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价值论研究的历史分析与现实思考

2009-02-03何艳红

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研究

何艳红

【摘 要】课程深深根植于其所处的情境与文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情境的改变,课程有新的价值准则和行为途径。新课程价值取向应建立在具有多方面价值属性的有机整体的基础之上,表现为课程价值的纵向与横向、历史与现实、多元性与动态性的联动关系、动态与均衡相兼的课程价值观,以实现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个人,个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课程价值论 研究 历史分析 现实思考

【中途分类号】C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1

课程的设置,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体现出不同的价值法则和行为途径。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情境的改变,课程理论应有其新的内容、新的追求、新的价值准则和行为途径。正因如此,我们在梳理课程价值论的研究脉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课程、开发课程和正确把握课程理论的未来发展走势,从而进一步促进和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与发展。

1 关于课程价值取向认识的分类与评价

关于课程的价值论问题曾经引起过学术界激烈的研究与争执。其研究结果是将课程价值取向论归纳为两种:“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有的学者在上述两类之外,加上“学科(或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两种价值取向论”着眼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探讨的是社会与个人谁最根本,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的问题,并认为知识既可以服务于社会,也可以服务于个人。

社会本位课程价值观重视课程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价值,同时也强调人的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导向,但轻视人的发展,鼓励和诱导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使人在社会中被工具化。知识本位课程价值观关注学科知识的进步与开发,排挤或淹没教育对象——人本身,结果,不是学科知识服务于人,而是学科知识统治人,使人成为了知识的奴隶。个人本位课程价值观强调对人性、人格的终极关怀,但将其神圣化到了超越时代、脱离社会的地步,出现厌弃科学、排斥理性的倾向,构成了对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的反动。事实上,课程价值的三种取向,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同时也表现出各自的局限性和偏颇性。课程内涵的丰富性与外延的广阔性,使得课程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而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相对而言,“三种取向论”的课程价值取向更具有包容性、也更全面。

2 关于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动态发展及后现代课程观

当然,上述“三种取向论”只是一个横向的切分,在不同历史时期,三者当中,是有不同侧重点的。学术界注意到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对课程价值加以研究,比如王军认为:“我国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1)对大学课程政治价值的赋予和膜拜;(2)对大学课程经济价值的认可与追求;(3)对大学课程文化价值的思考与关注;(4)对大学课程人性价值的呼吁和倡导。”“大学课程”作为“课程”的子概念,从局部反映出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特征。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概念重建为核心的后现代课程研究蓬勃兴起。它以一种后现代的价值取向、文化态度、社会精神、思维方式来探讨课程现象和课程问题,它将课程研究从一个本质是技术性、实践导向性的、“非理论”的和“非历史”的领域转变为一个理论化的、概念自主的,本质上是历史的、个体的和运动变化的领域。后现代课程研究致力于寻求课程理解,反对课程领域中的技术理性,重视理论性、研究性,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创造,弘扬整体观和联系观。应该说,后现代课程为我们揭示出了课程研究的新视野,对于我们转变课程观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汲取了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有关观点,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3 新时期合理的课程价值取向之思考

传统而单一的课程基本价值取向争论的焦点往往在于强调各自观点的独立性特点,而没有将课程看作是一个具有多方面价值属性的有机整体。因而我们认为,合理的课程价值观,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具有多方面价值属性的有机整体的基础之上、兼顾课程价值的纵向与横向、历史与现实、多元性与动态性的联动关系的、动态与均衡相兼的课程价值观。并以此出发,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高校课程改革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实质性的设想:高校课程改革应以体现多元性、动态性与开放性为特征,全面改革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观念,重构课程目标;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改变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课程实施方法;改革课程的评价机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摒弃传统的、静态的、唯知识论课程目标的课程价值观念,重视课程作为一种学习经验的积累,加强学习中的对话和反思,从而使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而成为一个主动的、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反思的过程。在改革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课程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特征,目的性、广泛性、纵向性、综合性、动态性、超前性、连续性、局限性,应是课程知识结构合理特征的基本内容。

由于课程价值取向还将受人的本质观、文化传统观、教育哲学思想观、高等教育的功能观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新时期我国的课程价值取向势必兼顾各种因素。当然,在各种因素中,有主有次,因此,树立中心突出、动态平衡的观念,将“个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和“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三者有机统体于一体,形成综合平衡、多元动态、协调发展的趋势,在当前形势下,以服务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促进科学发展观是相当必要和重要的。正如张华所说:“紧紧把握住教育经验的特点及其内在运动过程本身,通过体现教育经验特点的研究方法构建体现课程领域特殊性的概念体系,最终确立起课程领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就是课程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总之,课程价值取向,应坚持社会进步、个人发展和知识传授的综合取向,实现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个人,个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 [美]小威廉姆E·多尔 [澳]诺·高夫 主编 张文军 张华等译.课程愿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4.309.

[2] 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116~126.

[4] 刘旭.再议大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其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5.(06).

[5] 王珺.我国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嬗变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3.(05).

[6] 王春燕.从知识到意义:课程价值取向重心的必要转移——20世纪西方哲学观转变带给我们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掌握(教育科学版).2005.(09).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8] 张华.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7).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