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中体验的定位与教学策略
2009-02-03赵雷英
赵雷英
体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个高频用词,更是重要的理念。“课标”中的体验,尽管吸收了哲学、心理学、还有美学的有关体验的研究成果,但它只能是课程论视野里的体验。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识发展相伴相随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
一、 “课标”中的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一) 亲历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学生必须亲历亲为。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过程如影相随。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通款曲,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悲欢,产生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陶冶。
(二) 个人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伴随语文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一种主体行为。在体验中,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所经历的时代,从而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三) 缄默性
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在接触语文材料的过程中,其精神世界自然而然地受到真善美的抚摩、滋润、激荡,感到一种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从而使人格得到塑造、心智得以健全。
二、 课程论视野里的体验的教学策略
(一) 情感体验的二纬向度
“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体验不是凭空进行或只在情感活动中进行,而是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二纬度中进行。情感体验有情感的纬度,又有了认知的参与,感悟、思考、理解后的体验才能深刻。宣传心理学“建议综合运用诉诸感性和诉诸理性的两种方式”,值得语文教学借鉴。比如是一堂课,开头动之以情,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并使他们心理、生理活跃;之后,向着被引起了兴趣的、进入兴奋状态的学生,合乎逻辑地逐一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着感悟、理解等认知的发展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会逐步深入。比如,《军神》的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体验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但如果没有从语言文字入手,从神态、动作描写体验刘伯承的心理变化和德国医生的心理变化,而只是关注刘伯承如何承受摘除眼球的痛苦,不仅语言训练不扎实,对刘伯承的坚强意志的体验也会肤浅。
关注体验的情感纬度与认知纬度,就是关注语言学习和人文熏陶的统一。
(二) 情感体验的多角度
1. 从文本的思想内容角度去体验。
第一学段,对童话、寓言和故事,能对美好的情境、感兴趣的内容和事件进行体验,对儿歌、童谣和浅近的故事内容进行体验。第二学段,对课文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进行体验。第三学段,对叙事性作品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进行体验,并生发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对诗歌,能深入情境体验,生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2. 以感情朗读和想象的方法体验。
感情朗读和想象是情感体验的基本方法。
朗读,既有利于理解,也有利于感情的体会与体验。老师可以用引读、创设情境读等方法,指导学生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后感情朗读;更需要在学生感悟思想内容的过程中,指导感情朗读,体验课文情感。
想象,有利于加深理解,更有利于情感体验。在文本描写的形象生动处、文本的空白处,叙事的浓缩处、情感的浓郁处或含蓄处,指导想象,能使学生深入情感体验。
3. 在交流分享中体验。
对情感体验的交流分享,“课标”从第一学段起就有明确的要求。情绪如芳香,可以互相熏陶;情感如色彩、可以相互感染。学生在情感交流中,可以互相启发,互相感染,加深体验。此外,老师必须参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并适时引导。随着学段的升高,老师或以读者的身份参与交流:“读了这篇课文,老师被××感动了。”并把自己的感动描述出来;或以作者的身份参与交流:“老师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前,我被××感动了。”并把自己的感动和写作前的心理活动描述出来;还可以编者的身份参与交流:“老师就是编者,为什么把这篇课文编入课文,我受到了哪些感动?”把理由和自己的感动说出来。老师倾诉自己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发学生倾诉自己的情感。
(三) 情感体验的适度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课标”的要求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熏陶,犹如花香袭人,如和风细雨。过于持久的或过于强烈的情感体验,不利于记忆、思考和想象。心理学认为:“情感和智力活动往往是互相阻碍和干扰的。”老师不能唯情感体验,而使学生因处于强烈的情绪激动状态而难以担负起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学习任务。当然,也不能只强调认知而忽略情感。适度的情感体验既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又能扎实语文训练。
必须指出,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握情感体验的适度,引导学生高峰体验的努力是不可取的。儿童心理学和情感心理学还没有证明儿童会有高峰体验,高峰体验学说的创立者马斯洛认为,“大多数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高峰体验”。言外之意是还有为数不少的人一生没有高峰体验。多数人的高峰体验,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可想这时间跨度有多大,次数又何其少。在小学阶段就努力追求语文教学中儿童的高峰体验,恐怕不是明智之举。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可以高兴得手舞足蹈,可以悲伤得泪水涟涟,可以感恩得想呼爹妈,但体验之后,还是要从感动中走出来,转移注意力,继续感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训练。
总之,体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一个凸显人文性的概念,人文熏陶需要体验的参与。体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又是一个与思维密切相关的概念,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的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河北省沙河市青介学区,本文原载《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