造性的文学创作和评论队伍,他们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面对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与时俱进,辛勤耕耘,创作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为深圳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可喜的贡献。可以说,深圳文学也是书写改革开放的文学。

早在2006年,中国作协就与深圳市委、市政府联合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文学创作工程”。通过组织作家挂职采风、支持重点选题创作、开展多种文学样式的全国性征文活动、评选优秀作品、进行创作成果展览展示、举办论坛等多项大型文学活动,引导和激励广大作家关注现实,表现现实,大胆创新,创作出更多反映改革开放伟大进程、表现中国人民崭新风貌的佳作。我深信,“改革开放文学论坛”乃至“改革开放文学创作工程”都将取得预期的成效。

同志们,朋友们,在全国第八次文代会和第七次作代会的开幕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向“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发出号召,要求我们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造活动,要求我们投身人民的怀抱,反映人民的心声,要求我们发扬创新精神、开拓文艺的新天地,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文学论坛”研讨会的举办,就是我们发扬创新精神、开拓文艺新天地的具体行动。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改革开放文学论坛”一定会圆满成功!

许宗衡(中共深圳市委副书记、深圳市市长):

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们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隆重举办“中国改革开放文学论坛”,回顾30年来文学事业的发展和变迁,总结30年来取得的文学成果,探讨新形势下面临的文学新课题,畅想我们美好的文学未来,这是我国文学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深圳文学界的光荣。在此,我受刘玉浦书记委托,代表深圳市委、市政府对论坛及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中国作协、中宣部的各位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28年来,深圳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塑造出开拓创新、团结奉献、诚信守法、务实高效的深圳精神,形成了全社会共同的精神支柱,提高了深圳的凝聚力。我们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实现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28年来,我市广大文学工作者辛勤耕耘,涌现了一批国内知名的作家,产生了一批特色鲜明、紧扣时代脉搏的文学精品,这些作品不但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刻画了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展现了真善美的艺术光辉,还书写了深圳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发挥了启迪思想、升华灵魂、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

在都市文学长足发展的同时,深圳还形成了打工文学、中学生阳光写作等深圳特有的文学现象,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等深圳知名文化品牌活动,也成为推广文学的有效载体。这些都为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我市的文化软实力作出了突出贡献。一个曾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深圳,如今已成为生机勃勃的文化城市。

文学是我们每个人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革开放是我们每个人在过去30年中投身其中、奋力拼搏、共享收益的伟大历程,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作品,呼唤变革更新、兼容并包的文学理论,“中国改革开放文学论坛”及研讨会在深圳举行,适逢其时,适得其所,众多文学大家、名家在此进行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流,将会给深圳留下又一笔精神财富,成为我们文学事业发展中又一个新的起点。

最后预祝论坛和研讨会圆满成功。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在深圳多走走、多看看,积累创作素材、寻找创作灵感,也为深圳城市发展多提宝贵意见。

杨新贵(中宣部文艺局局长):

在全党全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纪念改革开放30年文学论坛”在我国改革开放的重镇深圳市举行,具有十分特别而重要的意义,我谨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3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文学与其它文艺领域一样,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呈现出空前繁荣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学创作主体、生产方式、审美消费需求,都发生了深刻而可喜的变化,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广大文学工作者创作热情迸发。可以说,现在我国文学创作环境之融洽和谐前所未有,文学风格、样式、流派之丰富多彩前所未有,文学规模之大、作品数量之多前所未有,群众对文学的选择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文学的生机活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竞相迸发,我国文学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当代中国文学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正在国内外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文学创作工程”的成就和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深刻的启示:

一是坚持重在建设,推动发展繁荣。文学艺术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需要广大作家艺术家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积极性,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30年来文学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文学的繁荣发展,加大投入、加大扶持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文艺规律、充分尊重作家的创造性劳动,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作环境,努力营造团结向上、生动活泼的创作氛围。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不争论原则,注意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思想认识问题,坚持多做工作、积极引导;对学术问题,提倡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对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从而使广大作家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前提下,心情舒畅地进行创作,真正做到鼓励不同风格和形式自由发展,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自由讨论,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是肩负神圣使命,弘扬民族精神。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学创作是陶冶人、鼓舞人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文学工作者以培育民族精神为光荣使命,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推出了一大批反映中国人民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优秀作品,在强化全国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在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的理念,在弘扬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巨大鼓舞,这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在新世纪新阶段,广大作家朋友们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把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哺育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三是聚焦现实生活,唱响时代主旋律。文学发展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30年来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在再现改革开放生动实践、描绘经济建设绚丽图景、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它们的成功告诉人们,文学的生命力来自实践、来自生活,作家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中积累素材、激发灵感,聚焦现实生活,反映亿万群众开创美好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业绩,才能使自己的才华得到社会的肯定,才能找到与时代的最佳结合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波澜壮阔,社会生活多姿多彩,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我们殷切期望广大作家继续以自己的创作,以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鼓与呼,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描绘蓝图,为时代立传,为祖国写史。

四是深入普通群众,反映人民心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反映人民愿望,表达群众心声,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光荣传统。改革开放30年来的文学发展告诉我们,那些坚持虚心向实际学习、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努力深入工厂、农村第一线的作家,那些善于从改革与建设的现实生活中,从普通群众的真实感受中,确定主题内容,寻找典型素材,选取独特视角,提炼表现形式的作家,那些真正使自己的创作与人民的愿望紧密呼应的作家,总是最能得到群众的认可;那些以普通群众作为主要表现对象,以老百姓的生活和情感作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作品,那些生动描写人们创造美好新生活的作品,总是最能得到群众的喜爱。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作家朋友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趋向,把握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规律新变化,感受人民群众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用人民群众喜爱的语言和乐于接受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更多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开创文学发展新局面。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创新的时代。30年来,文学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摒弃落后的、僵化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不断冲破制约和影响繁荣的各种思想观念障碍,努力营造推动创新的良好氛围,以创新谋发展、以创新促繁荣形成广泛共识。广大作家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人类最新的科学、艺术和理论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营养,滋养自己的创作实践,不断拓展文学表现的内容,丰富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和素材,敏锐地反映社会实践的新领域、表现主体的新变化、文学受众的新需求,推动了我国文学的新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面对新世纪新要求,我们期待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作家朋友,始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结合社会发展新变化,海纳百川,锐意创新,以更多的优秀作品,为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当前,我国政治昌明、经济发达、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文化繁荣,文学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国文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学必将以昂扬的精神状态,以丰硕的创作成果,迎来更加绚丽多姿的美好未来。

陈建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30年来,我国文学界在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呈现出队伍大团结、创作大繁荣、事业大发展的可喜局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30年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成功经验,发现问题、寻找差距,推动工作,书写文学事业的新篇章,是对改革开放30年最好的纪念。

那么,以我个人的认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改革开放的30年,党加强和改善了对文艺的领导,清除了“左”的影响,排除了右的干扰,为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政治路线的确立,中国告别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由此,中国文学也开始挣脱“左”的枷锁,告别了“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时代,开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阶段。这是一次伟大的“告别”,这种“告别”,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广阔道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学创作和评论井喷式的繁荣,即由此而发。30年的发展历史,既是我们不断肃清“左”的遗患的历史,也是我们不断排除“右”的干扰的历史。邓小平、江泽民等同志一再告诫我们,既要反“左”,也要“防右”;告诫我们,党的文艺路线用“二为”方向取代“文艺从属于政治”,并不是取消文学的政治责任和社会使命。文学当然要擎起时代精神的火炬,吹响人民奋进的号角,要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社会的进步中追求艺术的进步,要注意培育“四有新人”,肩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当然,这种使命和责任,并不是要求文学服务于一时一地的政治任务,也不是要求“写中心、演中心、唱中心”,更不应对作家写什么、怎么写“横加干涉”。文学承担的,是民族精神的唤醒与弘扬、民族情感的滋养与凝聚、民族审美的培育与提升,文学甚至还要为人民享受健康的娱乐提供精神产品。可以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建树以及领导文艺的正确实践,“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确立以及关于文艺发展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施,是文学界的思想得以解放、文学的路子越走越宽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文学找回了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地位,告别了“无我”、“非我”的时代,使文学以鲜明的个性呈现了自身的魅力,使社会主义文学百花园呈现异彩纷呈的格局。

在“左”的路线猖獗的时代,作家不敢讲真话,不敢呈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见解。是思想解放确立了作家的创作主体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中国人民越来越拥有思想的空间和个性的天地,也为中国作家创作个性的凸现和艺术个性的展示,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作家找回“自我”,呈现“自我”的30年,又是作家们不断拓展着“自我”的境界,把“小我”融入家国情怀和民族忧欢,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热潮和民族复兴的洪流的30年。

由“无我”、“非我”到“自我”,由“自我”、“小我”到“大我”,文学的创作主体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定位与历史定位,这就是30年来文学创作个性凸现、文学格局厚重雄浑的奥秘所在。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文学找回了久违的创新精神,焕发巨大想像力的30年,对“美文”的追求、崭新文体的尝试,已经蔚然成风,社会对艺术的创新予以极大的激励,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在思想禁锢、艺术僵化的时代,哪怕是微小的艺术尝试都被视为异端。文体的创新与实验是天方夜谭。30年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家们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纵横驰骋的身影。在30年不断创新的历程中,中国的作家们也在不断加深对创新的理解。所谓创新,不是盲目的“为新而新”,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做秀”,而是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的借鉴,调动艺术的想像和才情,开辟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文学找回了放眼世界、洋为中用、兼容并包、大胆吸纳世界先进文化的勇气的30年,又是我们找回了继承传统、古为今用的自信的30年。

在“左”的影响下,文学界曾经笼罩在文化的“沙文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阴影中,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借鉴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成为讳莫如深的话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推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也推开了文学界面对世界的大门。然而,我们应该承认,在这种借鉴和继承的过程中,中国文学走过了艰难的、甚至惶恐彷徨的道路,在实践中又逐步廓清了“全盘西化论”的影响和艺术教条主义的思路,越发注重中国的国情和现实,注重中国人民的生活特色和审美习惯,把继承和借鉴都化作了自己的血肉,力求走出一条融会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文学之路。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文学界以“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为原则,采取“民主、团结、鼓劲、繁荣”的方针,服务作家,动员文学大军浩荡向前的30年。

“重在建设”,就是决不搞“大批判”,不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文学工作以繁荣创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心,多出作品,多出人才。重在建设,这并不是减弱、甚至取消是非的判断,而是通过健康说理的文艺批评,造就百家争鸣局面,促成思想的活跃和融合。作为党联系作家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作家协会正是在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指导下,提出了“民主、团结、鼓劲、繁荣”的方针,向着建设服务型和谐作协的方向而努力。“重在建设”,是当今我国文学界队伍大团结、文学大繁荣、事业大发展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经济的、科技的强劲支持,推动文学“与时俱进”,面对新挑战的30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种高新传媒的应用,对过去一直以纸媒为主的文学提出了挑战,也为文学的“与时俱进”提供了机遇。30年来,文学在影视剧本方面成果卓著,据不完全统计,在获得“金鸡奖”、“百花奖”、“金鹰奖”等优秀影视作品中,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占有83%以上。在网络文学方面,超强的覆盖力、无门槛的发表和网民的互动性等特点,成为了一种最具生气又亟待引导的文学样式。手机文学的崛起同样令人惊诧,上载的手机小说,竟有长达200万字的作品且拥有读者。这些,都为文学提供了可喜的载体,也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文化需求日渐多元化的30年,这使文学在丰富提升民族的情感品位和满足人民的娱乐需求等不同的向度上呈现了不同的姿态,预示着未来中国文学将呈现更加缤纷多彩的前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欣赏趣味日趋多元,文化消费群体形成分野。为了维护人民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不同的文化需求,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兴起,我相信,未来的中国文学,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将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会相得益彰。我们将继续保持和弘扬改革开放30年来所积累的精神和艺术成果,也将在影视、网络等新兴媒体上有所作为;将坚守思想的独特与艺术的追求,也将面对大众文化趋势,在满足人们健康的娱乐需求上有所建树。

在尽可能全面地描述了30年文学的特点之后,我想,30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已经可以看出轮廓了。第一,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学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是30年文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第二,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30年文学发展繁荣的基本途径。第三,加强作家队伍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关键环节。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30年文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第五,坚持科学健康说理的文学批评,是30年文学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第六,坚持处理好文学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30年文学发展繁荣的重要原则。

应该承认,从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来看,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我国的文学事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地方。比如,我们应如何以更具实效的方式,推动作家队伍的思想建设?如何采取更为贴切的方式,使作家融入时代生活,撷取丰富的生活资源和情感资源?如何应对高雅文学和大众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如何应对纸媒文学与高科技传媒发展的不平衡?如何面对作家队伍、编辑队伍知识老化的问题?如何和国外书商发行机制相衔接,推进对外译介作品的工作?如何加速建设网络阵地,为文学拓展更广阔的舞台?……时代的发展永远向文学提出新的命题,我相信,以改革开放30年文学发展的经验,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广大作家共同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定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王京生(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一般的媒体在谈论改革开放带给深圳的变化的时候,往往津津乐道那一系列耀眼的物质成就,的确,这座城市华丽、新兴、年轻、富有。它的风姿卓越,可以不断地进行描绘,但是我们似乎更应该注重它的精神气质。

当今时代中国一流城市的竞争走过了一个过程,大概可以概括为80年代比经济,90年代比管理,而现在是比文化、比文明、比高低,以精神论成败,文化最终决定一座城市的地位和未来,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而文化价值观则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格和特色,也决定了它的文学走向,决定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是故步自封、偏于地域,还是开放包容、胸襟开阔;是小家碧玉、浮躁奢华,还是大家风范,雄浑深厚;是在娱乐中消解,还是崇尚创新、刚健、智慧和力量;是在文化消费主义化、物质主义化中沉沦,还是在先进文化道德观念引领下、激励下奋发进取,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在文化价值观念体系构建中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深圳的意义首先是精神,在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首先生长起来的是具有时代特征、创新精神和人文主义的先进文化观念,然后才有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在特区改革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国家的领导者和深圳的实践者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时代观念,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践兴邦”等口号,以及我们今天所提出的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引领未来、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等等。从而形成了一种张扬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城市理性,以追求知识和理性为指归的知识文化特征。这种主导性的文化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为深圳特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近几年,我们在创新文化发展理念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探索,明确提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提出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倡导城市的人文精神、打造设计之都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并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将这些理念变为实践。

我们把实践市民文化的权利作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从多方面、多层次逐步建立完善文化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保护等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不断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和市民文化权利的一种有效途径,以切实保障公民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开拓文化创造、保护文化成果的权利。让全体市民真正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为了强化城市的文化特性,展示城市的文化身份,形成城市通向世界的文化名片,深圳还提出了建立两城一都的发展理念,即建设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设计之都,并且取得了成绩。深圳现在拥有各类的图书馆达到六七百座,每百户家庭拥有的钢琴量达到了8.9台,这些都远远领先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深圳刚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的称号,并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第16个成员,也是中国第一个加入该网络的城市。这是深圳建立以来获得第一个由联合国组织授予的称号,也是深圳长期以来致力于自主创新而得到的国际认可和尊重。

我们说文化价值观要发挥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必须转化为城市主流的文化形态,并引导市民的文化需求。我们倡导力量型和智慧型的文化。力量型的文化强调的是文化发展具有自强不息的血性,而智慧型文化追求知识和理性。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深圳读书月,参加的人次达到了一千五六百万;五届关爱行动、四届文博会、两届创意十二月、六届社科普及周;连续3年300多场的市民文化大讲堂等品牌文化活动,每个星期几乎都有免费的讲座。引导市民的文化需求从单纯的娱乐型向力量型、智慧型转变。

这些活动按照深圳应该成为因为学习而受人尊重的城市理念,面向基层、贴近市民,营造出昂扬向上、求学问道的良好文化氛围,不仅实现了市民的文化权利,还为深圳的人文精神建设找到了很好的载体,通过深圳读书月、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社科普及周、创意十二月等公益性文化普及活动,在市民当中形成了谈论知识、谈论科学、谈论学术,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良好风气和习惯。充分反映出市民群体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滋养,追求理性和智慧的主流价值观念。

正是充盈着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文化价值观,催生出深圳崇尚学习、追求知识的深具魅力和活力的新的传统和文化。文化价值观念要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引导广大市民的价值追求、生活态度和审美水准,还必须获得来自知识系统和学术文化的支撑,一座城市仅有求知求智的市民群体我们认为远远不够,要提高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还必须形成适应城市文脉的学术流派,对深圳而言,就是要努力构建深圳学派。深圳学派的形成需要各种条件,但是深圳会孜孜以求,坚持不渝,促进不同流派之间的学术互动,传承和绵延文化精粹,凝练学术传统,激发学术创新,进而造就一代学术大师,对学术发展的不断进步、不断辉煌发挥应有的牵引作用。学术的需求、学派的需求,体现出深圳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自我认知、自我激励的文化自觉性。

我们深知,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关键在于丰厚的文化积淀和肥沃的文化土壤,在于城市文化的接受、消化、整合、创新能力,深圳具有的创新文化品格和文化创新观念,要求建设一种思想深邃、视野洞达、境界高远、胸襟博大的创新型城市,必须整合适应这座城市发展的优秀的学术文化、观念文化,尤其是倡导符合深圳实际的优秀学术文化,这种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所营造出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文化氛围,必将有利推动具有创新风貌的深圳学派的形成,必将孕育出具有创新思想、充满活力的学术大家,创生出一批能与国际先进城市进行对话的文艺和学术精品。我们将着眼于现实和未来新的探求,不断努力提升深圳学术文化的高度,创造整个城市书声飘逸、和谐生动的文化局面。

猜你喜欢

深圳改革开放作家
作家谈写作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我和我的“作家梦”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